撰文 / 梁平(媒体人、作家)
上午收到我曾经的报社同仁陈克勤先生寄来的新书《淡淡的墨香》,勾起了我对昔日与之在报社并肩同行的回忆。这本29万字的书,是他不同时期发表的散文、随笔汇本,浓缩着他40多年文学创作的成果。

克勤年长我11岁,比我早进报社3年。
我依稀记得,1987年我刚进南京日报时,克勤是副刊《雨花石》编辑。见到他,我是要仰视的。他瘦瘦高高,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颇有点文弱帅哥气质。用文绉绉这个词,不足以概括他身上的那种潇洒超脱的文青范儿。
彼时的报社,和大学一样,文人扎堆,写不了拿得出手的文章,如坐针毡。
报社有各个条口部门。我印象中,副刊部是最风光的。我那时也是文学青年,会时不时假借工作之名到副刊部走动,向克勤讨教。类似我这样的新闻新兵,一开始不会有多少人用正眼瞧你,只有你做出了成绩,才会有人缘儿。
克勤插队当过农民,进厂做过工人,来自社会底层。我是寻常人家的孩子,当过工人,当过兵。我们的经历如出一辙,有了同呼吸共命运的基础。这也为我们后来成长为报社的中层干部,又同在一个部门工作埋下了伏笔。
其实从年龄上讲,我们相差11岁,在往往文人相轻的环境里成为同道挚友,几率是很低的。但偏偏我们一拍即合。
《淡淡的墨香》分“闲评杂侃”“域外纪行”等四辑。有些文章曾散见报刊,我读到过。比如发表在《银潮》的《关于<四库全书>主编争议案的批复》、发表在《文艺报》的《荧屏上的“大场面”需降温》、发表在《金陵晚报》的《余秋雨果真无“硬伤”》等,针砭时弊,既便是当下读来似乎仍具有现实意义。有些随笔系他浪迹天涯偶得,字里行间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陶醉,有对人生过往、亲情挚友的眷念。
克勤的文字唯美且严谨,读起来不绕人,舒服。我对克勤文风的喜欢,源于他恪守新闻人的准则与操守,更因他真实毫不做作的个性与友善。他始终遵从着自己的内心,对文学、新闻纯粹的热爱和坚持,最终实现了自我,也真正超越了自我。
退休多年的克勤出版了《淡淡的墨香》,仿佛是向一个时代的告别。我还有15个月退休,定个目标,届时向克勤学习,出本作品集,给自己一个慰藉。

克勤在《淡淡的墨香》后记中还感谢了我,让我很是惭愧。不过转念一想,我的名字也在书中,很是荣幸。
克勤老大哥,新春快乐,保重身体!
作者简介
新闻从业34年先后供职于《扬子晚报》《周末报》《金陵晚报》和《南京日报》,先后担任部主任、专刊主编以及《文化徽商》杂志总编辑。策划《百家湖》《中国钱币邮票》等期刊创刊号。
著有《央视春晚纪事》(报告文学)、《我所知道的马季》《姜昆家事写实》《冯巩眼中的南京》、《邓在军传奇》《可以披露的聂卫平尘封往事》《<中华之剑>摄制始末》《近观刘洪》《大国良医》《向往百年》等书作、报告文学。开辟过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新闻专栏《梁平爆料》,迄今发表新闻、文学作品500余万字。
先后获得江苏省、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当选南京报业集团“感动人物”“十大读者喜爱的记者”。获得60余项国家、省、市各类新闻奖。其新闻、文学作品除刊发所供职媒体外,还发表在《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家庭》《知音》和香港《文汇报》等数百家媒体。目前系央广网、新浪网、凤凰网等主流网媒特约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