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的填仓节
文/杨桂梅
每当正月十五一过,似乎年也就渐行渐远,然而有些年节是会被人遗忘的,那就是填仓节。在我的记忆里只有过了填仓节,整个年才算过完。
填仓节,又称"添仓节",是我国古代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民间有大、小填仓之分,大填仓为正月二十五日,小填仓为正月二十日。所谓填仓,就是在原有粮食的基础上增加收成,填满谷仓,寄托了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美好愿望。
相传在远古时代,北方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可是,皇家不顾百姓死活,照样征收皇粮,弄得怨声载道,饿殍遍野,看守粮仓的仓官,目睹这一惨景,于心不忍,毅然决定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这样做是触犯了王法,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他让百姓把粮食运走后,一把火烧掉了粮仓,并自焚于火中。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放粮救灾的仓官,每到这一天就用细炊灰在院内打囤填仓,以示对仓官的怀念,也祈盼来年有好收成,就这样填仓节的习俗世代流传了下来。
关于这个节日,不同地区,节日时间有所不同,节俗也不一样。在我的故乡,每年的正月二十日为填仓节,家家户户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天不亮,人们就起来了,各自在自家的院子里,将用筛子筛过的细炊灰倒在簸箕里,一手端着簸箕,一手拿着小木棍,边敲打边撒灰,撒出了一个个圆囤,并在里面放些五谷杂粮,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正如诗词中写到的:"农家又是填仓日,院院祈丰画囤图"。
填仓节的早饭要吃香喷喷的小米干饭杂面汤,饭前要放鞭炮焚香敬仓神。饭后,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为晚间祭祀做准备。
早饭后,家家户户都要用糕面做灯盏,当地人称之为灯瓜瓜。按照家中的人口数量,各人属相,用糕面捏成相应的本命灯,再捏上各种形状的灯盏。如狗灯、鸡灯,鱼灯、娃娃灯、仓官灯、口粮灯、元宝灯等,祈福家家:富富有余、人丁兴旺!
到了晚上,人们把捏好的灯盏盛入麻油,用谷子杆裹上棉花做捻,然后把灯盏安放在与之相应的地方点燃祭祀。家中灯火通明,院内灯盏四布,香火燎绕十分壮观。当地流传着有句谚语:"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可见人们对填仓节的重视。
最让人难忘的是填仓节后的第二天早晨,大人们会用少许的油将灯盏放在熬子上煎给孩子们吃。对于出生在六十年代的孩子来说,那简直就是最好的食品。直到现在,每每想起,我的嘴里都是满满的香味儿。
虽说填仓节的气氛没有过年和元宵节热闹,但给儿时的我们带来了很多乐趣,因为它蕴含着一种中国情思,更是一种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


作者简介:杨桂梅,网名:玫瑰。山西阳泉市人,退休职工。热爱文学,喜欢读书,更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