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春天先是在一场南风的催促下,鲁中大地气温迅速升至27.9摄氏度。然而,元宵节刚过,二月份的最后一天,一场淋漓的春雨做了铺垫。3月1日早晨,人们拉开窗帘,外面又是白雪皑皑,雪还在飘洒着。树上白了,地上白了,房子上也白了,厚厚的覆盖着汽车变成一色。离“惊蛰”节气还有五天,朝阳的地方积雪开始融化,傍晚气温降下来,第二天路边的积水结了冰。人们又穿上羽绒服,似乎又回到了冬天。可滚滚的春潮,谁都无法阻挡它的脚步,柳树吐出新芽,迎春花开满了枝丫,湖边的杏梅盛开了粉红的小花。中午时分晴空万里,阳光明媚,积雪瞬间变成了春水,快速的蒸发,再也找不到一片雪花,真正温暖的春天,正缓缓的向你走来。
记得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开篇中说到:“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不会再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的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大自然的循环有巧合也有规律,今天的气候和四十六年前,特别的相似,仿佛又穿越到孙少平的校园,穿越到我的母校淄博十五中学的校园。山东与陕北地理上虽有区别,但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片地,雨还是那场雨,雪还是那场雪,街头的石碾默默的诉说着这里悄然发生的改变。
是啊,变了,一切都变了,变的让人目不暇接,变的不相信自己的双眼。那年,从双水村走进县城,读高中一年级的孙少平,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吃几分钱的丙菜和两个高粱黑面疙瘩。可眼神里透出对知识的渴望,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今天的他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靠自己的勤劳积攒,在原西县城住进了楼房,儿孙绕膝,安享天伦之乐。赶上了这个时代,他没有闲着,他用手机上网,发表诗歌散文。微信,QQ玩的和年轻人一样时尚,他仍然不忘初心,坚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用电脑正在书写一部反映社会、人生变迁的回忆录。但已头发花白,脸上的伤痕和一道道皱纹,额头上的年轮,都在倾诉半个多世纪以来,风霜雪雨及命运的坎坷,曾经无怨无悔的青春。
孙少安坚守着那片,生他养他并为之奋斗半生的黄土地,住的窑洞铺上了陶瓷地砖,木门窗换成了铝合金玻璃门窗, 电视空调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靠种地供儿子上了大学,圆了少安年轻时的大学梦,儿子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研究生攻读的是道路桥梁专业,现在是高级桥梁工程师,立志为家乡的交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明年一座高速公路高架桥,将在哭咽河上矗立起来。一条通往北京的高铁从东拉河穿过,高铁站命名,双水站,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乘高铁去县城十五分钟到达,四十分钟到达省城西安,两小时三十分到达北京。双水村里的后生们普遍接受了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有的走出了大山,走出黄土高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时光飞驰,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贫穷斗,与命运抗争的沧桑岁月里。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就一定获得最后的成功。少安,少平两兄弟的平凡人生,就是在不休止的奋斗中度过,在《平凡的世界》里,有一群平凡的人,是这群人组成了这个平凡的世界,以他们为代表的普通人,诠释了几代人不屈不挠的曲折历程。
——作者简介——
鞠志刚,男,作品发表在《淄川工作》《山东诗歌》等报刊及文学网络平台。诗观记录生活的艰辛与快乐,书写人生与社会的变革。愿与志同道合的诗友一道,耕耘不辍,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