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男,爱好读书、写作、书法、民乐,热爱古典文学,诗词创作。职业是初中语文教师。

周朝八百年国祚,周公制礼,以仁义立国,德泽万代,影响深远,以至于周王室衰微,春秋霸主仍然不敢轻举妄动,犹有尊天子以令不臣。至战国时,诸国心中犹存仁义,以道义治国。因此,苏秦张仪才得以施展抱负,在战国历史舞台崭露头角。在张仪游说魏国时,曾说过:“秦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无礼于秦。”由此可看出“礼”之深入人心。在战国,苏秦张仪凭借一张嘴,奔走于七雄之间,曾煊赫一时。
孟子曾评论道:“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可见苏张当时的影响。苏秦身佩六国相印,谋纵约;张仪游说六国,画连横。二人车骑辎重拟于王者,何其雄哉!何其伟哉!苏张二人所逞纵横之术,俱师于鬼谷子。其时,纵横家遍布各地,当以苏张为最。纵横之术,本质上是对人心的洞悉,以辩诈相高,听其言,时而拨云见日,时而如天坠花,足以扰乱视听。因此,合纵连横也是形势使然,也只能在战国历史舞台昙花一现。
欲取先予
秦国公子华、张仪攻下魏国的蒲阳之后,在张仪的建议之下,秦又将蒲阳归还给了魏国。费时费力打下的城池,又拱手让人,这作何解释?其实这就是张仪洞悉人心的表现之一。《周书》曰:“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张仪深谙欲取先予的道理,因此,又送还了蒲阳于魏。送还是张仪的第一步计策。紧接着,他又游说魏王言说秦对魏的好,虽然张仪绝口不提要魏国土地的要求,但是魏王在亏欠心理的驱使之下,给秦国十五个县的城池,以示谢意。秦国舍小得大,还得了美名,这是桩稳赚不赔的买卖,是张仪的功劳,正是因为这桩买卖,张仪身居秦之宰相。
破合纵
在苏秦的游说之下,五国合纵联盟共同对抗强秦,在张仪看来,尽管五国联盟表面看起来坚不可摧,但是联盟内部并不是齐心协力,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谋划。张仪最先看准了魏国,从地图上看,魏国处于六国腹心,紧邻秦国,只要魏国一叛,五国纵约便土崩瓦解。于是张仪入魏,对魏王陈说利害。首先他分析了魏国地形地势,地势平坦,无名山大川,方圆不过千里;接着有分析了魏国兵力,不过十万;最后分析了纵约的漏洞,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五国仅仅苏秦的一张嘴而联合在一起,这是不牢靠的。他举了亲兄弟的例子,即使是亲兄弟也有为了钱财而反目成仇的,何况五国并无丝毫的血缘关系。魏王听了这番讲述,如坐针毡,一下子消解了自己对纵约的信心,自然而然地成了第一个背叛联盟者。
玩楚于股掌
秦国要攻打齐国,担心楚尊齐楚之约而助齐阻秦,于是派张仪说楚王。张仪先诱楚王,许以好处,愿献地六百里,送秦国美女给楚王做妾,从此以后秦楚约为兄弟之国。楚王一听,不费一兵一卒得了诸多好处,一时得意忘形,满口答应了张仪,愿同秦国交好,群臣意见一致,只有陈轸看透了张仪的伎俩,建议楚王表面答应张仪,等到得到封地再与齐国绝交不迟,楚王不听,先与齐国绝交,再要地。张仪计谋得逞,回去之后玩起了花招。对楚使者说:“从某至某,只有六里地。”使者回去对楚王说了情况。楚王呆若木鸡,随后火冒三丈,发大兵攻秦,楚败。这时的楚王赔了夫人又折兵,恨不得把张仪碎尸万段,可是张仪已经回到了秦国。正常情况是张仪绝对再不敢到楚国去了,但是张仪就敢摸老虎屁股,就敢拔老虎须,就敢从虎口夺食,主动请缨再入楚。这是何等的勇力,何等的气概!秦王想要跟楚王换地,楚王扬言,愿得张仪而白送地。秦王都替张仪担心,但张仪泰然自若,再次使楚。一切都如张仪预料的一般。虽然张仪在楚国下狱,但是张仪早打通了关节,通过贿赂楚王宠臣、爱姬为自己陈情,楚王最终还是放了张仪。张仪毫发无损,即使身处浊浪激流,也能全身而退,狂澜能挽。在张仪眼里楚国就是一阵微风,不能撼泰山一木一草。
说五国
苏秦张仪可谓纵横家之翘楚。苏秦有能力合纵六国,佩六国相印,张仪同样不甘示弱,使秦连横魏国,独身说五国以破合纵,各以利害陈之。说楚王:张仪分析了纵约有名而无实,无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纵约是没有结果的;接着分析地势形势使楚王恐惧,而后许以好处:秦与楚长为兄弟之国,无相攻伐。说齐王:齐王以为齐国西临大海,东有赵、魏、韩、楚作屏障,根本不用担心秦国的进攻,更何况有纵约联盟。张仪早就看透了齐王的心思,接着为齐王分析了当今的形势已不同往日,纵约已破裂,秦可驱韩、魏、赵攻齐。齐王惧,同意事秦。说赵王:因为赵国国力比较强盛,张仪承认了这一点,即使如此,秦也要同赵决一雌雄,此行是为下战书。接着张仪又为赵王分析了此战的利弊得失,秦已结盟于齐、楚、魏、韩,以四攻一,赵国胜算已微;接着张仪为赵王提出了对策,即东向事秦。说燕王:燕之邻国已事秦,如果燕不事秦,秦驱赵攻燕,况且大国齐国、强国赵国犹然事秦,燕国有何道理负隅顽抗?
至此,在张仪的游说下,苏秦的六国联盟已四分五裂。这便是张仪的心理战术,不费秦之一兵一卒,而使五国俯首称臣。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全身而退
苏秦因通奸于燕文公夫人,得罪了燕王,于是设计退身。献计于燕王,自己使齐将会,强燕弱齐,燕王同意。到了齐国,苏秦得到了齐王的宠幸,于是建议齐王大兴土木,并说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王的尊贵,实际上苏秦的如意算盘是空虚齐国财力。苏秦的计谋得逞,得到的宠幸也日益增进。于是树大招风,齐大夫为争宠,派人刺杀了苏秦。曾经身佩六国相印,名闻诸国,风云一时。不料,最终死的不明不白,让人唏嘘。
同样是失势的张仪,失宠退身后得一个善终。
在忙忙乱乱游说诸国之后,张仪还未回到咸阳,秦惠王卒,秦武王立。武王在太子时早看不惯张仪,张仪没什么本事,只靠一张嘴、两片唇游走于君王间。张仪的失势也是形势使然,再加上群臣的诋毁,张仪不得不考虑身后策。之前的计策都是为君王谋划,而这一次表面上是为君王计,实际上是为自己计。于是张仪去秦就魏,一年后卒。如果说张仪在世再久些,魏国大夫是否与张仪争宠,最后和张仪一样的结局——被人刺杀,也是可能的。好在张仪早卒。时也,命也,运也,非人之所能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