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 落 春 乃 在 》
文/ 易 之 中
诗词以境界为上。何谓诗词之境界?花落春乃在是也?境界是指精神境界,是指心中境界。花落了,春天过去了,但心中的春天,却不会因花落而离去。心中的春天,是长留的,是充满活力的,是繁花似锦的,是一片嫩绿的,是生机昂然的。

什么是诗词的境界?至今为止,王国维先生的结论是最有权威性的。王国维先生认为诗词的境界有三条具体的表现:一是站得高,看得远。“独上高楼,远尽天涯路。”二是苦行僧,追求精神享受。“衣带渐宽终不悔”。三是可遇而不可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诗词境界说呢?第一,诗与远方,是诗词境界的重要标志。诗词要站得高,看得远。诗词的远方在哪里?远方在心中!远方在眼前!例如,孩子就是母亲的远方。我们不可以机械地理解远方。我们不要从字义上去理解远方。我们应该从诗情画意中去理解远方。诗情画意的远方,等同于向往,等同于理想,等同于希望。花落了,春乃在。心中的春天,是永远的春天。

第二,苦行僧的境界。苦行僧轻物质,重精神。毕生追求精神信仰与精神境界。唐诗宋词,是标准的“非物质遗产”。诗词的本质是讲精神的而不是说物质的。诗词的境界就是精神的境界。诗词的形象,应该是“苦行僧”的形象,而不是“富态庸肿”的形象。人比黄花瘦。诗词宜“瘦”不宜“肥”。诗词中的梅花要比牡丹更有韵味的道理也在于此。
第三,诗词的境界可求而不可遇。此说法完全是可以接受。诗词中的韵,是神韵、妙韵、逸韵。这些韵,确实不是可以通过苦苦努力就能有所回报的。写诗的人应该是有所体会的,不是说凡是去写诗,就可以写出诗的境界的。诗词的境界,不是必然的规律,而是偶然的机偶。有些人,写了很多诗,但就写不出一首好诗。有些人,仅仅是写了一首,就只有一首,却让他名垂诗史。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中的境,简直就是仙境。诗中的界,富含人生哲理。诗中情景交融,韵律优美。诗中有境有界,有意有韵,有文有理,有律有乐。成了“孤篇盖全唐”。

写诗的目的是在于追求心目中的境界,追求精神中的境界。这是写诗的根本目标,这是写诗的最终目的。让人遗憾的是,至今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写诗的目的,在写诗时并没有这种意识。写诗是不可以光宗耀祖的,写诗是不可以出人头地的,写诗是不可以名垂青史的。写诗的成功,不在于出书,不在于点赞,不在于上头条,而在于“自美他美留下美”,而在于成就自我的精神境界。
202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