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首页 \
文学 \ 小楼丽人节 杨景龙:永恒之女性,领着我们走
小楼丽人节 杨景龙:永恒之女性,领着我们走
精华热点

永恒之女性,领着我们走(组诗)
文 | 杨景龙
怀念一个女人
——一个中国男人的原型记忆
怀念一个女人
一个古典的女人
不做美容的女人
不穿时装的女人
不看文件,不打手机
不是上班族的白领丽人
不在电脑里忙碌的女人
春天采桑。采陌上桑
秋天捣衣。捣游子衣
随手挽一绺青丝绿云
冬天穿针纳千层鞋底
夏天引线绣荷花赤鳞
含辛茹苦会养活一群
男娃儿憨实女娃儿俊
十指巧如梭啊
织素又织锦
为病痛的孩子
煎一壶酽酽的草药
为晚起的爹娘
拧一条热热的帕巾
为出门的男人
寄一阕长相思。红笺小字
诉说多少离愁别恨
不打长途电话。不发移动短信
月圆的夜晚,唱更漏子
吹一支幽咽的长箫
在夕阳里等待。门倚黄昏
已煮熟灶上的米粥
已腌好碟里的莴笋
已酿成瓮中的村酒
只为一人熏醉的美酒啊
香香甜甜,鲜鲜嫩嫩
喂饱风尘满面的归人
绿玉手镯
轻约如雪皓腕
素衫青裙
漫裹窈窕腰身
掐几朵夭桃簪上鬓影
折一枝雪梅点缀妆镜
怀念一个女人
一个古典的女人
她在商周汉晋
她在隋唐宋明
她在记忆深处的汉皋洛浦
她在时空那端的太虚幻境
她就是前世的母亲啊
她就是梦中的伊人
瑶池宴
为了这次宴请
我已翘首三生
我的乘骑,过昆仑丘
比穆王八骏还快
你的宴席,托三青鸟
备办得可还丰盛
酒是吐鲁番的葡萄酿成
菜是沃之野的凤丸煎烹
肴是翼望山的獾肉蒸煮
汤是喀纳斯的罗鲑鱼羹
我一眼认出可爱的虎牙
如见故人,你一笑相迎
长发新沐,晚云蓬松
头戴昆玉琢成的人胜
豹尾装点的皮草裙衫
洋溢迷人的异域风情
食我怀木之实,让我多力
食我丹木之实,祛我百病
食我昆山蘋草,使我忘忧
汲来九井之水,为我解酲
酒过三巡,我们开始谈诗
你的喻说,不啻醍醐灌顶
诗如虎齿,要震慑丑恶
诗如豹尾,要原始野性
诗如蓬头,要自然随意
诗如玉胜,是美的结晶
我还想求一枚蟠桃核
在丹田方寸之地播种
待尝三千年一季果熟
待看三千年一番花红
你的女儿们个个漂亮
哪一天她们写诗传情
你千万不要再划道天河
你只须把她们贬下天庭
大地上辛勤耕耘的人
个个都是志诚的董永
远 书
1
一直在等一封回信。三危山上的三青鸟
万里西来。正递送这封邮件
2
之前他寄出过一封信。瑶池宴罢,归来的当天
缄扎远游见闻。系上雁足,请求指点
3
那是一席友情私宴。史籍阙载,神话不传
世人孤陋,只知谈说周穆王传
4
遥想当年。十二重台耳热酒酣。畅论诗歌妙谛之后
王母馈赠天衣。嘱他开始制作诗篇
5
当红的诗人高度近视。常把泡桐错认成梧桐
找不到凤凰。认不出祖先
6
天意和神示。确切地知道使命所在。那一封回信
将在早晨抵达。他的心里早有预感
7
唯一的收信人。地址就是家居的门牌号码
他亲口告诉王母。在盛开的蟠桃花前
补天
烧出芦灰。炼成石头
拯救,靠一双女人的手
补天之后。荫庇一袭蓝衫
安恬舒适的宽袍大袖
天高地厚。先知先觉的老祖母
担心还会有坍塌的时候
才有山间,这么多的五色石块
伏笔和后手。早作预留
姮 娥
地上的人仰起头来
看着月亮想家的时候
月中的人也在凝视大地
思念自己出走的故乡
她是离乡背井的苦命女子
家最遥远,身世最凄凉
距离之外的广寒宫殿
冻僵了所有奔月的梦想
于是,她一次次回望家园
再也辨认不出旧时模样
月圆之夜,人间天上
叹有家难归,道阻且长
拜 月
第一个拜月的少女
是嫘祖,姜嫄,还是简狄
那时鸿蒙初开
嫦娥还未到月宫定居
拜月之后,黄土地上
接连出现奇迹——
嫘祖开始养蚕缫丝
丝线绵绵不绝,缫出
一条丝绸之路,接通西域
简狄拾到玄鸟卵
孵化一片片甲骨文
孵化一件件青铜器
姜嫄踩上巨大脚印
孕育天才的农神后稷
孕育农耕文明的世纪
从此,二十四节气
男人主外,稼穑五谷
女人主内,织素织绮
然后才有了乞巧的七夕
有了鹊桥上的牛郎织女
有了一个民族的月亮节日
有了望月思乡的抒情方式
举青铜兕觥喝乡色酒
用象形文字写乡愁诗
然后才有了诗经楚辞
有了一部三千年诗史
拜月少女繁衍的后人
也是一群月亮的子孙
土地的颜色皮肤的颜色
都和月亮的铜黄色相近
永恒的意象,高悬头顶
月亮是世代顶礼的图腾
拜月,遂了千年心愿
拜月,圆了百年好梦
小 名
楚山里长大的孩子
从小就认识赤豹和文狸
认识山林里的珍禽异卉
有一回,跟着邻家表姐采金针
突然发现表姐比花儿还美
多年后,在屈原的九歌里
才知道表姐小名山鬼
游 戏
我们都是水的孩子。登陆,鳍翅进化成手足
临水而居。我们建成村庄和城市
像一粒一粒珍珠。把河流镶嵌成大地的项链
流水的明眸,荡漾笑意。看一群儿童不停地玩着
一种叫做文明的积木游戏

杨景龙(1962.12—)笔名扬子、西鲁,河南鲁山人。二级教授,安阳师范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年度人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成果鉴定专家。搜狐教育全国分省"十大最受欢迎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诗学研究,兼事诗歌创作。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等10余项,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中国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传统与现代之间》《诗词曲新论》《花间集校注》《蒋捷词校注》等专著10余部。论著入选"中华国学文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推荐书目",获评中华书局年度十大好书、中原传媒好书、中国读友读品节百社联荐优秀文艺图书,多次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夏承焘词学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