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道楼观》 第五集 国教为道 续
诵读:幽兰

公元626年,唐武德八年,李渊正式颁布历史上著名的《先老后释诏》。在这道诏书中,李渊制定了道教为首,儒教次之,佛教为末的三教秩序,确立唐帝国奉道教为皇家宗教的崇道政策。这是自东汉道教建立以来第一个辉煌的顶点,被奉为一个庞大帝国的最高信仰。
在李渊的巧妙布局下,老子成了大唐皇帝的先祖,道教成了帝国的第一宗教,楼观的地位也自然开始步入皇家的核心范围。在颁布《先老后释诏》的同一年,李渊下旨将楼观改名为宗圣宫,并赐田十顷,米两百石,帛一千匹,用以重新修建庙宇。楼观昔日破旧的房舍开始拆除,一个浩大的皇家工程开始进行。
(唐•宗圣宫)
经过历时两年的辛苦修筑,一座终南楼观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宏大的建筑群出现在了世人眼前。宗圣宫整体雄伟壮观,气势非凡,在终南山的相衬下,宛若一处人间仙境。《大唐宗圣观记》里曾对它做出这样的赞叹:崇台虚朗,招徕lái云水之仙,广大配乎天地,光华方诸日月。这里既是神的庙宇,更是道人们心中描绘的天堂。自此,古楼观高道云集,香火鼎盛,一跃成为大唐帝国道教的中心。楼观被世人誉为道家祖庭,老子的思想在历时一千年后,又一次为这座低矮的山梁赋予了巨大的荣耀。
离楼观大约三公里的就峪口有一处隐蔽的道观,名叫延生观,相传唐玄宗的妹妹玉华公主曾在此地寻仙修道,追求永生。玉华公主自号玉真仙人,她是一位充满着自由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的皇家女道人。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延生观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年轻富有才气的诗人们与玉真仙人品尝着山泉水煮过的香茶,弹奏着西域来的琵琶,欣赏着奔放热烈的舞蹈,他们共同见证着大唐帝国空前绝后的艺术精神。
公元732年,李白在延生观写下一首名为《玉真仙人祠》的五言诗,来赞颂这位不拘一格的公主:
玉真之仙人,时住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biāo欻chuā腾双龙,弄电不辍chuò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就在李白作诗的这一年,大唐帝国进入了全盛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黄金时代。此时,道教的荣光也在这如日中天的国力中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巅峰。唐玄宗李隆基开始大力提高道教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他不仅再次重申道教为帝国的第一宗教,还亲自拜祭老子,将老子追封为大圣祖玄元皇帝。李隆基还曾在宫中多次宣讲《道德经》,以自己为表率弘扬道教。
(大明宫)
公元737年,李隆基将亲自注解的《道德经》颁行天下,设置玄学博士,为全国的士子讲授道教理论,并将《道德经》的内容列入科举考试的范围,成为唐帝国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同时,李隆基将宗圣宫改名为宗圣观,将这座皇家宗庙推向了道家第一祖庭的崇高地位。此后并以宗圣观为源,天下所有的道教宫院都以观来命名。

在大唐天子的倡导下,道教进入了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终唐一世,近三百年间,道教在国家中的地位不曾改变,始终受到世人的崇敬。不过,这时的道教已与大唐的国运紧紧连为一体,多么灿烂的繁华都抵挡不住一个王朝衰落的宿命。
公元880年的冬天,出身草莽的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了帝国的都城长安,大唐王朝自此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公元907年,唐帝国灭亡,一个盛世就此结束。
长安的硝烟飘进了终南山,风光无限的楼观随着这个伟大的帝国一同从辉煌走向了衰落,曾经仙音缭绕的终南山,从此归为平寂。
在时光的风雨消磨中,终南山往昔的荣耀已渐渐成为历史,大唐帝国时的鼎盛繁荣也已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传说,但是终南山中的道人们如同他们的先辈一样,始终坚守着心中精神的理想。
而在公元十二世纪时,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终南山三百年的孤寂,这个人俗家名字叫做王喆zhé,不过他还有一个颇为灵动的道教称号——王重阳。在金庸先生著名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王重阳是一位独步天下的武林高手,而真实的王重阳有没有绝世的武功,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可是由他在活死人墓中所悟到的道家学说,却为道教的鼎盛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过学说的名字不叫《九阴真经》而叫全真。
(陕西户县•重阳宫)
初创时期的全真教徒大多过着清修苦炼、云游乞食的生活,但正因为如此,却逐渐吸引了一部分信徒,也赢得了一些中下层官吏的敬信和保护。据史料记载,王重阳共有七名弟子,这就是后世著名的全真七子。
王重阳的弟子们大都与他一样,讲究自我的修炼,追求少思寡欲的正心修真,唯独这位名叫丘处机的弟子,却以一己之身积极入世,为日后全真教的大放光彩做出了最大的推动。

公元1217年,丘处机成为全真教第五任掌教。此时正值金元之交,是中国大地血火纷飞、生民涂炭的苦难年代,很多人都为寻找心灵寄托纷纷加入全真教,但这只不过全真教进入全盛时期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