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海梦:传承创新是国内文化创意产业
可持续发展的最好方式
♦余干文创中心
2009年9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发布,这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考察调研期间,来到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守正创新,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国家领导人和各项文化政策的支持下,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15%、2012年的3.36%提高到2018年的4.30%,预计很快将突破5%,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国内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显现出一些发展的问题。
(一)定位模糊,趋于同质。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产业集聚的物理空间。园区物理空间的建造和设计偏向于技术问题,而且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可供参考,因此物理空间的建设其实不难。但是,其他地区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能否造就下一个“798”,成功能否被复制,引人深思。而文化产业是极其注重内容的领域,可谓“创意为主,内容为王”。这就导致很多文化产业园区建好物理空间后没有明确定位,主题不够突出,特色难以彰显。由此,在园区内容输入和安排时趋于同质化,和其他园区也就没有什么不同,未能实现文化产业中非常重要的“差异化”发展战略。“物理空间易而内容难”是这一问题最好的概括和说明。
(二)IP众多,创意单一。中国是文化大国,有着众多的文化资源,有些离我们较为久远,有些就在当下,伴随你我左右。江西有四大名山,分别是九江庐山、上饶三清山、吉安井冈山和萍乡武功山,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他们的保护和开发都已相对完善,但目前常规的发展主线只有旅游开发,景区门票是经济效益主要来源。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名山文化资源是否有其他的创意开发方式,比如此前流行的“实景山水”。另外,涉及到创意方式,就不得不谈艺术家作品的授权开发。若你拿下齐白石的画作授权,除了初级的贴牌复制,诸如印在餐具、背包、衣服和行李箱等,是否还会有其他的创意展示方式?
(三)昙花一现,难以持续。文化产业最可贵的是可持续发展,这点同时也是最困难的。文化产业在国内是朝阳产业,曾受到各方资本的青睐和热捧,各种文化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一度行成“学术未进,产业先行”的发展格局。大浪淘沙过后,保持屹立不倒、风采依旧的却寥寥无几,这一问题的最终落脚点是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以上发展问题,传承和创新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传承中国文化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相较于外来文化,我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是自觉的。传承意味着最大限度保持原有文化的模样,同时又结合时代的发展,正如清初石涛的名言:笔墨当随时代。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创新则意味着个性化和差异化,尤其是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文化产业中的许多业态板块都迎来了显著冲击,特别是文化旅游业,文化产业在后疫情时代的发展中,创新是重中之重。
总之,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推动国内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


♦扫码关注,共享精彩♦





传承祖德,仙居正道;
德行天下,道满乾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