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那支催人泪下的笔
作者 /时振明 3000字
一支钢笔在同学们看来,再普通不过了,哪一个学生开学不会买几只新钢笔?又有哪一个家长不会满足孩子的这个愿望呢?
再难也不能为难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在教育孩子方面,每一个家长都会花钱花大把的钱,出大把的力,满足孩子的愿望,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的。很多孩子有手机,有平板电脑,有各种各样的玩具,可以说都是生活在福囤子里的。想学什么学什么,家长得哄着学,陪着学,爷爷奶奶得惯着学。孩子成了全家的中心,也成了最重要的工作。
可是假如真的有一位家长不能满足孩子这个愿望的时候,那么这个孩子是否会大哭大闹?那么家长是否会心怀内疚?是否会难过呢?这篇文章却给出了这样一个回答:
生活中真的有一个家长却很难满足孩子这个要求,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这是怎样的一个家长?这又是怎样一个家庭呢?今天当我们读了这篇笔的文章以后,我们的心深深受到震撼。
文中讲述了一个艰苦的年代,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在家里照料孩子,他们家每月的买粮钱需要借邻居的钱,租房子需要借邻居的钱,连给妹妹看病也需要借邻居的钱,可见生活是多么的艰苦,在这样的条件下,孩子上五年级了,班级全班同学都有钢笔,而且老师也要求学生用钢笔写作业,而他没有钢笔,每次都是拿着蘸笔去写,不仅写了一手蓝水,还会把本子弄脏,想让母亲买钢笔,母亲非常为难,答应下一次父亲寄钱的时候给他买钢笔,那天小作者却等不及了,说什么也要让母亲给买钢笔,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是否还能向邻居张口说借钱买钢笔?母亲向来是一个重视脸面比重视生命还重要的人。向邻居借钱很难开口,母亲每次去向邻居借钱,比如给妹妹看病,都要鼓起一番勇气去借钱,当作者想让母亲再次去借钱的时候,母亲觉得实在张不开这张嘴,小作者说如果没有钢笔,就不去上学了,母亲生气了,打了孩子,小作者挨了母亲的打以后,哭着走出去,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认识了母亲的难处。
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个小作者也是通情达理,也是懂事的,也是知道疼爱母亲的,但是他也有自尊心自信心,自信心,后来他想自立,他要自己去买笔,他要通过自己挣钱去买,后来他就想出来了,我可以去帮那些推车人帮推车去挣点劳苦费,哪管挣一点也好,而这个时候天空却下起了大雨,他来到了一个斜坡的时候,衣服已经淋湿了。
下这么大雨,谁还会出来在雨中行走了?更不要说在雨中还要拉车干活呢,小作者等了半天也没有等到,正在他失望要走的时候,这个时候看着过来了一辆车,这里对这个车子重点进行了描写,对这个拉车人进行了重点描写。
这个拉车人,没有穿雨衣啊,裤子挽到膝盖上,身上的衣服都已经湿了。车上的东西很重,似乎每一步都很吃力,都要使出浑身的力量,那么恰恰是在这个时候要上这个斜坡,非常难的,也可以说是拉不上来的,就在这个时候,小作者蹭的一下钻出来了,然后就帮着推车。他不知道拉车有多累啊,当他稍微想耍点儿滑,想偷点儿油的时候,想不使劲儿的时候车就会往下滑,因此他使尽了浑身的力量,一点也不敢偷懒。才把车推上去,这样他懂得了,挣钱是多么的不容易,哪怕是一分钱,哪怕是一角钱,对于有的人来说也是非常困难。而就在小作者伸出手来说,给钱,我帮你推了这么多车,你应该给我钱的时候,可是这个人没有出声,也没有给他钱,他愣住了,抬头一看,啊了一声,这个人是谁,原来这个人是他的母亲。这是作者所没有想到的,也是我们读者更没有想到的。
你看这个时候母亲是什么样子的,雨水,汗水混合着从母亲憔悴的脸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全淋透,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了她瘦削的两间的轮廓,胸口剧烈的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的喘着气,这说明什么?
说明母亲拉着车上坡又下坡后,已经累得不行了,雨水和汗水把湿衣服全湿透了,淋透了,衣服紧紧贴在身上,胸口剧烈起伏着,为什么起伏呀?因为使得劲儿太大了,脸色苍白,又累又饿又冷,大口喘着粗气啊,说明用的力量太大,这一切都说明了母亲拉车的劳累。
拉车这活很重,一般都是男人干的活,可是母亲为了给作者能够买钢笔,母亲去干了一个男人的活儿,而且是在大雨天里冒着雨刮着风,顶着重重压力,顶着重重困难,在作者的再三的要求买笔下,母亲不得已才做出这样的举动,偷偷地拉车挣钱买钢笔,这表现了母亲的劳累,母亲的包容也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母亲就是用那一天的劳动啊,为儿子挣来了一支钢笔的钱,从那天起,儿子有了那样一支钢笔啊,有了那样一只老式的廉价的钢笔,而母亲给他钢笔时说,孩子你要用功读书,要不就对不起妈妈了。
当小作者手里拿着他的母亲给他这只新的钢笔的时候,内心该是怎样的呢?远远不是我们同学们所能体会到的,他一定体会到了母亲的艰难,生活的艰难,母亲给他买钢笔的艰难,其实更想到了母亲对他的全部的希望与爱,因此,小作者刻苦学习,发奋努力,取得了班级的第一名,学年的第一名,那么这支钢笔也跟随着这个小作者,从小学五年级一直到初中,一直到高中,一直到大学,那么这支钢笔可以说掉在地上很多回,笔尖儿已经挫了,那么小作者又把笔尖反复磨得变粗,要是写一个笔划多字的话,都需要占几个格,不能再用了,作者还是舍不得扔。今天小作者已成了大作者、大作家,他用这支笔写信封,把这支笔放在身旁,他记住的是母亲对他的希望与爱,记住的是那天买笔艰难的时光,记住了笔给他的力量,笔给他的信心和勇气。他在这支笔的激励下,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后来终于成了一名著名的作家。他就是著名作家韩少功。
这支笔不仅仅是一支笔,更成为一种精神,一种财富,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的源泉,一盏成长的指路明灯。
当我们读完这篇文章以后,我们为一支笔而感动,而流泪,更为拥有这支笔的作者感到振奋和骄傲,骄傲的是他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用手中的笔刻苦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了母亲。感动的是小作者,从那一刻起就时刻珍惜这支笔,即使这支笔不能用了,仍然放在身边,舍不得扔,这种感恩母亲,永记母恩这种情怀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
虽然我们今天不再为买一支钢笔,经受如此的困窘,如此的考验与为难,但是我们也应该向文中的作者那样,时时刻刻记住每一支笔,来之不易,更要记住父母对我们的希望与爱,就像文中的母亲对作者说的那样,你要好好学习,不然对不起那一支笔呀。文中的母亲对文中的作者所说的,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母亲对我们每一个孩子所说的。那声音质朴感人,那声音催人泪下,那声音更鼓舞我们去战胜学习中遇到的任何困苦与挫折,能够翻越学习生活中的任何高山。
我们也要永远像作者那样,心怀着一片感恩之心,感恩母亲,感恩母亲的艰难的泪水与汗水换来的那支钢笔,更感恩母亲对一个每一个孩子深深的爱,有了那份爱,我想我们每一个学生都会珍惜时间刻苦学习,不忘母亲的希望,目光泪水,都会发奋努力,都会珍惜时光,利用我们现在更加优越的条件去刻苦学习,取得最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每一个母亲的,这也是每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希望和期盼的。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深深感觉到这支笔已经不仅仅是一支笔,它是一种精神,一种财富,一种力量,一种母爱,那么它也是一种民族的精神,一种任何困难压不倒,任何困难打不垮,一种向上的追求,一种越摧越勇,越挫越进的气魄与民族魂,这支笔在我们今天仍然非常重要,仍然非常必要,仍然非常宝贵,仍然会化作巨大精神力量与财富,丰盈我们的内心,丰盈我们的人生。





作者简介:时振明,省作家协会会员,省少年写作协会理事,牡丹江市诗词楹联协会,绥芬河市作家协会理事,绥芬河市时振明文化辅导学校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美文特训作文班校长。 目前在全国线上开展作文特训培训班,已给广东深圳、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学生进行线上授课,培养四届中考状元,一届高考状元,八位作家,最小作家12岁写两万字作品,力争打造全国小作家培训基地。作品载入《北方文学》《北极光》《辽宁青年》《演讲与口才》等杂志刊物。 让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支笔,都有这样一份精神力量和信念支撑我们前行。
电话 13089882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