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蜜采自,枣花深处
——读《行走稷山》《沧桑稷山》
有感卢 静
一轮旭日欲喷薄时,我伫立于河东沃野上,聆听九曲黄河的隐隐涛声,遥望汾水像一条温暖的绸带,自北向南贯穿三晋奔涌汇来。而稷王山,就在晋南的峨嵋台地上拔起,虽然海拔仅1279米,却拥有难以描摹的庄严恢弘的气势。
这是我脑海中常浮现的一幅画面。于是,当我看到《行走稷山:稷山当代优秀文学作品选》(团结出版社)《沧桑稷山: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征文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的封面时,满天霞光下的巍巍山影与宝塔雄姿,令我心下怦然一动。

本文刊发于2021年3月5日《运城晚报》
《行走稷山:稷山当代优秀文学作品选》由著名作家、山西省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李骏虎作序。李主席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繁忙中,颇细致地读完这部集子,他不由惊叹于一个基层县份的文脉完整与结构合理,竟涌现出如此多的乡土作家!什么是文化自信?这就是文化自信!由于在中国农业始祖后稷故里稷山,第一次见到如此绵密肥沃的黄土,连酸枣都能养得粗壮,真的具有黄金一样颜色的土,赞叹不已的李主席说,在这样的一块土地上,养育出数不胜数的文学人才,也是一种常态的存在,从耄耋老人到“80后”新秀,书中所有作品都是围绕故乡人、故乡事、故乡情来写的,其中不乏精彩篇章,大都是接地气、有生活的珍贵文字。李骏虎主席对该书给予赞许,并相当负责地针对基层作者的不足之处,给予了悉心指导。
从与华夏农耕文明渊源的角度来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沧桑稷山: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征文作品集》的成书,具有特别意义。“后稷教民稼穑在稷山”。十八大之后,稷山各项事业发展也跨入新时代,显示出奋发有为的风貌。稷山文联主办的《枣花报》曾先后举办“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型征文活动,广大文学爱好者怀着真挚亲切的感情,纷纷从吃水、传奇“粮人”、嫁妆、戏匣子等一桩桩身边的小事着手书写家乡,流露心曲,凝聚智慧,拾笔见证了新中国七十年来的沧桑巨变!其中耐人回味的精品汇集成本书,由运城市政协副主席、原稷山县委书记廉广锋亲自作序。春耕既早,秋果香远,足见稷山文学工作者们反映现实、关注民生的热情,多样的风格,这本集子,堪称献给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一份厚礼。

山西省作协会员、《枣花》报主编、原稷山文联主席郑天虎,为编撰这两本书,付出诸多心血。郑主席对后稷故里的家乡,饱含深情,我早已领略一二。记得几年前,我曾给《映像》杂志写过一篇《青龙寺观壁画》,青龙寺古代壁画是稷山一宝,郑主席看到后热情询问,并立即转发到《枣花》报上,后来,这篇小文也被编入《行走稷山:稷山当代优秀文学作品选》,化为深厚黄土地犁尖上的一朵浪花。去冬,山西女作协组织采风,我从河津赶赴安泽,在稷山籍王光烈士的陵园里,倾听当年的惨酷与壮举时,难忍泪下,当同行的徐小兰老师在微信里缅怀王光烈士时,郑主席又立刻约了家乡英雄事迹的稿子,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可以想见,当《沧桑稷山》《行走稷山》书成时,郑主席一定翻了又翻,视线似犁铧深耕。事实上,作为稷山文坛的领路人,郑主席日复一日,满怀一腔热忱,带领大家砥砺前行。在稷山积淀深厚的历史土壤上梳理寻访,在农家小院里关注种子与烟火,在朴实的枣花下,聆听浓厚乡音里的红色故事……作家们挥洒汗水,笔耕不辍,成绩斐然。《枣花》报文学交流群里的一个留言,轻轻道出大家的心声“郑主席是你这个领头雁带领的好,师友们应该感谢你!”
除稷山县作者外,这两本书中还收存了运城市作协主席李云峰等人写稷山的作品。九曲黄河雷鸣飞湍穿越晋陕大峡谷后,东折奔向瀚海,大河是用最深情的臂弯,紧紧拥抱了运城这块华夏文明发源地啊。
甘蜜采自,枣花深处。文脉悠长的稷王山下,深植于泥土的文字,以多样风格摇曳生姿,展示着一方土地的醇厚馨香。这两本书的问世,有力地激发了稷山文学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汇聚起了广大读者建功新时代、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不失为传播正能量的好书。

作者简介:卢静,女,中国作协会员,山西文学院签约作家。作品曾发于《诗刊》《青年文学》《山西文学》《散文选刊》等报刊,被收入《中国年度散文诗》等多家选本。散文集《谁谓河广》入选“晋军新方阵文丛”。曾获第7届中国散文诗天马奖、第27届“东丽杯”全国孙犁散文奖一等奖等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