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蛰之“三”
文/张德胜
二十四节气歌云:春雨惊春清谷天。这里的“惊”即“惊蛰”,节气名字前后改了三次才确定下来。古称"启蛰",相传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的时间点都在公历三月5-6日之间,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惊蛰有三候:一是桃始开。惊蛰之日,桃花开始盛开。“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特别是一泓春水浅流,夹岸粉红吐芳,更无疑是令人流连忘返的千娇百媚。二是仓庚鸣。仓庚又名黄鹂,惊蛰后五日,黄鹂最感春阳之气,嚶其声求其友,“翠柳枝头春意闹,两只黄鹂相对鸣”。三是鹰化为鸠。黄鹂鸣后五日,鹰化为鸠。《章龟经》云:仲春之时,林木茂盛,鹰口叨啄之力尚柔软,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布谷。布谷又名“鸠”。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
惊蛰有三宜:一是早睡早起。“春雷响,万物长”,春天万物复苏,惊蛰过后的春天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晨醒来也较迟,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不过我们应该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悦,增强体质,早睡早起。二是饮食要温和清淡。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不讲究“补”,而讲究“防”的节气。惊蛰时节前后,天气逐渐转暖,饮食方面,应该以清淡温和为主,并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三是防寒保暖。惊蛰时节天气转暖,但是惊蛰时节的昼夜温差很大,而且惊蛰前后,多发“倒春寒”的现象,特别在阴雨绵绵的日子,暴露在外的肢体很容易引发局部麻木、酸痛等症,久之会引发关节炎。所以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以“捂”为主。
惊蛰有三俗:一是祭白虎化解是非。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二是惊蛰吃梨。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一说远离疾病的危害;另一说是有"努力荣祖"之念。三是蒙鼓皮。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惊蛰,最动人的是雷鸣。这一声通天彻地的轰鸣,唤醒了冬眠的动物昆虫;一切美好的事物开始苏醒。岗岭峰峦朗润起来了;杨柳的柔嫩腰肢摇摆起来了;大地的宽广胸怀温暖起来了。惊蛰奏响了春潮的序曲,铺展了春天的底色,整个世界即将出现冰消雪融、柳绿花红;即将出现芳草萋萋、百鸟欢鸣;即将出现暖风习习、春潮频涌。
二0二一年三月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