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雷秋菊原肇州电台记者、编辑。热爱公益事业,关注民生。

作者简介
杨玲静,1991年生于肇州,2017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肇州二中语文教师,热爱文学,热心公益。


——编者按
一篇接地气,澈入灵犀的走访日记,在让人看到了爱心志愿者的高大身影与美丽心灵的同时,也为留守子女及贫困家庭的境况忧虑。但志愿者在行动,各级政府在行动,阳光在,希望在,贫困只是一时,未来可期。为木木亲子团队六年来初心不改的大爱情怀点赞,为本文作者雷秋菊,杨玲静的无私奉献点赞。

情暖“童心”——助力开学季志愿者走访见闻
引子:扶贫论述摘编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全党在思想上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二0一一 ——二0二0年)》要求,“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二0二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就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这个目标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一
花季少女的眼泪
2021年3月4日中午12点,肇州县木木亲子团文化交流协会,16名志愿者,分乘6辆私家车,载着团县委“希望工程”项目,载着各界爱心人士捐赠的衣物和学习用品,向肇州县托古乡进发。
第一站:托古乡新利村民主屯田秀山家。
这是一个空巢家庭,72岁的爷爷领着17岁、14岁孙女,13岁孙子过日子。孩子的父亲在山东,母亲在韩国打工。由于疫情原因今年春节孩子的父亲没有回来。

爷爷告诉我们,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他们住上了新房。在东屋墙上的相框上,我们看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脱贫帮扶联系卡上,有帮扶责任人、帮扶单位(团结社区);驻村工作队队长、单位(托古乡司法所)等信息。三间新房就是在他们的帮助下盖起来的。生活用品大队按时发放。他种地有2万元收入。孩子的父母也往家里寄钱,他们的生存、生活、生产有了保障。3个孩子都在接受义务教育。孩子的父亲每天都打电话回来和孩子们说说话。

屋子里弥漫着煤烟味,爷爷告诉我,引风机坏了。一烧炉子就冒烟,晚上不敢烧炉子,怕煤烟中毒。爷爷年龄大了,有些事情做不了,这个家真的需要大人们来支门过日子。
志愿者把够孩子们一学期使用的学习用品放在炕上;又给她们穿戴好带来的棉服、绒帽、棉鞋。孩子们衣着变了,人也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大姑娘小琪红润的面庞和会说话的眼睛让志愿者眼前一亮——多么美丽的女孩!
小琪17岁,上六年级。齐慧光把助学金500元钱交给爷爷,嘱咐他把这笔钱用在孩子学习上。

二中杨玲静老师和小琪轻声交谈。不知道她们说了什么,就看见杨老师抱住小琪,小琪靠着她的肩膀流下眼泪。

我问杨老师当时的感受,她给我发过来一段文字:
看到小琪极力克制着自己的眼泪,那种委屈又不敢发作,难过又不敢发泄,眼泪藏在眼圈却努力让它不流出来的样子让我好心疼,本能地给她一个拥抱,告诉她:孩子,没关系,困难都是暂时的,还有很多人爱你,关心你。当我感受到她也紧紧地把我抱住的时候,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感受到她在我怀里抽泣的时候,我的心仿佛被狠狠的揪着,不敢想小琪现在的处境和她会有怎样的未来,明明自己还是个孩子,可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她必须又当爹又当妈,她会默默咽下多少苦……我知道暂时我无法改变什么,此刻只有这个拥抱是真实的,哪怕只能安慰她一点点也好,当我们对她说如果真的难过就哭出来吧,她就真的哭出来了,但是也还是克制着自己,尽量不大声,不影响别人!小琪的懂事让人心疼!

慢慢的小琪平静了下来,我也帮她擦干了眼泪,但是我知道我能擦干这次眼泪,但是明天的呢?未来的呢?听到我们马上要离开的消息后她眼里有些许失望,仿佛已经知道,我们注定只是过客,未来还是要靠她一个人,可我还是希望能多为她做一点,哪怕只是在她孤独的时候陪她聊聊天也好,在她渴望倾诉的时候有个交流的对象也好,在她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我能给她一点点回应就好……就这样在齐团和雷姐的鼓励下,她记下了我的联系方式,我想这个开始,不会轻易结束……
小琪,你好!
小琪,未来我们会很好!
刚离开田家,杨玲静老师就收到小琪的微信。
小琪: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见面。
杨玲静:我们还会再抽出时间来看你们。有什么开心不开心的都可以和我说。加油!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3月5日上午08:14分,木木亲子团团长齐慧光收到田爸的微信:谢谢您为了孩子们所做的一切,我会永远铭记在心里。这也鼓励我更加努力地上班多赚钱,改善家里的条件,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我在远方真的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我想对田家孩子的父母和那些留守儿童的父母说:人生是有阶段性的。相比物质需求,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呵护和陪伴。孩子们需要的是安全、爱和归属感。在孩子少不经事的时候,父母不应该在她们成长的道路上缺位。父母的责任、义务、情感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在孩子成长的天平上,不要顾此失彼,一头挑子热。物质生活固然不可或缺,但是孩子的心理建设一样重要。现在生活已经有了保障,吃穿不愁。那么就要改变生活目标和方向,回到孩子的身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近在咫尺,看得见,摸得着,让孩子们活得踏实,开心。
回来吧,孩子的父亲、母亲!回来吧,牵着孩子的小手一起前行。相信有一天,奇迹就会降临;相信有一天,所求皆能如愿。
二
男孩脸上的凝重
第二站:托古乡大沟村东大沟屯。
这是一个8口之家。父亲李振权55岁,母亲张宏40岁。6个孩子分别是18岁,9岁,7岁,5岁,2岁,刚出生7天。孩子们面黄肌瘦,身材矮小,衣着单薄。看见炕上的大人孩子,仿佛回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

我问李振权:你们的经济来源是什么?
他说:酿酒,还有2头奶牛。
问:有帮扶责任人吗?
答:有,在城里,他们有时会送粮食来。
问:你现在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答:缺奶粉和粮食,孩子没有奶吃。
问:孩子们上学了吗?
答:老大18岁,上初一,周一至周五住校。老二、老三上幼儿班。
问:你身体怎样?
答:有腰间盘突出和心脏病。
我们环顾四周,见酿酒设备上有厚厚的污垢,看起来好久没有使用了。问他为什么会是这样,他说没有钱买原材料。李振权的家庭现状令志愿者担忧,如果有一天李振权病倒了,家庭的重担就会落在老大小宇身上。他那瘦弱的身体能承担起这么重的担子吗?他的出路在哪里?全家人的命运又会怎样?
齐慧光将500元钱交到小宇手中,这笔钱可谓是雪中送炭。我们建议李振权把这笔钱交由小宇支配,他要成为父亲的帮手,积累经验把这个大家庭的日子撑下去。

18岁本是阳光灿烂的年龄,在他的脸上只有凝重的表情,低着头,不说话。当我和他说话时,他的眼睛看着别处。我问他最远到过哪里?他说托古中学。
这个8口之家的生存条件实实在在地刺痛着志愿者的心,屋里的空气也似乎稀薄起来。
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虽然生存条件很艰难,除了小宇,剩下那几个尚不懂事的小孩子脸上充满了欢乐,他们对志愿者们的到来兴奋不已,尤其在志愿者拿出爱心人士捐助的玩具时,孩子们兴奋的尖叫起来,一窝蜂似的上来挑选自己心仪的玩具,高兴的和志愿者们一起玩。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很欣慰他们没有被暂时的贫困打败,依然可以笑的很灿烂。志愿者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气球吹了起来,看着气球从志愿者的手中传到孩子们的手中,此刻的气球仿佛就是一份沉甸甸的爱,这份爱由志愿者传递,撒下一个个希望的种子。看到孩子们满眼的笑意,我们一行也稍觉安慰,觉得未来可期。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有志愿者提出拍张全家福,面对镜头,小孩子们高兴的在镜头前比剪刀手,而老大脸上依然是凝重的神情。
对于这个有着6个孩子的贫困家庭,他们需要得到帮助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吃饭是头等大事。希望民政、社会伸出援手出钱、出物,帮助这个8口大家庭走出困境,孩子们能吃饱饭,吃得健康。
走访结束,志愿者们的心情都很沉重,也多了很多期许,心中的愿景也越来越清晰。爱在人间,任重道远,帮助贫困家庭脱贫将是一个长期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