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友三先生是我文学界好友,诗文皆精、书法忒棒的原连云港市实验中学副校长汤华明的老岳父。周先生出生于1913年,仙逝于2001年,年长我26岁。唐.无名氏诗曰“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这两个对偶句,道尽了生不同时的感慨。我再凑趣,加上个对偶句:“君我同时生,共赏西园草”。
周先生原名周增松,后改名周友三,看来,原名是父母起的。后改名是周先生自己所为。“友三”,即“三友”——“岁寒三友:松、竹、梅”。由改名可窥见先生生性狷介,向往光明,追求真理的坚毅性格。这种坚毅性格从下述几点可以看出:1、日本侵占连云港后,友三先生和当时的爱国青年一样,即投身解放区的教育工作;2、为其三子各取炳、焕、焜之名,这三个字都有光亮、光明的意思,友三先生希望自己的儿子都光明磊落,都向往光明,用自己的光亮,点燃祖国的建设事业;3、从友三先生的《桑榆六咏》的诗歌中,可一览无遗先生的宏图大志和高尚情操。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语出王勃的千古名序《滕王阁序》。“东隅”,日出之地,喻早晨,暗指前半生;“桑榆”,日落之处,喻黄昏,暗指晚年。友三先生面对暮年晚景,特别是遭受数十年的政治迫害和身心摧残后,仍然爱党爱国,以浓烈的家国情怀,发出”六咏“,歌唱欣欣向荣的祖国,歌唱一切美好事物,这就体现了友三先生如铁干虬枝,永立山崖的苍松;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绿竹;如临寒独自开,迎风傲雪的红梅般的高标逸韵。恰好《滕王阁序》中的这一对偶句,反映了友三先生老当益壮,不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难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觉爽,处凅辙犹欢的乐观心态。
友三先生博览群书,博闻强记,所写旧体诗拈对得当,平仄无误,文学典故使用精准,令人膺服。现对友三先生的《六咏》作一粗浅赏析:
(一)“义味腾跃而生,辞气丛杂而至”的《春意咏》:
《春意咏》包括《七律二首》、《七绝》一首和附大儿周炳的《高阳台》词《贺春节》。《七律二首》、《七绝》一首,友三先生说是“78年平反后国庆,赴炳儿家”所作。
《七律二首》(一),首联为四三句式,起句“滔滔江水”对句“暮鼓频催”,以“滔滔江水”喻年华已逝;以“暮鼓频催”喻年逾五旬的自己已步入晚年。起句“向东流”,明指年华如流水,暗喻“问君能有几多愁”;对句“两鬓秋”,源出古诗“一事无成两鬓秋”,有责怨之意。而友三先生只是看成“暮鼓频催”的自然生态,何其乐观,坦荡。颔联为二二三句式,起句“喜看”,对仗偶句“愁闻”;“今朝”对仗“去岁”;“庭树茂”对仗“乱鸦啾”,皆属工对。乱鸦啁啾,喻政局混乱,民生凋蔽;“庭树茂”,赞社会繁荣,人丁兴旺。颈联二二三句式,“朝阳”对“晚年”,“遍地”对“宜人”,“生红玉”对“变白头”。这完全是“风景这边独好”的一幅宜人图卷;尾联的“座上举杯”,无疑是在炳儿的家宴上,友三老庆祝劫后余生,喜形于色地开怀畅饮,不亦乐乎的神态。

该七律为平起平收,中规中矩的旧体诗。
《七律》两首的第二首的首联、 颔联、颈联皆为对鬼蜮横行,魑魅成灾的可悲年代个人际遇的描述。“两地哀份哭杜鹃”出自宋.汪元量的《严郑公故宅》“漠漠荒烟哭杜鹃”的句意;“寒枕惊留思子泪”出自柳永的“被寒地冷夜迢迢”的句意;“更鸡啼破梦难全”出自唐.王贞白“一鸡啼破晴云”的句意。友三先生食古而化,一变古诗句意为己诗所用,实在高妙。而上述首、颔、颈三联的意境,又恰好涵盖了汪琬的“露重霜冷蕙草枯,梦中想见亦模糊”和汪元量“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的意境。尾联的“妖氛扫尽人心快,一碧长空月再圆”,一扫心中阴霾,宣告一个新纪元的到来!
该七律仄起仄收,仍然十分优秀。
友三先生的《七绝》首联的偶句“壮志天涯日已迟”,语出李大钊《口占一绝》“壮别天涯未许愁”的句意。“季鹰莼脍识秋思”是辛弃疾《水龙吟》词“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的求解。“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张翰便辞去洛阳官职回家。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苏轼有诗云“浮世功劳食与眠,季鹰真得水中仙。不须更说知机早,直为鲈鱼也自贤。”“直为鲈鱼”的季鹰,被苏轼戏书为吴江三贤之一。
该诗表达了友三先生意识到“壮志天涯日已迟”,惠我之春光已闲散而去,何不正秋思之想,安享晚年的心情。
宋.王令的《春意》是“春空漠漠多愁容,春意冉冉随归鸿。”而友三先生《春意咏》所咏的春意,则是乐悠悠,月再圆的盎然春意。
(二)“莫叹佳期晚,佳期自古稀”的《古稀咏》:
从1987年昭雪平反,到爱子周炳罹癌弃世的83年,这整整五年里,是友三先生的生命第二春。在“千里河山千里笑,一番风雨一番新”(见周老《七律》)的崭新岁月里,先生载欣载奔,“盛世不愁双鬓改”,决心“壮志未已学新贤。”鉴于“而今儿女比栋梁,功就名成笑脸开”(见《慰妻》),先生满足于“蔬粝解颐情得得,儿孙绕膝乐悠悠”(见《七律二首》)的幸福现状,诗兴大发,激情洋溢地写了《七律二首》。为了欢庆七十寿辰,写了《慰妻》、《赠诸妹》、《勉诸子》、《贺诸媳》、《喜诸孙》、《赞厨司》、《祝全家团聚》七首七绝、七律诗。在这七首诗中,先生用信手拈来的典故,勉励家人本分做人,兄友弟恭,团结一心,共同进步。《七律二》“惊回尘海羞陶令,春植桃李羡孔丘”,缅怀“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钦慕陶渊明的不为五斗来折腰,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欣喜自己舌耕讲坛,培植桃李,无愧于孔老夫子的谆谆教诲。《赠诸妹》中的“竹马依稀情不断”用了“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典故,同温与诸妹的情谊。《勉诸子》“莫羡上林花似锦”用的是唐.杨巨源“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的典故;而对句的“阶前团结紫荆荣”则说的是南朝田真、田庆、田广三兄弟因闹分家,致使庭中紫荆树枯死,喻家失和美。周先生恰好三子,周先生劝戒诸子,欣赏上林繁花似锦,那只为看花,同气相求,团结一心让紫荆荣茂,才是弟兄们的当务之急。
李商隐的《向晚》:“花期羞脉脉,柳意怅微微。莫叹佳期晚,佳期自古稀”,是周先生渐近古稀和正值古稀这五年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
(三)“提携捧负,畏其不寿”,“悁悁心目,寤寐见之”的《丧明咏》: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张恨水说:“在人生这场盛宴中,孩子早早离席,不告而别,还恋恋不舍的人是痛苦的”。“死者常已矣,生者常戚戚”。所以李华在《吊古战场文》中发出“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而子女遭遇不测,则“悁悁心目,寤寐见之”。子夏哭子伤明,友三先生痛失周炳,风前月下,涕泪何从,两眼昏花,恍惚终日。82年10月炳儿患癌,赴南京医治,友三先生未能随往,写下的《七绝》四首,反映了先生的精神状态。“梦里频惊思子泪,蛩声断续月西斜”;“阵阵秋声漠漠天”,“怕听骊歌心黯然”;“百苹吹尽雨涟涟”,“萧萧泣诉到天明”......是这种精神状态的写照。
83年2月,炳儿病笃,写下了《七绝.绝笔》四首,于83年四月二十四日写下了《遗言》十条。“死去原知万事空,毕生事业付水东”;“事业方兴未忍离,妻儿弟妹别依依”;“生是空言去绝踪,年华未负五更钟”;表达了椎心泣血的死别之情。
炳儿中道殇逝,舍七旬双亲,遗孀妻弱小,周老心伤欲绝,断魂于室迩人遐,泪洒于斑斑遗物。“叹残年风烛,嗟旧堂往事”,先生写下了包括《惊秋》等十七首《七绝》《七律》和自由体诗。《惊秋》诗无奈于“泉路有魂招不得,夜台无术起长眠”;《漫步小岛》时,伤心于“秋卉独寻人去后”,“人亡花落两无知”;《亲友来访》,“思量何物堪挥霍”,只有让“万斛愁思笔上弹”。七律《新学期伊始》首联“四七年华付逝波,壮怀空握鲁阳戈”。“鲁阳戈”典出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而返三舍。”鲁阳所用之戈,即为鲁阳戈。鲁阳公挥舞兵戈,赶回太阳,形容力挽危局。有诗曰:”想君愁日暮,应羡鲁阳戈”。此联是周老感叹炳儿正当有力挽危局,改变自身命运的大好年华,却遗憾殇逝,“文园有策须儿急”,却“病毒无情夺命何”。
自由体诗《自谴》写得非常好,全文抄录如下:
“说什么:
爱子弃世心中苦,小女于归怅白头,一家五处叹离愁!
徒自疚:
生生死死一场梦,琐劳纷扰徒自囚,千古悲欢几时休!
该猛省:
阳春烟景惹人爱,大块文章招我游。作茧自缚徒自毁,超尘物外复何求。”
该诗中的“大块文章招我游”,按照一般人的知识储备和阅读习惯,会误解成“大块头的文章会招我去游览”。其实这两句诗是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的改写。“大块”形容天地:“文章”见《后汉书.张衡传》:“文章焕以粲烂兮,美纷纭以从风。”“文章”当“错杂的花纹”讲。“大块假我以文章",即天地在借给我绚丽的文彩。面对阳春美景,天地丽色,周老深感不能作茧自囚,徒毁身心,而应超尘物外,这就为周老84年后全身心投入教师旅游,并写下大量旅游诗打下精神基础。
(四)“芒鞋迮迮(zé)杖斑斑,随意山村水郭间”的《旅游咏》:
84年蒙党关怀,组织老教师旅游苏、锡,杭,先生“感慨万千思不尽,党恩浩荡涌心头”。游无锡时,觉得“乡村旅社实堪骄”,觉得“湖光山色迷双影,柳绿花红掩田荒”;鼋头渚的“烟波万顷天无际,隐约群山水上浮”,让先生“快吐胸怀淘涤荡”;对虎丘的印象是“感慨登临思不尽,媸妍万载各留踪”;先生赞“风拂荷芳香益远”的拙政园;赞“古刹依稀钟去来,针松虬劲院盘桓”的寒山寺;杭州的“笑颜慈佛迎良善,怒目金刚护众生”的灵隐寺,对“秦桧夫妻落骂名,岳飞父子留忠灵”的岳庙都印象深刻,并联想到“彭贺不居封建国”,盛赞他们“含辛茹苦保旗红”的功蹟。
(五)“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六亿神州尽禹尧”的《盛世咏》:
“万方乐奏有于阗”的海宴河清,“江山如此多娇”的莺歌燕舞,使友三先生尘封的诗才如喷珠溅玉般喷涌而出。《盛世咏》中辑录了友三先生40多首五.七言诗。先生心潮逐浪,逸兴遄飞,感怀《85年教师节》,写下了“神州无限腾飞意,欲驾天龙览八方”,“尧天禹地又今朝”,“相逢感戴九方皋”的豪迈诗句;为教师节抒怀,写下了“四化征程腾俊杰,东风不绿老人头”,“大千世界使人迷”,“独对诗章叹日迟”的壮心不已的诗句;先生自比小草,自比细流,写下了“小草峦山情得得,细流归海感惶惶”的《86年元旦》;歌颂《庆丰收》,有“栉比楼台缀绿野,珠玑稻麦喜盈仓”的诗句;《迎八七年元旦》,先生高吟“梅接黄花戴雪吟,一番景象一番新”,大赞“山河春岁铺锦绣,大地今朝铺玉金”,勉励国人“双峰四化攀援险,斩棘披荆奋勇行”;这一时期的友三先生,可以说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万般情思出诗行。教代会发诗,闻钟声写诗,赞幼儿园写诗,贺诗社, 歌灌河,吟老树,登土山,简直是处处有景处处诗,周老秉持的是“一代总比一代优,甘作蓑翁接风流”的理念。“欣读宏文光闪闪,喜看国运目瞳瞳”,所以先生的写作重点仍然是国运,仍然是“觅句挥毫颂党功”,“欣听倩装飞笑语,争夸改革顺人心”;贺亚运,颂诗豪迈:“亚运彩虹落九天,神州十亿望幽燕”“病夫耻抹雄狮吼,华胄炎黄改旧篇”;《纪念中共建党七十周年》,写下了中华儿女瞻望未来的决心:“七一生辰七十年,中流砥柱挽狂澜”,“炎黄儿女同声唱,共拨琴弦着意弹”。
(六)“絮翻蝶舞,芳思交加”的《杂咏》:
作为《杂咏》中的一篇,周老在《悼念老友张云明同志》七律的颔联写道:“遍野萑苻逃敌寇,穷途落泊困愁城。”萑苻huán fú 形容盗匪横行。而今“桑梓欣欣花似锦”,自己又“已历五朝老,喜看四代孙。老妻还健在,更觉一家温”(《自况》),“半世艰辛贫里过,十年浩劫苦中回”,这较之“青梅竹马同年生,附小海中几度春”的张云明,是何等幸运,又何等悲伤,所以“潸潸老泪奠离魂”。这一时期,周老诗兴大发,诗体杂驳,写了《批资产阶级自由化》、《漫步小岛》、《慰老妻》,《七九雪》、《哀蝉》、《幽居》、《农夫吟》,乃至压路机、电灌站、磨面机、校苑,都成了吟诵的对象,真可谓“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然而晴天霹雳,惊雷炸响,周老爱妻于92年5月份因癌变不治逝世,“雁阵拆断,孤者长鸣徒唤奈何。夫唱妇随,琴瑟和谐,相伴五十九年的老妻的遽然离世,对友三先生是天大的打击。强忍悲痛,他写下八百余字的悼文,悼念这位伴自己“渡千山,涉万水,吃尽辛酸,熬干心血”,“在平凡中显示伟大,常事中突出高尚”,“为他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可以昭示后代,堪为楷模”的伟大女性。接着写了《居高楼,思危妻》、《永别》、《幻景》和《挽联》上、下。《挽联》上联曰:“老妻归去兮!妻凉黄泉知何处?白发垂髫不忍看!升发,升发,骨灰飞仙境,琼楼玉宇别人寰!”下联曰:“衰翁独留矣!萧索床单无温暖,新衣旧物触神伤!彷徨,彷徨,自我求开脱,海清河晏任鱼跃”。古诗曰“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周老的无助呼号,椎心泣血的痛苦是可以想见的。
回顾一下《盛世咏》,周老特意把“十年浩劫慰妻(仿王力句)”放在全部43首诗前,我意识到这大约是为“思甜”作铺垫。七律的颈联是“红羊溅汝枕边泪,铁屋困吾腿上伤。”“红羊”,又称“红羊劫”,是古代的一种 谶纬之说,即六十年出现一次的“丙午丁未之厄”,代指国难。文革发生于1960年,正值夏历丙午,也被认为是红羊劫。杨绛即有《丙午丁未纪事》。该颈联的意思,十年浩劫时,周老腿有伤,却身陷囹圄,老妻却为周老溅泪伤心。尾联,周老期望“今日桑榆晚景好,共期百岁老鸳鸯”。然而世事无常,今日“头白鸳鸯失伴飞”,令人伤心惨目,令人唏嘘不已。
2021年2月28日
(美评第Ⅱ季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