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换作糖与炸炒米》
周阳生
昨天收到拼多多快递,我买了一罐金丝菊和一罐枸杞,商家赠送了一支"蔗糖姜茶″,勾起了我的儿时回忆。
盐城方言称"蔗糖"为"作糖″,经常有货郎沿街叫卖:"凉鞋多大,糖多大。″引得小馋猫们挖空心思偷家里的塑料凉鞋去换糖吃。除了塑料凉鞋可以换糖吃外,牙膏皮也能换糖。货郎切作糖,叫敲作糖,用一把厚背刀和一把小铁锤,把刀刃放在糖饼上,然后用锤子锤刀背而切糖块。小朋友换糖时,常常会让货郎多给点,货郎高兴时,也真的会再敲一块赠送,看到小朋友开心的样子,货郎总是笑咪咪地说:"宝巴,你买的还没有捞的多。"那时"敲作糖″的货郎就是这样大方与质朴。俺就曾将家中半支牙膏挤到瓶子里,拿着牙膏锡皮去换糖,糖是吃得甜滋滋的,回家却遭来母亲一顿臭骂,其实我知道,母亲骂我,不是因为浪费了牙膏,而是不应该"偷″家里的东西,养成了"偷"的习惯,会毁了一生。这次"牙膏事件",也是我儿时比较深刻的记忆。
后来作糖变成了胶质状,民间艺人用来作糖画,艺人先在涂了油的桌布上,随心从加热的糖锅里挑起粘度很高的糖浆丝,飞快地趁热制作出各种图案,然后用筷子长的竹签,插入做好的糖画底部,置在摊头有小木孔的横隔上,做好的糖画,稍晾即干,成型后的糖画玲珑剔透,令人不忍下口。
据考,糖画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清代小说家禇人获的《坚瓠补集》里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时戏称为“糖丞相”。
到了清代,糖画更加流行,制作技艺日趋精妙,题材也更加广泛,多为龙、凤、鱼、猴等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坚瓠补集》中有一首诗,真实记录了糖画盛行的情况,诗云:
熔就糖霜丞相呼,
宾筵排列势非孤。
苏秦录我言甘也,
林甫为人口蜜腹。
霉雨还潮几屈膝,
香风送暖得全肤。
纸糊阁老寻常事,
糖丞来年亦纸糊。
现在糖画艺术已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到吃蔗糖,我又想起吃棒头杆子,因为棒头杆子象甘蔗。盐城方言玉米叫"棒头",每到收获玉米后,都会用镰刀割断玉米杆子,杆子根部结瘤发紫红的,如甘蔗一样甜,这种口福不用偷食,随时可以砍一根解渴解馋,一饱口福。
说起玉米,我又想起街头的"炸炒米″,用来炸炒米的铁制滚桶,有点象炸弹造型,除了炸炒米外,还炸山竽干子和棒头籽子。炸棒头籽子,也叫"爆米花″,因为棒头籽子被炸膨胀后,象一朵朵棉花蕾,故称"爆米花″。棒头籽子放进滚桶锅里,在炉子上滚动,有时候,师傅一手拉风箱煽炉火,一手握住滚桶锅的手柄不停地转动,以保证棒头籽子在锅里均匀受热。师傅一般都能掌握出锅时间,每到出锅时,师傅都会拿一条布袋子套在铁桶口,接炸好的食物,并高喊:"炸了,炸了。"以提醒路人不要被出锅的轰隆声所惊吓。每当出锅时,随着"轰隆″一声,一缕轻烟里总弥漫着浓浓的棒头花香气,令人垂涎欲滴,不论大人和小孩总会迫不及待地先捧上一捧,一吃为快。那个年代,物资短缺,食品稀少,家中能炸上棒头籽子也算上是"小康″人家了......。
东扯西拉一小段,作为我旧作《儿时的游戏记忆》、《那个年代的生活记忆》的续篇。并照例撰诗而结篇。
东寻西拉说从前,
北语南腔成一篇。
记忆儿时闲淡写,
不由俗事化云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