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年前到医院看病必带病历,不然得重新买病历才能看病。这个规定大约在十年前,就废止了。废止这个规定看起来是方便了病人,但从诊病角度看,麻烦多了。首先,医生不知道病人动过什么手术,患过什么疾病,有无药物过敏史等,于是医生就理直气壮给你病人开出各种检查单:查血、查大小便;CT、多谱勒、核磁共振一起上;有时还要上增强CT,照光、照片早已Out了。不进行各种检查医生会说,不检查我怎么知道你得的什么病?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医院看病,X光检查医生都说对人体有伤害,是不会轻易让病人接受X光检查的。照片则是怀疑骨折才开单要求照片。也不知道那时候的医生是凭什么给病人诊病,治疗的?
本人近几年常头晕,高血压,脑供血不足,几乎隔年就会住一次医院。入院时由于没有病历,医生会首先询问你动过什么手术,生过什么疾病,有无药物过敏史等等问题,然后就是各种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输液,打针(很少),吃药(药也比较少)。七天,最多十四天就会出院。出院一看费用,检查费大于药费、治疗费。(有手术治疗在除外)本人有职工医保,但几次住院经历,平均每天自费在500元以上。检查结果片子、彩超结果等,出院就基本扔了,因病人大多看不懂;或者束之高阁,检查结果利用率很低。再入院或转院时,病人又得重新接受各种检查。这种重复的检查,除增加病人经济负担外,对于病人检查时的创伤更大。例如电磁辐射会对病人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或引起精神上的恐惧。

我挺纳闷,现在云技术,大数据已在许多领域应用,比如保险、户籍管理,交通违章等,为什么医疗机构不能利用云技术,大数据为病人建立唯一档案呢?若病人有了这个档案,历次检查结果鼠标一点,医生就知道病人生过什么病,做过什么手术,有无药物过敏史,前后检查结果病人指标或病灶是否有变化,发展等信息一目了然。有的病情无须再做反复检查,如有必(需)要,病人或者其家属也可登陆医保中心,凭密码就能查询自己或家属历次检查情况。
为此,本人建议医保中心利用病人身份证或社保证号码为病人建立个人病历档。医院必须把每次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得上传到这个中心,否则不能进入医保报销。医院干吗不乐意为病人建档呢?在我认为,这不是技术问题,是利益问题。或许是怕检查设备闲置,影响医院创收,影响医生收入;或许是无检查项目,医生将无所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