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好!欢迎再次来到《论语通俗解读》讲堂。
上一讲,孔子在论述了仁道修养的基本要求之后,接下来的六章就进一步的阐述真正走上仁道的君子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及其人格魅力——这便是仁道的处世哲学。
一、淡泊名利的人生观
【原文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士”指学习文武之道的人,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知识分子”。
“耻”,即耻辱;“恶”应读“e”,“恶衣恶食”就是穿的衣服不好、吃的饭菜不好的意思,这里借指生活环境不好、社会地位低下。
这一章的意思是说,一个有志于学习仁道、探索真理的人,却又常常为自己穿得不够体面、吃的不够好而感到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仁道的。
反过来讲,一个真正的仁人志士,以“闻道”为人生价值追求,其人生观是淡泊名利,以仁至上,在追求仁、实践仁的道路上,心静志坚,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荣华富贵和艰难穷困,不会面对穷困、面对逆境,怨天尤人,动摇信仰,时时刻刻都不会放弃人生的理想与追求,始终以乐观向上的态度走在仁道上。

二、大义为先的是非观
【原文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无适也,无莫也”中的“适”读“di”,和“莫”的意义相近,都是专注的意思,引申为“偏爱、喜好”等意思。“无适无莫”就是没有特殊的、基于个人好恶的偏爱、喜好或憎恶、冷淡。
“义之与比”中的“义”就是合乎仁道的思想与做法,是仁的外在表现;“比”我认为是“衡量、评判”的意思。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对待每一件事情都是以“义”为标准的,没有个人特殊的爱憎标准。所以,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君子对待天下的事情,没有个人特殊的爱憎标准,而是以义为标准来评判和决断的。”
“义之与比”就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原则。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在对待和处理每一件具体事情时,都是以看是否合乎仁的要求为标准,而不以个人的情感、爱憎以及利益需要为出发点来判断该不该做或者该不该支持。合乎道义的,对自己无利也一定要做、要支持,不仁不义的,利再大也坚决不做、不支持。
“义之与比”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实践起来并不容易,没有心存天下大义,虚怀若谷的情怀,没有内心只有天下之理(即仁),而无“小我”之私心私利的境界是难以达到的,这正是君子的可贵之处。
三、以仁为上的道德观
为什么君子能够做到“义之与比”?君子与小人有什么区别?孔子告诉我们,是人生的价值追求不同,道德观念不同:
【原文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怀”,有的解释为“思念”。有的解释为“安于”等意思,我以为,这个“怀”字是“内心珍藏”的意思,含有“追求”、“向往”之意;
“土”,即土地,这里借指财富,古时候,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是比金还要贵重的,中国的五行学说中,“土生金”就说明了土地的珍贵,是一切财富之母;
“刑”,即法令、惩罚。“惠”即恩惠、好处。这一章翻译过来的意思是:
孔子说:“君子的内心装着道德,小人的内心只装着财富和利益;君子的内心有国家的法令刑法,小人的内心只有恩惠”。
“君子怀德”,是因为君子追求的是道德人生,因此,君子为人处事遵循的是道德原则,不道德的事不做;“小人怀土”是因为小人心中没有天下大义,因此,小人为人处事唯利是图——只要能获得利益,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不会顾忌道德不道德;“君子怀刑”是因为君子从内心尊重国家的法令、刑罚,因此能够自觉的维护法令刑法的尊严而自觉遵守;“小人怀惠”是因为小人利欲熏心,因此,奉行的是“有奶便是娘”的做人信条,为获得小恩小惠,不仅会丧失人格,而且会胆大妄为,铤而走险,蔑视国家的法令刑法。
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锁门锁君子”,意思是君子见到了门锁,就会尊重主人的意图而不会擅自进入,而小人见到的门锁,知道主人不在,就会认为有机可乘,心生盗意。因此,门锁只能“锁住”君子而锁不住小人。法令刑罚其实和门锁是一个道理。
一句话,君子以义为大,小人以利为重,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两种不同人生观!
中国流行一句可以叫做“政治术语”的话,就是“重赏之下有勇夫”,这个“勇夫”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勇士,而是在利益驱动下的亡命徒!真正的勇士可以舍生取义,但绝不会为了“重赏”而拿生命去冒险!所以,重赏之下的“勇”,只是匹夫之勇、草寇之勇,不足以称之为勇士而只能是勇夫。
我们看社会上有些人,为了升官发财,不仅损人利己,而且连做人的起码尊严都不顾,甚至把能以丧失尊严、丧失人格与人品换取名利地位当成是本事和能耐,把耻辱当光荣,这些人其实就是“怀土”“怀惠”的小人!孔子说,像这样的只为获取个人利益而做人做事的人,到头来总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到头来总会招惹很多的怨恨而自毁。近年来落马的贪官,有几个不是因为“贪”而招惹怨恨,自掘坟墓,最终搞到身陷囹圄、妻离子散、甚至家破人亡?

【原文4.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放”即放纵的意思;“多怨”就是会招惹很多怨恨之意。这一章可谓是给世人的警示和教导,它告诉我们,做人不可唯利是图,而应当以义为大——这就是孔子的义利观。
四、以天下为己任的事业观
下面这一章,笔锋一转,给我们假设了这样一个命题,即:也许有人会问,你孔老夫子在这里给我们将仁讲义,这些道理听起来的确很好,但能用于治国安民吗?在现实中能行得通吗?孔子同样用反诘语作了肯定的回答:
【原文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何有”即“何难之有”,就是不难的意思。“如礼何”就是“制定这些礼做什么用?”的意思。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若真能用礼让的精神治理国家的话,那还能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礼让不能用来治理国家,那(先王)制定这些礼仪制度做什么用呢?!”
由此便引出了下一章,即君子的事业观:
【原文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所以立”即“以什么来站立”,这里的意思是指有没有能够胜任某一职位的本领。这一章很有名,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一个真正的君子)不愁自己没有官位,只担心自己没有学到赖以担当重任的真才实学;不怕没有知己,只求自己的道德学问值得为世人知晓。”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体现了孔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事业观。在孔子看来,一个真正走上仁道的君子,其积极入世,谋求仕途的目的,是为了能在治国安民中建立真正的功业,而不是为了虚名浮利;也就是说,君子谋求职位,是为担当天下重任,治国安民,而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因此,君子总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时常担心的是自己的仁德是否足以服众、才能是否足以安民、治国;总是将修身放在第一位,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的学问,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努力建立能够担当重任的根本,而不会为了高官厚禄患得患失,这就是儒家特别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之所在。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朋友们关注支持,谬误之处,欢迎留言批评纠正,欢迎互动交流商榷!再会!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作者介绍: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及杂文集《阿Q重返人间》。
《论语通俗解读》是史永峰先生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分精装和平装两种。
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桎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其散文化的文字语言风格,使篇篇解读中心思想明确、结构严谨、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优美朴实,受到了全国著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并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丶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和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多所高校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