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街,他在元末叫夏家街,当时程仕让三子子勉,任永宁教谕,他的书童夏易,同时下户於大原,后夏易后代住东边,程家后代住西边,因此叫东胡同、西胡同。再后来,起集统称夏家街,又叫夏街。随着历史的发展,夏家后代和程家结了亲戚,程家侄儿过嗣夏家姑母,延续了夏姓,形成程夏不分,程夏不结亲的传统。
到明朝夏家人因瘟疫外迁上沟,上西沟、东王村下地、中益和张村,下峪的阳圪塔。东胡同又有张姓和杨姓居住,时间大约是清嘉、道光时期,这里又叫杨家胡同。张北,杨南,从张姓家乘看是七世迁大原。现在的夏家街,西胡同仍是程姓后代居住,他们元末栽的大槐树生长了700多年,现仍然枝繁叶茂,苍枝如龙,陪伴着他的后代,东胡同现在不但有张姓,还有程、黄、赵、李、余、韦、王、雷等姓居住生活。

历史翻过了一页又一页,社会经过了一朝又一朝,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里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人们为生活温饱而勤奋的劳动,今天温饱已解决,饥饿已经成了历史。各姓的后代告别了车拉肩挑,用了机械化工具,东、西胡同的人们在做完农活的闲暇时间,自发形成了五十多人到城乡收废品、运垃圾行列,早上一队队三轮车进城,将城里人丢弃的垃圾、废品装上车运进收购站。如:废铜烂铁、塑料瓶、塑料纸、塑料袋、易拉罐、废纸箱、旧电器、书纸、报纸、铅丝、铜线、旧家具、旧衣裳等一切能再生利用的,加工回炉翻新的,他们都收。用他们的车子走街串巷,吆喊着各个住户。这支大军,从早上天亮一直活动到太阳落山,他们是一支强大的城市美容师,垃圾运输队、废旧机械搬运工、废品收购队,他们净化了市容,也给废物再利用创下了经济财富。每天每人收入不固定,多时可收入几百元,少时可收入四五十元。在三四口之家中,这就是城乡接合部。人们又开发的一项致富门路,也受到当地政府的提倡、鼓励和表扬。
站在洛河的大桥上,早上你会看到一队队进城收购废品的车流、人流;中午你可以在城里听他们走街串巷的吆喊声;下午你在村边的大路上听到他们满载而归车的吱呦声;看到高兴的嘻笑声和卖了废品可观收入的脸上笑容。这样的队伍不领工资,但他们却干的是城里人永远离不开的工作。他们的心胸是开阔的;精神是饱满的;他们是城市的卫生队、运输队、清洁工,美容城市的化妆师,社会发展的志愿者,城市建设的护卫者,城里人生活的义务搬运工。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