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蛇口夺鸡
戴永久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北侧的江淮海三水交汇之处,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自然生态却比较平衡,野生动物众多,黄鼠狼、獭猫、猪獾子、狗獾子、野狗等哺乳动物并不少见。春夏之季,蛇类更是出入频繁。
据说当时的蛇,还有“野蛇”和“家蛇”之分。所谓的家蛇,即是以火赤练和菜花蟒为主的无毒蛇。它们在房屋的泥墙脚下做窝,繁养生息,昼伏夜出,捕食家鼠。一般情况下,人蛇和睦相处,相安无事。
父亲自小身手敏捷,豪爽胆大,好管闲事。长此以往,庄上大凡遇有险事难事,不约而同地想找他相助。他一般都是有求必应,勇往直前。
一年的早秋时分,天气闷热,一场雷雨之后,人们习惯地早早吃罢晚饭,三五成群,不约而同地聚在门前场地搁置的板子上纳凉。为驱赶嗡嗡乱叫、吸人鲜血、传染疾病、惹人烦恼的蚊虫,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点燃用麦芒颖子加上嫩绿的秋青草做的蚊烟,微风吹拂,浓烟滚滚。这时,人们不失时机地用蒲扇将蚊烟向坐人的门板下、凉匾边、凳子旁不断扇来。讨厌的蚊虫避其风头,四散逃蹿,同时,人却也被呛得呼吸困难,眼泪直流。
父亲同几个朋友也在隔壁戴正之门口场上乘凉。突然,后头黄立恒家门口人声鼎沸,有人大叫,没得命了,没得命了!有蛇进鸡窝拖鸡子了!
听到喊声,父亲同几个伙伴一滚下了门板,鞋子也没来得及穿,飞也似的一阵风赶了过去。父亲抢先奔到现场,分开众人用带在身边的手电筒一照,发现真有一条火赤练蛇死死地蟠住一只老母鸡。在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下,用电筒的很少,有句俗语:穷戴戒子,富戴表,玩电筒的是“傻佬”。用电筒也从一个侧面展现父亲从小不居俗套的显明个性。
鸡窝做在磨膛脚儿下面,又低又窄,用棒子打,很难展开手脚, 用棍子捣,蛇一时又不肯松口。一只生蛋的母鸡,这在当时可是举家油盐酱醋的主要经济来源, 如有闪失, 今后这日子还怎么过!
面对嚎啕大哭的黄立恒奶奶,父亲沉思片刻,找来一把长柄铁叉,又找来斧头将铁叉齿锤直。然后,再由人打电筒照着,把铁叉慢慢伸进鸡窝,待铁叉对准蛇脑后七寸处时,猛地用力一揿,将蛇扦个正着。蛇疼痛难忍,口一松,虎口余生的鸡子,遑不择路,惊魂失魄,直向屋内有亮光的地方扑去,一下子钻到灶堂内一动不动。
蛇松口后,立即盘到铁叉柄上,嘴里蛇信子伸得好长,蛇尾打得铁叉子柄啪啪直响。父亲毫无惧色,用力死死扦住蛇头,将他移至屋外。僵持片刻,蟒蛇终于耗尽最后一丝力气,慢慢地滑躺在地上。这时人们一涌而上,棍棒齐下,将一条大蛇打得稀烂。
随后, 父亲索性又用铁叉将死蛇挑着,送到庄东北角的水塘中。在黄立恒夫妇的感谢声中, 父亲和同伴们口中哼着小调又到沟边捉萤火虫玩去了。
蛇吞老母鸡,罪过不小,应予严惩。仗义者除害,闪耀不尽的光亮,萤火虫恐怕比不上。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