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为兄弟?与谁泯恩仇?“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句充满豪侠之气的诗,为人们熟知并常用。尤其是某年两党握手言欢之际,这首诗风靡一时。而对其出处和背景,或许有所不知。谁为兄弟?何来恩仇?
这句诗出自鲁迅的七律《题三义塔》:“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在序和跋中,记载了这首诗的来由:1932年1月,日军轰炸上海,很多楼房民居毁于炮火。日本生物学家西村真琴博士,是鲁迅留学日本时的好朋友,上海遭劫时,他作为日本每日新闻社的团长在上海做救援工作。西村真琴在上海郊外发现了失去巢穴在饥饿中挣扎的鸽子,便带回日本,因发现鸽子的地方叫三义里,遂取名“三义”,精心喂养。本打算待鸽子生下小鸽子后,作为日中友好使者送给鲁迅。不料鸽子遭遇黄鼠狼的袭击死亡,西村博士伤心之余,立塚将其掩埋。并特意画了一幅鸽子画像,修书一封,寄给鲁迅。鲁迅收到后,感念西村真琴情义,于1933年6月21日写了这首诗。
西村先生1956年去世。如今,葬着这只鸽子的“三义塚”保存完好,石碑上刻着鲁迅这首诗的全文。
可知兄弟、恩仇之本意,原指中日之恩怨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