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Ⅱ顾祥
拉锯、扯锯,
姥姥门口唱大戏,
搬闺女、叫女婿,
不要的外甥也要去……
最近总是想起儿时母亲哄我们时哼唱的这首歌谣…
每当这时,思绪便飞回到我的孩童年代,那时也就是八九岁吧。我的老家五道沟村在沽源县最北部,紧挨着内蒙古太仆寺旗,是农业文明与草原文化的交界地带,坝上农村土地贫脊荒凉,粮食产量也很低下,但人口相对聚集。每年进入农历六月,村民们锄完了地里庄稼的头遍杂草,中间便有了半个多月的消闲日子,这段时间就成了村里人最消遣的好时光。每年在这段时间里,村里都要请来戏班子为村民们唱戏,一是为干旱的庄稼祈雨,二是丰富一下村里人文化生活。
在那个经济和物质都贫乏的年代,每年的唱大戏就成了村子里最热闹的日子,大人孩子的脸上美滋滋的,一天往戏场跑八趟,母亲也早早地给孩子们吃了饭,我便招呼小伙伴,有老根子、二喜子和三来子,好多孩子一古脑儿的向戏场子跑去。走的时候还要向母亲讨要一两毛钱,在口渴时买一根冰棍解馋,那时的冰棍才三分钱一根,那有现在的奶油、巧克力的雪糕呀!都是用井水、颜料和糖精做成的,就是那一根小小的冰棍却成了孩子们的奢侈品。

唱戏的台子就搭建在村东头宽阔的地带,村民们提前家把这里做了平整,修成了一个正方形的大土台子,四角都留下了台阶,供唱戏的演员上下方便使用。戏台是剧团带来的帆布棚搭成,搭的很高,中间挂着帷幕,前后分俩个部分,一部分供演员唱戏,另一部分用于摆放道具和演员们替换衣裳和行头。戏班分两种,一种是唱大戏,我们叫山西梆子,每天演着不同的剧目,咿咿呀呀,花花绿绿,老人们爱看,搬上家里的板凳或者就地一坐,就能看半天…另一种是二人台,我们叫小曲,唱着当时比较流行的曲调,年青人喜欢围着…而我们的爱好则是戏台以下的东西…
戏台下边是会场,摆着各色的布匹,物资,用具…搭着饭棚,摆着杂耍,进行者传统农村最原始的商业贸易,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也算琳琅满目,最让孩子们爱玩的是套圈子,在不远处有一个中年男人大声呦喝着,招揽着他的生意。只见他的胳膊上缠绕着一梱梱由竹子做成的小圆圈,地上有序列的摆放一盒盒香烟,有官厅、大境门、红满天和野牛等各种香烟,只要你肯花两毛钱就能买十个小竹圈,站在一定的距离随心所欲的套烟抽了,大人和小孩都想碰一下运气,结果还是白白的扔了几毛钱。真是,聪明不过经商人,想个道道就挣钱……

还有一个好玩的地方就是有一个南方人制作的拉洋片,在他的车子上有一个特制的小房子,四周都封闭的很严实,只留下一个小孔往里边张望。花五分钱就可以看到里面所有的东西,里面演着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还有水浒梁山好汉等片断。这个小小房子吸引了好多孩子不肯迟迟离去。啊,那个年代是多么天真烂漫呀……
唱戏的时问一般是七天,在这几天里戏场子就成了村里人的乐园。三里五村的人们赶着自家的毛驴车或者马车,还有的是徒步而来的,这些人都自带了干粮和水,一至要看完夜戏才摸黑回家了。还有蒙古牧民从附近的炮台营子、黑沙图来骑马凑热闹的,男男女女,穿着艳丽的长袍和高筒的马靴子,更是会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这几天的光景里,村里的人也和唱戏的演员混熟了,演员们也经常来村民家里吃莜面窝窝和手擀面。那个年代农村虽然贫穷,但是人们都有一颗淳朴的心……
岁月荏苒,光阴如梭,转眼匆匆数十年已过,我已鬓生华发,那承载着儿时记忆的戏台,早已变的杂草丛生,破财不堪。而我的耳边,却经常浮现出母亲哼唱的那首古老的歌谣:
拉锯、扯锯,
姥姥门口唱大戏……
2021年3月3日

作者简介:顾祥。系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白土窑乡五道沟村民。热爱文学写作,曾在国家,地市级报刊和诸多网络平台上发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