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年的一个黄昏,我路过占城的白山。想着石屋寺就在不远处,于是骑车沿着弯曲的上山路,攀上千年古庙——石屋寺。
据说,石屋寺是北魏时期规模较大的庙宇,当时香火很旺,善男信女众多。
如今,虽不如想象中以前的壮观,但是近年来,附近的信佛居士和好心人士捐钱捐物修缮,房屋亭阁整齐,倒也一派俨然。当地政府出资修的上山路,是在原先路基上铺的窄窄的水泥路。
天冷,刮着贼风,嗖嗖的冷,刺骨 。
路的尽头,高高的山坡上,便是石屋寺了。石墙石屋石台阶,建在山窝的高台上,包围在古松树林内。寺不大,小的像一座庭院。
庙门内不远处冒出袅袅青烟,还有说话声。庙门半敞,走近一看,原来是两个人忙着煮着一大锅的粥饭。一个中年出家人在临时搭的灶底下正添加木柴,火烧的很旺,火星照着两个人的脸堂,泛着亮光。
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正用一根大木棍,不停地搅动锅里的开锅饭。
我好奇心作崇,问道,怎么烧这么多饭?青年人答复,明天就是“腊八节”了,得提前一天煮好赠舍给来拜佛的人吃的。我这才看清:锅里热气腾腾的是杂粮粥。可能放的红小豆花生豇豆较多,红白相间的翻滚在一起,冒着水泡。粥很稠,刚熟,必须不断地搅动,不然就得糊锅。
寺庙在山上,通了一般的照明电,但吃水困难。水是山下村庄的村民从家里挑上来的,走的是陡峭的渣石路。挑一次够看寺庙的这个出家人吃上三两天的。这个正在搅动锅里粥的小伙子已经坚持挑水三年了。他说,以前是他父亲挑水上山,但近年来身体不好,就由他顶替了。特别是每年的“腊八节”前一天,过了晌午,就得忙上一个下午时间;因为熬粥需要很多水,就得挑水爬三趟山了。
煮粥的杂粮是村民们拼凑来到,有家里自留地种的,也有在街里买的。这些食材也得由壮小伙担上山来。也够难为他了!
寺庙下的村子不大,也就三四十户人家,年青人都出门打工了。小伙子以前也在城里打工,但为了照看患慢性病的父母,只得留了下来务农。
熊熊的火焰烧的正旺,粥饭热气腾腾,搅拌的小伙子额角冒出了汗。我感觉身上有一股暖流涌来。
浓浓“腊八粥”,暖暖人间爱。
作者简介:
黄海生,笔名近墨者,尚拙斋主。原籍江苏邳州,出生于江苏赣榆。书法家、作家。自幼受当教师的祖父和父亲熏陶酷爱文学。守静笃,躬践履。把读书和创作当成一种生活习惯。现任邳州市书法家协会邳西分会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