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诗】板凳
【活动时间】2021年3月3日
【 主 持 人】王永
入选诗人:樊更喜,李吉伟,马文斐,古月,王进龙,李树长青,陈立立,君如明荷,张变芳,张建刚,董素平,张增敏,石玉仙,邢剑君,王丽珍,孟胜利,张霞,李英发,大玲,高山峻岭,陈景尧,张军朝,吴贵忠,听韵,木子石,刘巨星,芳华正韶,乔安娜,兰庆宣,杜海欣,冰雪,唐朝小雨,冯鹰,陈瑞和,清雅闲居,赵长青,踏浪,征争,魏凤仙,姚良建,一路阳光,小陈,陈晔,邢俊江,霍拴吉,张月娥,菊芳,王振海,马连山,周雪平,岳建华,零星雨,郭亮,姚建新,钟永星,王敬德,郝芳,浪花墨馨,王永,汗牛
板凳
文/樊更喜
它从母体脱离出来
继承了脚踏实地不争高低的
优秀品质。稳固地支撑起生命
经受有眼无珠的屁股磨砺
后来,板凳做了个梦
梦见被艺术家当成宝贝左端右详
板凳从此学会了飞翔
板凳宽,板凳长
板凳飞到了舞台上
横起了身子唱秦腔
板凳一改老形象
名扬四海走四方
板凳
文/李吉伟
一副冷冷的面孔
却是磨练心性的利器
如果不是无情的缄默
怎能让趾高气昂变得没了脾气
棱角变成圆滑浮躁变成静气
当你坐在软软的转椅上的时候
你会发现是恰恰是那条板凳
成就了一个出色的你
板凳
文/马文斐
你静静地呆在角落里
过来过去的人
对你不理不睬
你还是你
你静静地呆在角落里
有人闲着没事
踢你一脚
你还是你
你静静地呆在角落里
有人嘴欠
骂你几句
你还是你
你是冷板凳
没人搭理你
你的形象已过时
没人喜欢你
终于有一天
人们走累了
想起了你
都要抢你
你静静地呆在角落里
不卑不亢
你还是你
板凳
文/古月
伴我成长的板凳,是一道朴素的风景。
今天,我在诗歌的第一行里见到它
是那样的亲切,又让我感到
温暖和力量,是他曾让我在成熟的路上
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在经历风雨漫长的时光里,悲伤至极是
无声,痛苦至极是无言。生活从未
给任何人捷径可走,给的只是
永不放弃和承担责任的坚强,让心灵
更加勇敢。是崩溃痛哭后继续
上路的坚持,让岁月温柔相待的结局
面对这面朴素的板凳,我不想唏嘘太久,
但它却唤醒了那些铁一样的往事。
把恍惚有隐晦的光芒换下,它的岁月
就刻在身上的每一道褶皱里,这一切都
超出了树木和木头当初的想象
这不是风的作用,也不是时间的问题,
停止思考的祖先,仍在隔世的
斧锯下,堆积遗忘和缺失。多年以后,
脆弱的家园俨然羁留板凳,犹如远处的
灯火在敲打空旷。让月亮在这里
弯下腰身,成就又一个思想寂静的时刻
现在,我信手写下的文字和茶水浇灌的
诗句,又一次因这面在光阴里沉浮的
板凳,竟显得是那样沉实、平淡和无望
而我在对家园的冥想和灯盏的光芒里,
又一次耗尽一个平凡的夜晚和三月三的春光
板凳
文/王进龙
可以豪横 可以简陋
高 低 大 小
兼容性 满分
行色匆匆 过客
才高八斗 文人
权高功大 将军
满腹经纶 学者
那把 龙椅
不抢功 不炫耀
托起 巅峰
板凳
文/李树长青
童年胯下的枣红马匹
载着云朵与小鸟般的好奇心
曾扬鞭吆喝
带着小伙伴,仗剑走天涯
英雄梦,穿过雪花十面埋伏
踏平大漠狼烟千里
会歌唱的老物件
留下多少对亲人记忆的温度
坐上它,听一段西河大鼓
看一场露天电影
吃一顿乡亲们的喜筵大餐
每当窝在沙发的温柔里
总会忆及那匹马的坚韧
一事无成的我
须修行,再甘坐十年冷
板凳
文/陈立立
爱着你的憨厚
感恩着你的负重
我实实在在地面对你
也实实在在地面对着我自己
别离你时
远去的还有无悔无怨的支撑
拥有你
又多了只手可及的负重
面对你
我也憨憨的
半是倾心半疏离
板凳
文/君如明荷
从老屋搬到楼房 家具
焕然一新,
几条没有刷漆的小板凳
时光打磨 光滑乌亮,
跟随家人一同入住新房
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功能,
老屋的东西越来越旧,
唯有几只普通的小板凳
边角料拼接而成,
普通的不能再普通,
它载过几代人的身影,
小方桌 小板凳,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它快乐着我们的过去,
是 我们的现在,也囊括了
我们的曾经,
哪知 板凳承之重,冷板凳
热板凳 厅堂里的板凳,
农家小院里的板凳,
载起半壁江山 谁又能
说的清,我知道
有一条小板凳,是用老树根
做成 没有椅子前卫
更没有沙发 浪漫多情
板凳
文/张变芳
四蹄跨叉威风凛凛
最喜欢看露天电影
提前帮着占位置
宣布暂时拥有权
用白粉笔或彩色粉笔划线
不如提前放上高低板凳
目睹电影屏幕缓缓升起
想象战斗片的激烈程度
各个世代的孩子快乐形式不同
肩扛或手拎板凳跑去占位置
属于露天电影繁荣时期的见闻
那种快乐非常真实,值得回忆
伴着半真半假的争吵声
板凳们记得,故事新颖
加上糖葫芦芝麻糖的味道
整个村庄洋溢着快乐空气
板凳
文/张建刚
如果父亲还健在的话
那张矮小的板凳,一定跟父亲一块
在阳光下晒暖
走进这春光烂漫的三月时令
父亲喜欢坐在小矮凳上
看天上的云朵,听早晨的鸟声
目光随云朵的飘移而传动
听着听着,他略显呆滞的神情
就露出了少有的笑容
这个耕种了大半辈子的庄稼把式
再也无力抚起他心爱的犁耙
吆喝牲口在田垄里耕种
留给他的只有割舍不断的无奈
和走进苍老岁月的背影
春寒料峭的雨夜
骨节里常常蹦出湿漉漉的虫声
如今,我坐在父亲留下的板凳上
再也坐不出往日的气氛和热情
有时坐着坐着,就坐出了一种
莫名其妙的孤独和深入骨髓的痛
板凳
文/董素平
从孩提时代,追随
相偎相依
伴我走过每段旅程
也曾变换高低短长
质地模样
历尽沧桑,风雨阳光
课堂里,聆听我们
书声琅琅
同心畅游知识海洋
慢慢变老蒙尘,走进空屋
独自承受
无言的寂寞孤独
有一天,把你创意擦亮
古色古香
惊叹了众人的目光
板凳
文/张增敏
平平凡凡的外表
却有着
和沙发、椅子一样的价值
天、地两重天的待遇
让你把朴素活成了价值
缺少华丽的外表
反而让心与大地贴得更近
一道道皱纹
一块块伤疤
被困苦的岁月煎熬成
土褐色的
——奖章
在土地里劳作了一辈子的老农
颤巍巍地用长满老茧的手
抚摸着板凳
就像抚摸着即将干枯的
自己
板凳
文/石玉仙
一把四条腿一张面的家具
看似低头哈腰不言不语却能力非凡
它是童年时的摇篮
它是成年人的思念
可撑得起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也可托得起达官贵人的江山社稷
欢天喜地 可助你扶摇直上
恼羞成怒 会贬你解甲归田
可成为你的知己
也可成为你的栖息地
板凳
文/邢剑君
坐在范文澜的
冷板凳上
我常常反思
自己的文章是否
耐住推敲
混迹文人圈里
这板凳上
坐着半百人生
长着半片
诗歌叶子
有着里庄的人间烟火
在诗歌前正襟危坐
始终是一位
正在早餐的小学学生
有李白苏轼
递过箸子
桌子上,一碗唐诗
一盆宋词
喂养我贫瘠
的精神世界
这板凳,有着36度
的诗歌温度
板凳
文/王丽珍
确实有点矮
只怨
那个年代
支撑的童年
曾经站在上面
把未来
写满黑板
一直接着地气
没有靠山
坚强地
把科学与发展
展现给人间
无悔、无愧、无怨
没有办法
没心,没肺
只会用自己的身体
去支撑别人的身体
我还是把你
一直留在家里
因为
那是我
简单的幸福
快乐的童年
板凳
文/孟胜利
板凳就是板凳,总比没有好
高贵的椅子,一般人
是不可以
随便坐滴,那身份,那劲头
屁股决定一切一一
反正坐板凳,要耐住寂寞
有一天换了地方,千万别忘了
老伙计,老地方,老人儿
反正,不少人,连老家
都不敢回去了,也罢,由他去吧
板凳是板凳,椅子是椅子
怎么舒服怎么来
板凳
文/张霞
爷爷是个木匠
一块看似不起眼的木头
在他的手里斧刨锯凿尺量
便是一个坚固耐用的小板凳
八字脚小板凳是童年的记忆
是爷爷拿着烟袋锅磕下的烟灰
是那只老黄狗跳上跳下嬉戏的场景
是亲人们围坐一旁的团圆饭
是时光印迹里永不凋谢的亲情
光阴如梭
爷爷早已不在
小板凳还在
仿佛又听到爷爷在天堂说
人生在世
一定要有一技之长
那是你赖以生存的本领
板凳
文/李英发
有棱有角
方方正正
从不向岁月低头
从不把棱角磨平
站或者坐
重或者轻
即使被压了千年
也没有一句哭声
虽然是一根木头
也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即使被丢弃,被遗忘
当最后的时刻来临
也要把自己烧成火红
板凳
文/大玲
空空如也或惬意自得
也有过被蹂躏践踏
内心是否如构造一目了然
恬静或落寞
被委以重任又是那样
心满意足
在三六九等的世界里
贵贱荣辱不惊,迎候了
一场下午茶或者重量级会议
板凳
文/高山峻岭
老屋里的小板凳岁月久长
上面印记着历史的沧桑
童年求学
伴我桌旁
逢年过节
回故乡
再次坐上把家宴品偿
而今老屋仍在
炊烟已断
回家祭祖
接待我的只有
那个熟悉的板凳
和我拉家常
板凳
文/陈景尧
材料
各异
形态
也不同
它 位置
一旦固定
任风吹日晒
雷打不动
当你累了
在上面放松
它 不一定受辱
但绝对负重
世生万物
变化无穷,
一只小小的板凳
让人们 悟到了忠诚
板凳
文/张军朝
夕阳西下
农家小院
板凳迎侯
荷锄而归的人
承载起家人生活的
疲惫与欢乐
板凳
浓缩着农家故事
小米粥
白菜豆腐
熬好一个个日子
来来往往
谁能数清她的历史
曾祖、高祖
下至曾孙、玄孙
板凳
文/吴贵忠
站着,站着
与斑驳的老屋结为一体
向地下或远方
伸出故乡的根
锃光瓦亮的板凳上
坐过爷爷奶奶
也坐过叶子烟和包谷酒
还有山梁上月光下
父亲的那座新坟
比肉体还光滑的板凳
没有铁那么生硬冰冷
铁,是种最不靠谱的金属
稍有点温度
就融化变型
低温里
也会严重扭曲灵魂
每年我都会
在母亲摆上年夜饭之前
赶回故乡
坐一坐老宅里
亲切温暖真诚笔直的板凳
坐上的那一瞬
大班椅上的烦燥与疑问
就会被热泪洗清
今夜我,不是过客
是二十四克拉
足斤足两的归人
板凳
文/听韵
有些什物在流年岁月中替我们说话
比如,这只板凳
从老母亲带着它看乡戏那天起
就刻上了《贵妃醉酒》《白蛇传》和《女附马》的背影
背影,走进了村里的戏楼,走进了熙熙攘攘的人群
走进了夜色,走进了一轮银霜明月
走进了那个吚伊呀呀的唱腔
可以用来站立登高,可以坐下
还可以抱着它和乡邻们聊会天,说会话
今夜,看到它时,在老屋的角落
孤独的落满了尘埃
和墙上的那张照片一样,早已发黄
心,一下子收紧,那么地疼痛
板凳
文/木子石
都是天地间苍生
只是乱点鸳鸯
有的得道上了厅堂
有的失宠做了板凳
美其名曰
天生我材必有用
描眉画目的
浓妆淡抹的
失去了真实自己
得到了主人的宠幸
却不知道吃水该记得什么
用四条脊骨撑起的天空
方便着天下众生
还需要看屁股说话
无论肥的瘦的富人的穷人的
只要坐在那里
你都得一视同仁
守住了初心
甚者需要十年冻雨冷风
还要背上
不和领导坐一个板凳的罪名
你,不能与冷暖沾边
别人冷热只需要加减衣服
而你遇到冷的亲热
必定
参悟人走茶凉的深邃
喝几杯凉茶也无所谓
甚者需要
搭上十年冷嘲热讽
欲望,坐在梦的板凳上
摇身一变成了成熟稳重
一双纯真的眼睛
开始在内心
把物种站队分类打包
不要脱离群众
不要让思想放羊
一个垫屁股的物件
开口闭口
讲出了保持纯洁性
板凳
文/刘巨星
1
板凳需坐十年冷
前三年丢了傲气
又三年剔除不服不忿
后三年身上长出木纹
剩下一年干脆收回温度和血肉
长成一条有腿的木头
2
学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吧
木头也能长出手脚
四平八稳,气定神闲
屁股会决定脑袋
生活的套路
不是有脚就非得要走路
主动承载更多的份量
无论到哪,也能够站位脚跟
板凳
文/芳华正韶
那个板凳全身
曾是风华正茂的栋梁
它皮肉结实,四腿支撑
成了一群人的抢手家当
无论承载多少重量
都咬牙坚持,历经沧桑
皱褶里灌满岁月的泥浆
无法擦拭出原来的模样
如今蜷缩墙角一隅
像装进老套子的古木桩
院子里有些发芽的小树
狗面对客人一直汪-汪-
瘫痪的空气笼罩沉默的轮椅
扶贫的公示牌在灰墙熠熠生光
曾经那个做板凳的能工巧匠
今天就躺在大大的土坯炕上
板凳
文/乔安娜
板凳有别于椅子和凳子
没那么高大上
但绝对是最亲切的称呼
乡下老屋的院场里
有一根长长的板凳
没上漆是化胶木的
灰白色是经久不变的色泽
那是晒太阳休息的最好地方
尤其在冬天它格外有温度
质地硬朗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
在场院里迎来朝阳送走晚霞
板凳上有最踏实的厚重
只要坐上去
心就静下来了
板凳
文/兰庆宣
卑微的身躯,有着巨大的能量
卑微却不自卑,相信自己的选择
总是伸出四条腿,随时迎接挑战
态度严谨,能超高标完成任务
从来不苛求,别人赞许的目光
核心价值观正确,从不嫌贫爱富
没有华丽的外表,朴实厚重
即使搁置一隅,仍就无怨无悔
多像负重之下,不屈不挠的世人
板凳
文/杜海欣
没有贫富贵贱
不分老幼尊卑
板凳还是那个板凳
宁愿俯首
为人撑起一方净地
不会抱怨分厘
无论什么样的
材质,造型,场地
都为自己的使命尽心尽力
不管它以前是一颗大树
还是一丛荆棘
选择了命运
就从不放弃
四平八稳
最朴实的真理
诠释着人生的含义
板凳
文/冰雪
板凳,它是一个名词
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
缺少的坐位
板凳的类型样式很多
精致的,普通的,粗
糙的,雕刻的
板凳不论你再怎样精
美别致 ,或名贵
你就是负重的承受体
不论将你摆在高雅
富贵殿堂,还是
贫寒草屋茅舍
你就是一条板凳,充
其量任人摆置给人提
供方便的物体
只不过坐你的主人
有贵贱之分
板凳
文/唐朝小雨
这个四条腿的名词
为什么不能是一匹馬
是不是千里马
并不紧要
世界这么大
我们一块去看看
跑不动,向远方叫几声
也挺好
板凳
文/冯鹰
板凳虽凡年代久,
艰辛岁月用途长。
饭桌矮小团圆坐,
咸菜窝头苦亦香。
夏夜院中应必备,
祖孙相伴乐乘凉。
如今转椅沙发众,
追忆曾经或可帮。
板凳
文/陈瑞和
曾几何时
小脚迈不出家门
裹着的双足美其名三寸金莲
牢牢绑在炕角墙根
高堂坐椅老爷占据
女人热屁股只能贴在冷冷的板凳上
察言男人话语
静观世态炎凉
社会变化
妇女解放地位升高
走下锅台跳出厨房
与男土并驾齐驱
荣登大雅之堂
一条板凳平起平坐
不分高低贵贱
板凳
文/清雅闲居
地位不高
其貌不扬
却把方便舒服
随时带来
你没有华丽的外衣
你不登大雅之堂
当人民疲惫不堪时
把你信手掂来
你无怨无悔
为人们解劳苦,排惆怅,
顿感神清气爽。
你不会锦上添花
只管雪中送炭
你忍辱负重的精神,
值得我们颂扬。
板凳
文/赵长青
在我的家乡马谷庄
在我们家最初的老宅里
我们家曾经有过好几个板凳
我清清楚楚地记得
有一个可坐几人的长板凳
有两个可坐一人的高板凳
还有几个又矮又小的小板凳
长板凳长度约有两米
高度与那种高板凳基本相同
它的颜色原来应该是大红的
我见到时只能看到些许红色
高板凳有一个原木色的
它的高度比常见的略高
它的样式也是那么的古旧
这个板凳放在爷爷奶奶屋里
另一个高板凳是枣红色的
它的高度是最大众化的那种
它的样式也是最常见的那种
这个板凳放在父亲母亲屋中
那几个小板凳样式不一
有的比较精细有的极其简陋
吃饭时就摆在那个地桌四周
板凳
文/踏浪
庄户人家的宝贝
结实耐用
随便坐 任意踩
从来不叫屈
如果一个人
也像板凳一样
默默付出 胸怀宽广
会修炼得炉火纯青
板凳
文/征争
又到村换届
代表家的板凳
面上
便不再布满灰尘
更是不再冷落
来来去去中
终于明了,自己
手中会有如此大的
权力
仰起头,望向天
这还是
平时背躬曲膝的
我吗
望着被屁股擦得明净
的板凳
不尽长叹
谁又为的是咱老百姓
板凳
文/魏风仙
小时候
露天放电影
我常常骑坐在父亲的肩头
那么潇洒
那么自由
高兴地拍手
骄傲地环顾四周
那时候
感到父亲的肩
好暖好柔
这可比那板凳
稳实宽厚
幸福的味道
我只顾尽情地享受
却从来没有感觉到
汗水早已把父亲的衣背湿透
如今
父亲的头发白了
父亲的背有点驼了
父亲的肩膀显得瘦了
儿时看电影时的情景
在我的脑海里显现
看着父亲苍老的容颜
我禁不住泪流满面
父亲的双肩
就是我儿时常坐的板凳
这板凳
承载着满满的父爱
托举着我快乐的童年
板凳
文/姚良建
总是,乖乖的
听从使命
或被一座山似地
压着
默默地
忍气吞声
心中的委屈苦闷
从来没人去听
有时
还会成为
任意摔打的出气筒
很难得到
赞美与同情
有人羡慕
沙发的舒服
也有人,渴望
哪怕有一个
小小的支撑
只要能够
坐下来,便可
歇息一下疲惫的心灵
别看其貌不扬
长相普通
朴实里透着坚韧
沉默中蕴藏热情
不惜与岁月相厮守
甘愿奉献一生的忠诚
经过时光的打磨
也许渐渐消失
也许成为
今世的永恒
板凳
文/一路阳光
没有奢华的外表
简简单单的四条腿
不媚俗,不低头
拒绝穿上华丽的外衣
拼劲全力为大众服务
到头来被称为冷板凳
也罢!命运如此
那就只为布衣服务
板凳
文/小陈
雨落 小院一阵喧嚷
圈椅 桌子都搬进北屋
只有板凳静默雨里
独自抵御风雨琳琅
没有漆 不担心颜色脱落
一圈圈年轮展示原汁原味的景象
梧桐木 枣木 抑或白杨
随意一种木材都来自板凳的原乡
不用考虑用柔软的柳木打造漂亮形状
也不用考虑桃木辟邪 槐木茁壮
板凳不挑剔材质也不讲究体面
若能摆在茶酒的地方已然是十分排场
供修行的人打坐念佛
陪浪漫的人感受花香
简陋的处境里也不许卑微哦
遇见懂得和珍惜 生命里就再没有荒凉
板 凳
文/陈晔
前半生是树,后半生是修行
让别人坐或踩,或托起一片天
从无怨言,既使粉身碎骨
也能发光发热,变火燎原
冷板凳热板凳都是让人坐的
不是让人踩的
板凳也有骨
也能让欺凌者翻船
在木头的世界
谁敢说没有远方
刨凿斧砍之后
也能登上历史舞台
板凳
文/邢俊江
那个枣木板凳
在舅舅逝去的第二年
因为板凳腿不牢固
在被我加固的时候
竟然坏了
它是我在上小学时
舅舅专门为我打造的
陪我度过了四十年的时光
在它的一个腿上
还有当年我淘气
用钢锯留下的痕迹
或许是舅舅的离去
枣木板凳
在伴我走过了这么多年之后
它也悄然离去
留在了记忆里
斯人远去
竟然连最后的物件
也随他而去
以至于现在
当我拿起别的板凳时
就想起了舅舅
和他给我做的那个
伴我多年的
枣木板凳
板凳
文/霍拴吉
家常的物事,那个年代
诸凳齐备,富裕的标志
蒲墩,木墩,替代品
缺胳膊短腿的在重压下呻吟
案板,床铺,饭桌下有它的身影
踩着它的高度贴对联,挂灯笼
小小的板凳,不只是坐头
撑起的是一个有尊严的家庭
板凳
文/张月娥
等待是你的宿命 四个角
朝着同一方向 眼巴巴
瞅了一年 又一年
风是寂静的一部分
骨质疏松的呐喊 在风中
高亢嘹亮 你从不敢睡去
粉蛀恨不得啃食了你的一生
偿还它容颜不老的美梦
一半是冰
一半是火
没有谁能懂你更多
冰冷为你冰了一时的冰冷
火热为你柔了一世的柔情
拱在心窝的 你全部奉为神
你匍匐下身姿 五体投地
设定为日常
你谦卑的样子 让我想哭
只有你 顶我
为女神
板凳
文/菊芳
母亲走后
我们销毁了几乎所有与母亲有关的记忆
衣服,首饰,还有她的一些爱物
甚至挂在墙上的父亲与母亲的合影
父亲用一张广告纸盖住了母亲的照片
他说他走到哪里,照片里的母亲老看着他
唯一留下的,是母亲生前一直坐的那个小板凳
小板凳有很多个年头了
父亲每年都要修整一次
加个铆,钉个钉
涂上一层油漆
两个小板凳,只剩下一个了
每次回家奇怪的是
父亲总要把小板凳,像从前一样放到桌前
有时候还要和小板凳说说话
天气暖和的时候
我会拿上小板凳和父亲去院子里晒会太阳
我们不在身边的时候
我们知道还有小板凳在陪伴父亲
板凳
文/王振海
四肢抓在冰冷的地上
脊背撑起最沉重的力量
匍匐的身子
是你最标志的形状
也曾经是一棵生命的树
有过青春和葱茏的脸庞
是捉摸不定的命运
刀斧、凿锯、钉刨
让你告别云彩的希望
日复一日沉重的岁月
把你打算笑一笑的年轮磨光
当坐在凳子上面的人唱歌时
不知道你是高兴还是忧伤
下雨了
站在露天中的你
多么像父亲
在冷风中蜷缩着的模样
板凳
文/马连山
骑上它 就是一匹大马
从屋里一直跑到街里
那种威风劲现代人找不出
可能因为它有四条腿
常把它当成狗呀来宠
那个年代没有玩具
抱起小板凳也很开心
长大后发现板凳不光是让坐的
热情的时候是一种礼节
冷落的时候是一种拒绝
它质地纯朴维持本色
甘愿受重力挺到底
四条腿支撑日月
需要的时候从不退缩
平常躲藏在旮旯角
不声张不埋怨
虽然也有一张面子
从来不与桌子挣高低
宁肯垫高主人
默默奉献爱心
板凳是我们闲时的伙伴
走到哪拎到哪
随意而安弯腰落坐
聆听使者滔滔不绝的故事
静等归家轻松无忧的快乐
不要说板凳没有思想
它是见证着
一个人 一个家庭 一个国家
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由贫困到富有
或许那种结实小板凳不在了
或许那种遍体鳞伤的板凳已成古董
现实已被亮堂的不锈钢折叠椅代替
柔软的沙发绝对坐不出板凳的感觉
坐上它就会浮生很多个梦
能让你穿越时空
回到童年
板凳
文/周雪平
腰板强
任你扛
平衡力支撑着
屹立四方
远看是山水的拼图
承载着一份重量
近观是花木的雕刻
传承几代人的光景
从贫穷到富贵
从老者至幼童
都一视同仁
一条板凳坐稳春秋
载着寒冬喜游春暖
用木香唤醒时空
稳稳当当坐到适合的位置
享受生活赐予的美好
板凳
文/岳建华
小时候
一人拿个板凳
围着地桌吃饭
一年四季,团团圆圆的
吃着娘做的饭
感受家的温暖
长大了
一人坐一个板凳
听老师讲课
谆谆教导声,指导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前行
待我们老了
一人分一个板凳
坐在夕阳之下
讲讲过去的事情
回忆曾经的年轻
我们离不开板凳
它们将伴我们一生
板凳
文/零星雨
他祖上曾是大户,拥有蓊郁的森林
父辈曾是玉树临风
人人称羡的美男子
到了他这一辈,时运不济
被人大卸八块
成了低眉顺眼的
小板凳
起初主人图个新鲜,把他当个物件
用完轻轻放好
后来,主人
换了大房子、新家具
他被扔在老家院子里,任由风吹雨淋
一天,奶奶从城里回来
见到墙角痛哭流涕的他
急忙安慰
孩子,可把你找到了
这是清朝光绪年间的,咱哪也不去,就跟着奶奶
说完,把他紧紧搂在怀里,再也不松开
板凳
文/郭亮
这一坐下去,
就生了根,
象一树山桃花的工程,
纷呈春的真容。
板凳
文/姚建新
板凳!板凳!板凳!
木的!铁的!竹子的!
长的!方的!圆的!
凡是锃亮的光滑的板凳面!
一定被无数次坐热!
哪怕冰冷如寒山上的石头!
板凳不如沙发柔软!
板凳撑起来的是挺拔的脊柱!
还教你双脚着地!
于是,我的书案上!
永远摆着一个槐木板凳!
它是我祖辈的传家宝!
板凳
文/钟永星
搬过几次家
唯有这张板凳一直
舍不得扔掉
它陪我度过匮乏的童年
现在见到它仿佛
高出我和记忆一大截
在它身上我做过童年的游戏骑过木马
站在上面跟大人比过个子
搬到院内打过起盹
几十年过去
我终于在它面前长大
风雨中从来没有屈服过
每一次看见这褪去年华的板凳
我都会静静的俯下身
和它默默对视
想从它被岁月磨秃的痕迹里
再次触摸到欢乐的童年
板凳
文/王敬德
小时候
伴我成长的板凳
是一道朴素的风景
白天伴我上课的钟声
晚上伴我在灯下用功
我青春活力四射
板凳是乘风破浪的东风
今天
我用板凳
为诗词寻找东风
在诗词歌赋中
不停地冲锋
踩着文字的板凳
去寻找文学的捷径
踩着责任的板凳
去安慰奋进的心灵
踩着黎明的板凳
去迎接阳春三月的光明
春风踩着板凳
让春天有了花红
一片绿叶
踩着板凳倾听鸟鸣
一颗露珠踩着板凳
去迎接一缕清风
一朵云踩着板凳
到蓝天里索要彩虹
我在院里踩着板凳
去欣赏玉兰的娇容
我在窗口踩着板凳
在平仄中向大山吟诵小令
一本书踩着板凳
去编辑童话世界的精灵
我用青春的板凳
去感悟奋斗的喜悦之情
我用绿色的板凳
问候春的万紫千红
我踩着板凳迎阳光
照亮我心田里是一盏天灯
板凳
文/郝芳
一年一个圈
圈圈年年
风雨的洗礼
苗子变树子
枝子长叶子
一生只为把自己长大
路过的人
清风拂过脸庞
绿茵下
让身后的影子歇歇脚
叶子落了
让歇脚的人
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工艺品
板凳
文/郝芳
一年一个圈
圈圈年年
风雨的洗礼
苗子变树子
枝子长叶子
一生只为把自己长大
路过的人
清风拂过脸庞
绿茵下
让身后的影子歇歇脚
叶子落了
让歇脚的人
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工艺品
板凳
文/浪花墨馨
青砖桌腿儿,水泥板桌面
自带的小板凳
在育红班开启人生的智慧之旅
大队的院子里,正播放《小倩》
和众多的家庭一样
小拉车上有弟弟,妹妹,
有为他们准备睡觉褥子,枕头
我不敢看爹和娘期待的《画皮》
执意一个人抱着小板凳
穿过了无声息的大街
穿过时明时喑的小胡同
一路对自己说
遇到坏蛋,别怕,
用板凳磕他
九岁,我已长大
后来
板凳时高时矮,时凉时热
我只是越长越糊涂
板凳
文/王永
一棵树奉献出胳膊,腿
身体保留有用之躯已备大用
大材小用在农村会被嘲笑
父亲拿出锯子,凿子,斧头
耳朵上别着铅笔说明这位老木匠
做人顶天立地是他和板凳一生准则
用手艺养活全家,即使苦难挺直腰杆
成为板凳要承受斧劈刀锯之苦后,方能
具有人性
你如一个人历练人间,酸甜苦辣咸六十多年
如今我行走浮冰不敢左右摇晃
害怕听见板凳和父亲体内发出的咯吱声
板凳
文/汗牛
板凳
来到家中
成为传家宝物
爷爷传给儿子的儿子
妈妈传给外甥的外甥
从乡村来到省城
又爬上高楼
伴随着白发婆翁
总是被人
坐在屁股下
脚踏实地
却不露峥嵘
这就是板凳的作用
几代人对传家宝
都有留恋之情
因为长短高低
都叫板凳
不管文人骚客
有多少赞美诗声
板凳,还是板登
依然让人坐着
一生默默无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