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流在病房里涌动
徐士文
正月初八至十九,我到省人民医院陪人治病整整十二天。其间所见所闻所经的事情很多,但大都已经忘记或变得印象模糊,独有发生在病房里的一些事情却烙印般地铭记于心,常常浮现于眼前,让我反省,催我奋进。
正月十五临近中午,我看到病房的走廊里,一位个子高挑、婷婷玉立的中年妇女,穿着紫红色风衣、戴着防护口罩,身旁放着住院所需的东西,静静地站在809病房门口,耐心地等着前一位病友归来腾房。一位穿着黑色衣服、戴着防护口罩、个子中等、身体发胖的男子来来回回忙碌着办理手续。
从与护士的简短交谈中,我得知他们是新住院的病人和家属。观颜察色,我对他们的初步印象是品德高、有素质,职位高、有文化,层次高、有水平。
怕他们久等劳累,我便招呼其进屋休息。他们很客气地进屋后,静静地坐在小木凳上,心平气和地等着前一位患者收拾东西,心平气和地等着护士换被罩、床罩、枕头罩,心平气和地回答护士的各种询问。
其间,我大体得知这位新朋友是某师范大学的领导,家住太原,因平日公务缠身,无暇顾及“打理”身体,现在被爱妻“逼进医院”,利用正月时间“治理”一下患糖尿病高血压。
晚上,我打开百度,搜索这位新朋友的信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这位新友是我省某师范大学的校长、党委书记,正厅级干部;是研究哲学、伦理学、教育管理伦理学,承担着国家和省级多项课题的大专家、大教授。其著作等身,成果丰硕,多次荣赝省级科研项目大奖,如今还指导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兼任多种社会职务。
多么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啊!他们爱岗敬业、纯真务实、担当拼博;他们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献的是血;他们守初心、担使命、忘我工作、砥砺奉献,为了祖国的昌盛、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十六中午,教授的妻子提溜着一个装满吃食的大塑料带,进门后径直走到窗户前,把大塑料往窗台上一放,笑着对我说:
“这些是给你买的!”
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是自己听错了,也以为她是把东西暂时在这里放一放,于是便模棱两可地说:“放校长那里吧。”
“这是给你买的。你能吃,吃吧。里边还有老家的麻花。”教授的妻子笑着重复了一遍,又指了指教授说,“他不吃这些水果。”
“这怎么行呢?!”
“你们有缘才住在一起。没事。”
我受宠若惊,深感自己从山区小县来到省城,能和一位大学教授、厅级干部同住一室已是三生有幸,福星高照。
萍水相逢,不期而遇。我对人家寸功未进,人家反到主动给我这个一介草民“山里人”,精心选购了各种优质水果,带来了吃食。想得多么周全,关心得多么到位。直到离开医院,这些水果、食品还没有吃完。
医院为“守护病房安全”,防控疫情特别严格,一患一陪护,实行“终身制”。病人要检查、要滴注、要照料……事情很多。我象无头的瞎蠓东碰西撞,急急忙忙奔走在急诊室、病房、护士站、医生办、配餐开水间、病检科室……之间,无暇外出办事。
无功受禄,寝食不安。我不能凭白无故吃人家的东西呀,但又无法加以回报,“涌泉相报”的心情实在难以实现。
我焦急!我无奈!
但是,在情感压抑的病房里,我深深感到雾霾般的心里射进了一缕缕温暖的明媚阳光――对比物欲横流、抢金夺银冰冷的大千世界――病房里涌动着“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汩汩暖流。教授及其家人对我们“小人物”的关心关爱,不正是他们身体力行弘扬着中华民族仁者善心、大爱无疆的传统美德吗?不正是他们生动践行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时代风尚吗?
于是,我在心里默默祈求,但愿全社会文明向善的道德清风变得浩浩荡荡,吹遍神州大地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吹进大江南北的家家户户、人人心中。
祖国指引着!
人民期待着!
农历辛丑牛年正月十九
于太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