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双顶
南宋一朝,皇帝偏安一隅,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朝庭被投降派把持着,受尽了屈辱。但就是这样一个苟延残喘的王朝,前后竟出了两位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一一岳飞与文天祥,着实让人赞叹不已。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在杭州岳王庙中石柱上一幅对联令多少人驻足神思遐想:假若岳飞当时不被十二道金牌从朱仙镇调回,惨死风波亭,能否“直捣黄龙府”“还我河山”?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假如;悲剧就是悲剧,发生无可避免。
岳飞之悲是大宋之悲。他要“直捣黄龙府”,迎回二圣,收复河山,于是率领岳家军战场撕杀,且节节胜利,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之势,眼见得胜利在望。而此时,远在临安的皇上赵构是怎么想的?东京被破,二帝被掳北狩,我好不容易“泥马渡康王”,在险中求得皇位,“直捣黄龙府”,迎回二圣,我怎么办?还能坐在龙椅上吗?历史的悲剧就这样拉开了序幕:罢黜主战派宰相,听任投降派胡作非为,于胜战下却签下绍兴和议。在这样背景下,岳飞的悲剧能不发生吗?皇上还能让他去“直捣黄龙府”而迎回二圣吗?如果是,秦桧之流还能够“莫须有”吗?一个诱人的皇位,就这样丢掉了一个大宋的复活。这能不说是大宋之悲吗?
岳飞之悲是儒家思想之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岳飞之死,让人不禁发出“愚忠”之叹。岳飞“精忠报国”本没有错,也正如此,才令后人称颂不已,而获得民族英雄盛誉。但他的“愚忠”而死,着实让人婉惜。一个偏安一隅、苟且偷生、唯投降派是从、只贪恋皇位的赵构,有什么可忠的?
岳飞本可不死,“直捣黄龙府”,而却把自己置于死地。他不听劝阻,脱离军营,自赴临安,等于自毁“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岳家军;他明知要被奸臣所害,也不抗命而行,等于自投罗网;他遭受奸臣捉拿,却断喝制止反抗,让手下就在眼前死于歹人手下,等于自绑手脚;他明知必死,也要阻止下属后来可能的背叛,将最不放心的岳云、张宪召到狱中,等于自取灭亡。正是有了他的“愚忠”,才有风波亭之冤死发生的可能。这难道还不够儒家思想之悲吗?
岳飞就这样被奸人所害,冤屈而死。后人仿佛仍能从他死前的言语中,听出悲剧之在:
“尔等不可如此!圣上连发十二道金牌召我,我怎敢抗违君命!”
“此乃朝迋旨意,你怎敢罗唣,陷我不忠之名!”
“罢罢!我今日虽死了也罢!我那岳云、张宪,不要坏了我一世忠名才好!”
“好张保!好张保!”“我们有了‘忠’、‘孝’、‘节’俱全,独少一个‘义’,他今日一死岂不是‘忠孝节义’四字俱全了?”
“胡说!自古忠臣不怕死。大丈夫视死如归,何足惧哉!”
岳飞之悲更是奸臣当道之悲。被金国掳掠放回的秦桧,其使命就是为金主子破坏南宋的抗金力量,他的所为就是以卖国为荣。就是这样一个奸臣,竟然一步步取得宋高宗的信任,最终爬上宰相高位,他是不可能让岳飞得以“直捣黄龙府”的。在金主子下达要除掉岳飞的密令后,密谋策划,先乔诏十二道金牌将岳飞从前线朱仙镇调回,接着与一班佞人一步步设谄,企图置岳飞于死地,眼看阴谋要泡汤时,就直接以“莫须有”将岳飞等人秘密处死于风波亭。
“忠臣为国死衔冤,天道昭昭日可怜。留得青青二三册,是非千载在人间。”后人一首凭吊诗,道不尽悲剧情。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虽然找不到象岳王庙那样祭祀文天祥的地方,但人们可以用自己所写的诗来凭吊他。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悲怆激奋、大义凛然的诗句,更是成为鼓舞后世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格言。文天祥虽死犹生,传颂千古,其之壮,振聋发聩、气贯长虹!
文天祥之壮,在于敢于临危受命。“握节汉臣回,麻鞋见天子。感激动四极,壮报泪如雨。”元军挥师南下,直逼临安,四岁皇帝下诏救驾,响应者寥寥无几。任州官的文天祥接诏后,立刻招募三万人马,赶赴临安,承担起抗元救驾之重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危难中接任右丞相,领导抗元,扛起抗元大旗。
文天祥之壮,还在于敢于抗命。他以丞相身份被皇太后派往元营谈判投降,但去元营后却根本不谈求和之事,而是义正辞严地责问对方,面对威胁,正气凛然道:“我是堂堂南宋宰相,现在国家危难,我已经准备拼死报答国家,哪怕刀山火海,我也毫不畏惧。”让元将个个惊异。皇太后只好另派他人去谈投降。
文天祥之壮,还在于坚韧不拔。为了抗元救国,他自起义兵后,就矢志不改,谈判遭扣押,痛斥投降派,寻机从元营中逃出,历经千难万阻,再次复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承担起抗元复国之任,率军收复州县多处,后因寡不敌众败退广东,依旧抵抗元兵,直到被俘。
文天祥之壮,更在于浩然正气。被俘后的文天祥更是展现了他为国尽忠的崇高人格,是惊天地,泣鬼神。面对屡屡诱降,他以《过零丁洋》作答,留下不朽之作;面对劝降,他慷慨陈词、义簿云天,让所有人无计可施;当读到投降的弟弟和在狱中的妻子儿女的来信,他没有被万般的亲情所动心;当处在阴暗潮湿的狱中受尽百般折磨时,他留下传颂千秋的《正气歌》和《集杜诗》;当元世祖忽必烈最后召见劝降时,他正色道:“我是大宋的壮元宰相,宋朝灭亡,我只能是死,不能活。”天地为之动容,鬼神为之哭泣。文天祥就是这样英勇就义在敌人刀下。“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日浩然,沛乎塞苍冥……”他所留下的《正气歌》千古传颂。

南宋初年,因为有岳飞,才有南宋之幸,收复了大片河山,使皇上坐稳了江山偏安一隅。但最终还是发生岳飞之悲,这是大宋之悲,却成就了岳飞“忠君爱国”之英名,让“精忠报国”穿越时空。
南宋末年,因为有文天祥,也不能避免南宋之不幸,虽率兵血战到底,也不能挽回灭亡的命运。但最终却留下了文天祥之壮,这是民族的气节,成就了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灵,让“天地有正气”气壮山河。
一曲《满江红》,几多《正气歌》。同为南宋民族英雄,一个在自家的狱中,毫无意义地屈死于奸臣之手;一个在敌人狱中,名垂千古就义于敌人刀下。是叹息、惋惜,还是称颂、传扬?爱国精神永存!民族气节千古!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二百余篇。

【热评精选】
每次读朱老师的文章,都被他生动的历史故事所吸引,被他渊博的知识所感动。
今天朱老师讲的两个历史人物,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彪炳史册的英雄人物:岳飞和文天祥。我们后人不仅知道他们的历史故事和民族气节,更熟知他们留下那气贯长虹的诗篇《满江红》、《正气歌》。这两首气势磅礴的诗篇是他们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的集中体现。朱老师在赞扬二人历史功绩之时,分析解读两人的不同。岳飞之死是因“愚忠”而死,“岳飞之悲是儒家思想之悲”,他的“精忠报国″是他民族气节的精髓,然而他的“愚忠”思想却给他埋下隐患,又因奸臣们的卖国求荣,最终屈死风波亭,成为千古奇冤。
朱老师总结文天祥死的悲壮:在于敢于临危受命、敢于抗命、敢于坚韧不拨、敢于浩然正气。一组慷慨激昂排比段对文天祥之死作了全面总结。更让我们为文天祥的悲壮之死多了份敬意。
岳飞、文天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令国人为之骄傲的英雄人物。那“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让国人振奋,令敌人丧胆的豪迈诗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几百年来,中华民族正是有了这种强大的民族精神作支撑,百折不挠,砥砺前行,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直至走向今天的强盛。朱老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解析研读历史人物,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谢谢朱老师!(点评:牛双成)
这是一篇很有嚼头的文章,这是一篇很爷们的文章,这是一篇和着血泪,和着风雨,和着生死,和着忠孝的文章。看得出,朱老师的历史知识渊博,而对古时候民族英雄的解读更具深意。我们只知道岳飞是大宋民族英雄,他流传千古的民族气节一直激励中华民族在各阶段所涌现出的爱国、忠心,坚强不屈的必胜信念,并为之而骄傲。可朱老师的独特见解却认为岳飞的死是“愚忠”。敢想敢说的观点在世人面前无疑是眼前一亮。文章自始至终围绕岳飞和文天祥这条主线展开,用大量的文字来佐证岳飞本可以不死,因为儒家思想的“愚忠”,明知被奸人所害,明知是赴死,可毅然决然地成为千古冤魂。读这样的文章,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精神上的无比叹惋!(点评:李花满园)
在中国历史上,忠君爱国的民族英雄灿若群星,光耀史册。南宋和后明王朝积弱积贫,外遇强敌,受尽凌辱,民不聊生。岳飞和文天祥两位民族英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他们精忠报国,殚精竭虑,将生死置之度外,可是其结局是悲壮的,令人唏嘘。朱双顶老师在《岳飞之悲与文天祥之壮》一文中对这两位民族英雄有不同的解读,见解独到,值得深思。
朱老师认为岳飞的结局是悲哀的,令人惋惜。他认为岳飞的悲是大宋朝的悲,因为南宋小朝廷一直被投降派把持着,民族的浩然正气荡然无存。他还认为岳飞的忠君是“愚忠”。赵构昏庸无能,一心想的是自己的皇权,国家的前途命运抛之脑后。这样的皇帝值得去效忠吗?这样的观点无疑是新颖的,值得我们思考。对于文天祥来说,朱老师用一个字来概括“壮”。他认为文天祥的壮在于临危受命,还在于敢于抗命,还在于坚韧不拔,更在于浩然正气。作者对文天祥的英雄行为和浩然正气大加赞赏,热情讴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大量引用岳飞和文天祥的诗文, 揭示两位民族英雄的内心世界,颂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的民族气节和不屈的精神永存!(点评:杨山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