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束霞光
读吉鸿昌烈士的《环球视察记》
文‖谢小贝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
阴云密布 阴霾笼罩
一缕缕霞光
凝聚成太阳
穿透层层迷雾
终把中国照亮
那一缕缕霞光中
有一束奇异的光
吸纳西方的睿气
散发着
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为广漠的西北带来希望
那一束光
覆盖十余国 环绕十万里
扫描了行业的精华
影印了资本的糟粕
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给养
那一束光
就是吉鸿昌
那一束光
就是环球视察记
那一束光
给农工交通
给政治经济
给社会教育
给军备竞争
照出了差距
如航灯 照亮了前程
没有人
捕捉到这束光
没有人
利用这束光
如今
再次仰望星空
那束光
把开发大西北的梦想照亮
把脱贫的梦想
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吉鸿昌将军简介;1895年10月18日,吉鸿昌生于河南省扶沟县一个贫苦家庭。幼年时他在乡塾里读过书,因家境窘迫,不满18岁便投到冯玉祥部下当兵,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吉鸿昌为人忠实、机敏、果断,具有典型的军人性格,而临阵的勇猛,尤出一般人之上,因此很受冯玉祥的赏识。
“九一八”事变后,吉鸿昌以炽热的爱国热忱,坚决要求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殊死决战,他到南京政府请缨抗日,不但没有获准,还被逼迫出国考察,不准在国内活动。
在国外考察期间,吉鸿昌做了大量抗日救亡的宣传鼓动工作。在华胞的欢迎会上,他大讲抗日救亡的道理,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同仇敌忾,用热血保卫祖国,解救受难同胞。
1933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吉鸿昌回国任前敌总指挥,当时抗日队伍面临无法解决粮秣、被服的重重困难,吉鸿昌就变卖家产,将所得六万元支援军需,他坚信“师出有名,强虏必败”。有一次,部队出发前,他向全体官兵讲话:“有贼无我,有我无贼,非贼杀我,即我杀贼,半壁河山,业经改色,是好男儿,舍身报国。”说罢,挥刀上马,队伍浩浩荡荡向察北进军。吉鸿昌率部所到之处,敌人闻风丧胆。他们连克康保、宝昌、沽源、多伦等城,在克复多伦时,激战五昼夜,吉鸿昌亲率突击队歼灭守敌,收复失地,这一胜利,震惊中外,迎头痛击了“抗日必亡”的谬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
正当同盟军全部收复察省失地,准备出兵热河,收复东三省时,亲日派勾结日本帝国主义联合向同盟军围攻,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抗日烈火被扑灭了。吉鸿昌辗转回到天津继续进行反帝斗争。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被特务行刺受伤被捕,他面对“立时处决”命令,镇静安详地向敌人要了纸墨笔砚,挥笔疾书,写了自己怎样走上革命道路,历述国民党反动派祸国殃民的罪行。在给妻子胡洪霞的遗嘱中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
殉难前,吉鸿昌身披斗篷,从容走上刑场,他用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浩然正气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当如此,我何惜此头!”然后对刽子手们厉声说道:“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椅子来!我得坐着死!”他巍然坐在椅子上像泰山一般。他又向拿枪的敌人说:“我为抗日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你们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当刽子手在吉鸿昌面前举起枪时,他扬眉瞪目,高呼:“抗日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9岁。




作者简介;谢小贝 ,信阳师范毕业,网络编辑,扶沟县姜鸿起烈士纪念馆编辑、讲解员,扶沟县新四军研究会副秘书长、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