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茫茫,芸芸众生,为何有的人能成为值得信任和付出一切的知己?有的人天天见面,却只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这其中的奥妙很简单,那就是人与人的层次在发生不可逾越的作用。
人的层次,不是从出生、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寡来考量的,主要从遗传基因、家庭教养、学历教育、社会实践、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创造能力、眼界视野、社会交际、处事艺术、人格魅力等方面去审视和衡量。往往有严格家教、学历高、亲和力强、为人正派、谦逊诚实、低调务实、严谨细致、热情豁达、性格开朗、自然大方的人,朋友多,因为这样的人,气场强大,有满满的正能量,所以,这样的人,朋友多。而那些没有教养、没有文化素养、没有素质和能力的平庸之辈,没有礼仪礼貌的人,自命不凡,自以为是的人,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人,往往只能和格局小和急功近利的人为伍。这就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诠释。说到底,这就是人与人的层次在发生作用。
人与人的层次差异,有先天的遗传、家庭背景原因,更有后天的教育和日常养成有关。这也告诉我们,人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一个人坚持见贤思齐,向能者仁者潜心学习,多做行善之举,多谋造福之事,尽管这个人过去的学历、能力、交际等层次不高,但是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改造,是完全可以把人生短板补起来的,个人的综合层次是完全可以提升的。
在人际交往中,有的人,让你觉得相见恨晚,一见如故,甚至一见钟情;有的人,让你觉得对牛弹琴,日渐生厌。有的人,让你觉得相遇是前世今生修来的缘分;有的人,让你觉得相遇是一种灾难和痛苦。其实归根究底,是你们境界不同,层次差异过大所致。
与层次不同的人,毫无必要去争辩,因为对牛弹琴的争辩,毫无意义,毫无结果,毫不值得。常言道:“宁与高人谈高下,不与蠢人论长短。”
人生在世,有两个人最值得珍惜,一个是心心相印的知己,一个是棋逢对手的高人。
《道德经》中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有些事,自己心知就好,听不懂话的人,不要说;辩不明白的事,不要辩。能屈能伸,是大丈夫;学会装傻,是大智慧。
层次不同,不必深交。常言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完全一致的灵魂。人之所以走着走着就散了,是因为他们原本就不是一路人。
三国时,管宁、华歆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一起在园中锄菜,掘出一块金子。管宁看都没看一眼,华歆却捡起金子,看了半天。他们一起读书,门外王侯的车队经过。管宁不闻不问,华歆却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于是,管宁一刀把坐席劈开了两半,和华歆从此绝交。
《易经》中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意思是说气味相投的人,再疏远,终会走到一起;貌合神离的人,再亲近,终会分道扬镳。与人相交,贵在交心,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才会过得舒心。层次不同,不必计较。古人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意思是层次高的人,懂得自律,不需要用刑罚约束;层次低的人,修养有别,没必要过分苛求。
太过计较,你的心胸就变得狭隘了,一个心胸狭隘的人,是干不成大事的。与其斤斤计较,不如相逢一笑,追着不放不如顺其自然。杜甫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你身处低处,才会和更低处的人为难;群峰之巅,不会和低矮的山丘一般见识。实质上,往往放过别人,也是在提升自己,你越不计较,你的层次就越高,你越受人尊重。
寰宇三界分六道,世间人品分九等。层次不同的人,生活的世界也不一样,谁都不可能完全理解对方。
《太上感应篇》中讲:“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大可不必太挑剔别人的生活方式与处事方式,也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和对自己的评价。你就是独一无二的你,你都不在意自己,谁会在意你。因此,你只管做好你自己,才能拥有一个层次更高的精彩人生!
雷学刚,土家族,作家,诗人,教授,研究员,当代文化研究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