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青神县高台镇河坝子社区500亩“玉蟾茶”茶叶基地欢迎你!
应广大作者朋友倡议,为帮助文学朋友实现出书梦想。三苏文化传媒决定主编《当代文学风采》(2021卷)或个人作品结集出版,征稿正在火热进行中,欢迎文朋诗友踊跃投稿,书籍通过认筹自费出版(正规书号),稿件需经编委会两审才能通过,以精品出版。认筹每页(16开)300元,欲出个人小专辑的4-8页每页200元,每认筹一页获赠书一本,作品附200字内个人简介、照片和联系方式,投稿请加《三苏文学》主编中岩微信ZWB612462,电话/13550536095,同时诚邀总编、文学顾问、副主编、编委等。
青神县高台镇王君书记带领高台镇工作人员到洪雅县复兴村参观学习。
旅游散文:走进复兴
王文君作
这里的山,大气。这里的水,沉雄。这里有着厚量的历史,远在2200多年前秦灭楚国后迁徒到这里的楚王后裔,就与当地青衣羌人在大田坝组建了以樗里疾为严君的严道县。是艰难的岁月使楚人感到亡国之苦,他们将这里的河流改名王河,把他们开办的铜矿取名为复兴铜厂,意为怀念楚王,重新复出,振兴民族。
历史是无情的,隋朝开皇八年,严道县被撤销,又将一部分楚人和青衣羌人迁徙到雅安的芦山(青衣县),部分楚羌人仍散居在这里。山是复兴的魂,水是复兴的情。走进复兴,那披挂在山峦中的云雾,如乳白色衣裙,那般的飘逸,那般的优美,那般的动人……
复兴,起伏的山峦,连绵的山岗,层层叠叠,色彩各异,苍松翠竹环绕屋宇,无处不美,无处不秀。秀丽景色,美如画卷,让心旷神怡,联想万千……
复兴,青山有神亦有韵,碧水有情亦自意。站立复兴烟坪,东眺峨眉金顶,西望瓦屋平台,南看金峰长烟,北看万山重叠……
复兴的山川是美丽的,遍山野花盛放,雀鸟鸣唱,一切都显得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古朴。在晰晰沥沥的春雨中,山风逍遥,林间情幽,蹊
径沉邃,复兴更显示出一派安详,一片宁静。复兴的耕作是原始的,犁地、耕田使用的仍是犁杷、脚犁,村民劳作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与现代耕文化形成强烈的反差……
复兴的村舍是古扑的,木屋小楼居多,吊脚楼也依然留存,这里的木屋可以让人远潮气,防止风湿。复兴的乐曲是远古的,这里有楚王后裔留存下来的楚国响器,它们的声音不及今天的金属乐器清脆洪亮,但也是能传达人们心中直朴的情感。还有他们留下来的山歌,既有最深层次的忧伤,也有纯粹的欢乐。这声音将会把你带向远古的年代里去寻找失落的东西,勾勒出一幅幅楚人和羌人在这里和睦生活的动人场景……
在古代就有人对复兴有这样的评价:“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明代时,一个叫毛苍文的人曾在这里开矿炼铜,形成十里作坊,创造了工业经济的最高纪录,被誉为“毛百万”。清代的大力士王灵关,在王河边带领村民开荒种田,改变了村民的生恬习惯,被传为千古佳话。复兴特产甚多,茶叶、黄莲、天麻等满山生长,这里的竹笋是复兴的强项,每年上百万担的竹笋向外运出。
复兴,是一杯刚酽的新茶,复兴是一幅滴彩的油画。无论是竹篱房,吊脚小楼,村里人青铜般的雕像,孩儿们在牛背上唱的乡音,又让人去追溯出这里远古复兴场的情景……
王河从严道故城大田坝一路咆哮流向复兴,仿佛在向您诉说着楚国人和青羌人在这里的生活场景,诉说着他们思国思乡的心路历程。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她滋润着复兴大地上的万物,滋养着这方勤劳善良的人们……
王河,给这方人民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欢乐。王河是美丽的,她像一位含羞的少女,清澈的流水是她明眸,岸边的野花是她的睫毛,翻飞的彩蝶是她春心的萌动,她与大山相依,好像在向您讲一个多情的故事……
王河,两岸一片墨绿,河坎上的竹林把一条本来就不宽敞的王河挤得窄窄的,染得绿绿的。在河边盛开的山花被风拂过,又把家乡的空气浸得甜丝丝的,香馥馥的。
王河,故乡的小河,您流走了多少乡亲们的忧愁,送来了多少欢乐的歌……
王河是复兴人民的母亲河,她像一条碧绿的玉带,从故城遗址的西边飘飞而来,推动了现代的发电机,给村民提了能源和照明。上千年的水磨在王河水的冲击下,仍然不停地转悠着,还在为人们加工食品。等到农作物需要灌溉时,她又流向良田,润育着秧苗的脚根。
走进严道故城遗址,眼前的景色使人惊愕不已,这里大树参天,翠竹密布,没有了过去深深的庭院,没有了过去曲廊倒映和亭台楼阁,而是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当年楚人和青衣羌人曾经生活的痕迹也依稀可见,那荒凉的半边街、亮火房、田埂的遗迹,仍然顽强地向世人倾述着它经历的苍桑。严道故城凝聚着苍凉和悲壮,造就了这里原汁原昧的画卷,赋予了最独特、最无与伦比的美。四周的空旷和沉寂给人以极大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也令人挥之不去,它的粗犷与青山秀水形成的强烈视觉,将会给您留下深深的印象。
复兴,依水傍水的平坝上是一片片的良田,周围的山下,点缀着零星的村舍,在翠绿色的拥抱中,更显提原始古朴。今天,改革的春风吹进了复兴,这里的人民富了、乐了。蜿蜒的公路修到了家门口,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复兴的男子们也纷纷涌出王河,到外面去闯荡世界。而留在村里的人,多半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和青枝绿叶的女儿家。特别是这里的女孩,她们在翠翠的芳草、艳艳的山花中.更显示出鲜活的生气和怡人的情调,这大概是她们吸取了这里山水的灵慧吧。复兴,一切都那般的润心、可人,缕缕水息凝成空空蒙蒙,忽而萦绕于水石,忽而盘桓于林间。
晚间,如水的月光轻轻地洒落下来,给村舍镀上了一层银亮亮的边。此时此刻,你尽可与当地朴实的村民一同进餐,品一品当地的青茶,尝一尝山中的刺龙、蕨菜,吃一块这里的特产——老腊肉,饮一口纯正的蜂蜜酒,喝一碗王河特产的瓦鱼汤,听一曲楚人和青羌后裔们唱出的山歌,打一段复兴的响器,看一场这里独有的牛儿灯.同这里的姑娘们拽一拽幺妹子,这种逸趣一定会让你永远难忘……
沐浴着复兴朴素的光辉,仿佛自己的灵魂也悄然生长出一蓬丰茂的根须,植入到这片如诗如画的土地中了……
复兴,常常出入于我的梦境,永远成为我甜甜的回忆……

作者简介:王文君,四川洪雅人,1952年11月出生。1969年春入伍从军至1979年10月转业地方,在德阳行政单位工作至2002年提前退休。早年在军队和地方行政单位,一直兼任和从事工业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德阳建市后,在行政单位兼任过新华社德阳信息社办公室负责人和《中国机械报》、《西南机械报》《中国西部开发报》德阳记者站站长及《工业导报》主编。曾经是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曾多次获得县市省和全国机电行业先进新闻工作者。出版有《山水情缘》、《绿野放歌》、《走进复兴》、《故乡记忆》等个人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