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夏日的蝉鸣声,沿着印满车辙印的乡村土路,我像一滴水,轻轻地融入到夏庄的翠绿中。
夏庄位于泌阳县官庄乡西北部,清澈的龙水河从村庄南部蜿蜒而过,使该村顿时生动起来。我来这里主要是看几座房子,看张家大院,看清代建筑群构成的神秘和诱惑。

这座被当地人称为“张家大院”的清代建筑群,宛如一幅古朴的油画,静静地伫立在村子中央,被葱郁的树木及村民的房舍所包围。如果不是目睹,我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在这个普普通通的村落里还有一座风格绝美的古建筑群。建筑群座北朝南,面积占整个夏庄的三分之一,南北长108米,东西宽64米,面积约7000平方米。据说,张氏祖先自明末清初迁入本地垦荒,到康熙、乾隆年间家业开始兴旺。张家大院自康乾年间开始兴建,道光、咸丰年间又有大规模的增建和改建,直至清末尚有未竣工的小北楼。张家大院共分东西两院,西院称“圆门院”,分四进,东院称“广亮门院”,分四进,共有房屋102间,现存49间。建筑精密,布局合理,墀头多雕龙凤等饰物,脊饰为“回字”形、葡萄叶蔓形砖雕,小青瓦屋面。整个建筑群古香古色,气派宏大,脊饰、墀头、柱基雕刻工艺繁缛且独特,集中体现了中原地区清代民居的风格,也反映出豫南地区的建筑个性。
我静静地在张家大院的古宅里穿行,如同行走在远古的隧道里。这些有着400余年历史的房屋,墙体已被风雨剥蚀得不像样子,有几处已坍塌的墙壁,好像在无奈地挣扎着,满地的碎砖断瓦,仿佛是历史遗留下的残片,记录着张氏家族的兴衰史。尽管如此,这些古建筑依然氤氲着古老的温情,透示出古典的风韵与盛世繁华。
在张家大院的一处老房子门口的台柱子上,仍清晰地雕刻着张氏家族的治家训言:“学须就学不日进则日退何时始回头,人只此人不做圣便作狂中间难立脚。”这幅充满人生哲理的对联,对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来说不无益处,正是在这种“不做圣便作狂”的立家指导思想支配下,张家才培养出了几位政府官员和大将军,也使张氏家族曾经辉煌一时。
解放后,张家大院的房屋被党和政府分给了穷苦的村民们,由于年久失修,有一部分已被居民扒掉,建了新房,至今仅剩下6户群众仍居住在古屋中。在一处保存完好的房子里,我见到了房屋的主人叶宝财。他对我说,他家几辈人一直住在这里,他认为这房子建筑比较精美,就想方设法进行维护,也曾有人劝他将旧房屋扒掉建新房,可他宁愿住在破旧的古屋里,也舍不得毁坏一砖一瓦。就这样,他们在这座古老的房屋里一住就是数百年,与这古屋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心甘情愿地不断修缮房屋,尽力保护房屋的原貌,才使这些古建筑得到完整的保存。
现在,这些仅存的古建筑已被泌阳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首批河南省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间建筑保护名录》,成为一处小有名气的旅游景点。随着传媒的宣传,夏庄的名字响遍四海,人们纷纷从城市、乡村涌来,探寻古建筑的历史,欣赏古建筑的风采。闪动的镜头叠印在古建筑的身上,丰富了现代人的目光和想象。
我用深情的目光与古建筑交流着,与散落在脚下的砖瓦交流着,与历史交流着,慢慢品味着岁月的味道。我蓦地感到:这群清代古建筑以夏庄的名誉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伫立了数百年,为小村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使夏庄这个平凡的小村显得更加典雅与厚重,到处充满了诱人的魅力。
我是在沿着夏庄人诚挚的目光,踏着狗们、鸡鸭们合奏的乡村音乐节拍走出夏庄的。离开之后,我仍常常想起夏庄,想起张家大院,想起那些默默地保护着古建筑的村民们。
张明洋
申涛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