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真好
——陈年旧事下海印记之一
原创 陈昌华
发这声感叹,是在我已不年轻的时候。
五四青年节,集团团委组织团员、青年到大鹏湾欢度自己的节日。通知上虽写着欢迎其他员工参加,我却不大好意思报名。四十几岁的人了,早已进入中年的驿站。青年——已是过了这个村再没那个店了。但我又有些不甘心,年龄虽过,仍想和姑娘小伙们一块去凑凑热闹,寻寻开心,放松放松。
用眼下一句流行的时髦语讲:寻找逝去的青春。然而,报名的勇气还是不足。待到活动前夕,暗地里打听到确有年长于我的老兄报名,我才硬着头皮“混”入青年队伍。

然而,从上车出发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的确已不再属于那年轻的部落。从那无拘无柬的嘻嘻哈哈,从那一身装束的倜傥潇洒,从那眉毛鼻子眼睛都透出的青春气息,你不能不受到感染和震撼,你不能不领略他们的朝气和活力。你还不能不悄悄从心底萌生出些许伤感,些许羡慕。发车的时辰正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刚刚升起,不由得就使你想起那位伟人当年对青年讲的意味深长的、我们当年烂熟于心、耳熟能详并引以自豪的那番话。只可惜岁月无情。对我已不用。眼前的他们才“刚刚升起”,而我和我的那代人,早已日过正午。
这是属于年轻人的青春的节日,这是属于花的年龄青春的盛会。自始至终,我都用一种钦羡甚至有些嫉妒的目光,注视着他们的一切活动。沙滩排球,托起着他们龙腾虎跃的搏击;飞盘嗖嗖,旋转着他们无忧无虑的开心;拥抱大海,风流着他们蔚蓝色的生命;拔河比赛,聚集着他们风华正茂的活力……。不仅仅是我,同来的法律部姜教授也是更多地在海滩一隅静静地观望,发一番共有的感慨。

看得眼热之际,忍不住也触动了“参与”意识,便拣了一个最简易的项目,组织部里的手下和行政部沙滩赛跑。而且兵对兵,将对将,我和高部长均跑第一棒。站在起跑线上,我“自我感觉良好”。个子比高部长“人高马大”,过去又曾十多年驰骋篮球场,第一棒拉开距离当不在话下。谁知一跑可大出了洋像。明明起跑后一路领先,不料高部长后来居上,在标志旗拐弯时就赶上我并开始超出,我心里发急,越想跑快腿越发软,竟一个跟头,摔倒在沙滩上,闹了个满身满脸沙。由于我这第一棒摔倒半道,结果可想而知。团委的盛樱和众多围观者齐来安慰,赞誉我的“参与精神”。我却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事后想来,不服不行,是过了叫你“小陈”的年龄了。开始听到“老陈”的呼唤时,还觉得是玩笑和戏言,等到双方都当真时,才猛然惊醒,脊背上一阵凉气。年岁不饶人呵。 眼前的一切不能不使你触景生情。它逼着你不得不陷入回忆,尽管那回忆是苦涩和酸痛的。

我们也曾有过年轻的时候,可那时候我们在做些什么?“语录本”挥遍大街小巷,“大字报”写得废寝忘食,“造反”造得六亲不认,“口号”喊得声嘶力竭。徒步长征,什么车辆都不坐。火车串连。坐不掏钱的车、吃不掏钱的饭、睡不掏钱的床。接受检阅.激动得连夜给家里报喜。上山下乡,到广阔天地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我插队时才17岁,是响应老人家“大有作为”号召后的第一批知青。当初是做好了“扎根”准备的,谁又料到两年过后便参军的参军、招工的招工。

我的不幸,是下乡后一场伤寒造成肠穿孔而开了一刀,使我一直耿耿于怀不能成为“最可爱的人”中的一员;我的幸运,是下乡两年,就第一批招工回了城。接下来就是我这个“初六七”的和“老三届”那代人所共有的大同小异的经历。先当工人,恢复高考后又“贼心不死”,象范进中举似的挤上了“末班车”。好在学校对我们这批“胡子生”开恩。于是边读书,边成家(当时和此时都不敢奢言立业)。就成为今后恐怕再不会出现的那个年代的校园的独特风景线。然后留校,机构改革时调入市委,坐机关,干文联,再就是不甘茶水浸泡的寂寞和报纸消磨的清闲,便南下加盟宝安集团。
像我这般年龄的闯深圳者,是需要勇气的。不少好心的朋友曾奉劝我“回头是岸”,而我还是义无反顾地“下海”了。尽管为时已很晚,但我还是来了。凭心而论,这点“勇气”确还有点年轻人的“闯”劲,然而,闯深圳最基本的年龄优势于我是早已不复存在。这一点,我从到深圳的那天起就已明确地感受到,只不过今天的这趟大鹏湾之行,使我的这点“自知之明”更加强烈罢了。

夜幕降临时分,别出心裁的篝火晚会把青年们的欢乐推向了高潮。大海边的“卡拉OK”,伴着潮涨潮落的阵阵海浪轰鸣廻响;沙滩上的“迪士科”,使你享受到那五光十色的豪华舞厅绝对没有的滋味。望着那熊熊燃烧毕剥作响的篝火,望着那一排排在夜色中尽情扭动、舞姿奔放热烈的身影,我不能不在心底发出由衷的赞美:年轻真好!
是的,年轻真好!好就好在他们赶上了好年月,不用在三年自然灾害时,用“瓜菜带”来对付饥饿;更不用在动荡的年代,以虔诚的狂热来虚掷青春。好就好在他们可以把握自己,驾驭自己,走自己想走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不必象我们一样,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支配着、捉弄着、荒废着。而且是整整十年。对一个学子来讲,正是从高中生到硕士的攻读时间;对一个民族来讲,又可以创造多少灿烂与辉煌。可这一切都无可挽回地失去了。

确实,年轻是财富,是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关键看你怎么利用。利用得好,会增值;反之,也会贬值。更有些糟蹋它的人,还会变成穷光蛋,一文不值。年轻也意味着机会。对每个人来说,应该都是均等的。但如果把握不住,它也会稍纵即逝。年轻更意味着挑战,向命运,向自己。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人生竞赛场上的优胜者。落伍者,淘汰者也比比皆是。这里,仍想重弹一句并不过时的“老生常谈”——为了青春无悔,那就从现在开始吧。
对自己来说,不年轻已是客观规律。也没什么可怕。要紧的也是要把握自己。把握住那已不算富有的生命的资本。一切可能还不算太晚。一切都也许还来得及。
选自文集《企业长青藤》 1995年7月于深圳
(陈昌华,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中国宝安集团品牌部部长,《宝安风》杂志社社长。现任深圳市出版业协会企业报刊专业委员会荣誉会长,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委员会秘书长,深圳一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作品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飞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
著有诗集《印象与烙印》(兩卷)《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文集《企业咏叹调》主编专著《中国企业报刊大全》诗集《诗路花语一一洛阳七十年诗歌选》合著报告文学集《托起神剑的丰碑》长篇报告文学《东方辉煌——中国宝安集团成功之谜》执行主编《平乐正骨史话》执行副主编《深圳十大文化名片》诗歌、歌词多次获省级文艺创作奖。
出任五集电视剧《贴廓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十八集电视剧《白居易》制片,电影《砚床》制片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