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味,亲情的味道
内蒙古学习平台
2021-02-22
作者:魏然
记事起,离年越近的时候,越是父母亲盼他们的大儿子归家的时候。回家过年,成为了中国人每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回家过年的中国人,也成为了世界上集中时段迁徙最庞大的人群。

父母亲的大儿子是家中的老大,是我的大哥。大哥十四五岁的时候,为了求学,离开家,去了一百多公里外的吉兰泰念书,后又在宁夏灵武参了军,转业后留在了灵武,在灵武成家立业。聚少离多,漂泊在外的大哥,从十四五岁起,就成为父母亲最深的牵挂。

父母亲心里装着最多的是大哥,至少占去了一半。他们对儿女的挂念是无时不刻的。每到佳节倍思亲,过年则是最为强烈的。而大哥一家一般也不会使父母和我们失望,大多数的日子,能够按期归来,不负大家的期盼,当然也有例外。若是得知他们的大儿子过年回不来,父母过年的整整几天都会闷闷不乐。父亲整天少言寡语,面目阴沉,而母亲则会叨叨唠唠,担心他们在外面过不好年。我们姊妹们,也会因为大哥回不来,感觉年过的索然无味。

大哥一家的到来,除了能给家中带来祥和团圆的过年气氛,还能带来外面新奇的玩意,新鲜的事情,新鲜的世界。有些事是我记忆犹新的。

那时班车站管理不规范,还可以随身携带烟花爆竹上车。有一年,大哥过年回来,带来了一大箱子新奇的花炮,使我们大开眼界,过足了放炮的瘾。那时大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烟花爆竹可能在大点的城市刚兴起,农村根本见不到。整整一大纸箱花炮,各种造型,有汽车飞机等玩具外形,还有各种动物样子。在家乡那个闭塞的小山村,从来没有玩具的我,过年放个鞭炮就够新鲜刺激了,别说放烟花了,单是这新奇炫酷的外形就足够吸引我了。熬到晚上,在家中开阔的院落,深邃的夜空下,闪烁的星河里,无拘无束的点上一支烟花,先在地下旋转舞动,然后窜出院墙,飞向高空,带着刺破万籁寂静夜空的声响,绽放出如飞瀑般的烟火,在烟雾中消散,那种带给感官的刺激与震撼,那种由烟花制造出昙花一现的梦幻世界,使人回味至今,成为了童年最持久的记忆之一。在小山村中放烟花的快乐,是城市中孩子们无法想象和体会的。
现在的烟花爆竹品种之丰富,花色之绚丽,远远超过了过去。可是在日渐被遮挡掉天际线的楼宇间,整个半晚上的炸裂,虽然气势上排山倒海,璀璨无比,但太频繁,太集中,太过绚烂多姿,以至于往往感受不到自己点燃的烟花在空中绽放的那种自豪感,那种快乐。尤其在接近跨年的时间段,集中鸣放使得炮声此起彼伏,成为了那一时段唯一的声音,空气中弥散着呛鼻的气味,地下飘散着各种炸飞的纸屑,使得放烟花不再那么美好。我们刚从农村搬迁到城里来的那几年,还专门跑到高处看烟花,守在窗户前久久不肯离去,这几年,则是紧关门窗,阻挡噪音,阻挡烟尘。越来越多的大城市考虑到环保及火灾隐患,开始明令禁止燃放烟花,小县城也开始指定地点,限制燃放烟花了。

我们过年期盼着新奇的东西,父母期盼的绝不是这些。他们可能只是单纯的想着儿女们都回到身边,看着儿女们吃着自己亲手准备的饭食,睡在自己亲手提前几天就烧热的屋子,盖上自己亲手缝制的棉被,就心满意足了吧。儿女绕膝,子孙满堂,是中国人恒久而持续,简单而朴素的愿望。一年到头,不管在外面受了多少罪,吃了多少苦,只要过年的这几天,回到家,回到父母身边,享受到他们能够给予儿女最好的,父母的心愿也就满足了。
今年因为疫情防控需要,许多人回不了家,又有多少期盼团圆的心无处安防。愿春暖花开的日子,疫情消散,我们都能团圆。
(作者:阿拉善盟文联 魏然)


【主播简介】:清心似莲,喜欢诵读,喜欢温情地徘徊在文字的海洋,与作者心灵沟通,去演绎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在喜马拉雅FM上有《纳兰词》《呼唤的爱》《笨花》《瓦尔登湖》《朱自清散文集》《论语通俗解读》等多个专辑。
谢谢关注 感恩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