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别人的痛苦和自己的痛苦都不管,除了日子过得好一点就别无须求,像这种人就不需要劳神费力地去思维这些,纵然下一世受苦,也只能自己去想办法。
当然,量子物理学家并没有这样的目的,他们一开始的意图,就是想找到整个宇宙最基本的组成单位,然后将其应用于世间的日常生活、军事、科技等等。然而,令他们始料不及的是,当他们费尽周折,去一步步分割粒子,希望找到更细微的坚固之物的时候,最后却适得其反——找到了一个接近于空性的结果。这就像佛经里面所讲的剥开芭蕉树皮,终将一无所获一样。芭蕉树树干本来就没有坚硬而实在的中心,在将一层层的树皮剥开之后,最终什么都不会得到。
粒子是非常小的东西,而粒子加速器却是长达一两公里的大型仪器,科学家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粒子加速器让粒子通过碰撞而分割,试图将粒子一再细分,最终得到一个最基本的粒子。这样的结果,其实已经违背了他们当初的意愿——本来想得到一个东西,却无意当中发现了类似空性的结果。
爱因斯坦开始接触原子物理学新的实情时,也同样地感到震惊。他在自传中写到:“我为了使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与这种(新型)知识相适应而做的一切努力都彻底失败了。就像是从一个人的脚下抽走了地基。他在任何地方也找不到可以立论的坚实基础了。”
海森堡也写到:“只有当一个人认识到此时物理学的基础开始动摇时,才能理解近代物理学最新发展的强烈影响;这个变动所引起的感觉是,科学失去了依据。”
当量子力学与佛教携手并肩地走到这里的时候,量子力学就停滞不前了,而佛教却能够继续前行,并最终走到量子力学根本看不到的、遥不可及的地方。佛教的很多其他领域,量子力学是根本无法想象的。这就是量子力学与佛教的差别。
说一千、道一万,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就是要推翻我们自己的观点。
如果不能推翻自己的观点,即使推翻了无神论,即使战胜了一切外道,我们仍然还在轮回当中流转,还是不能获得解脱;反之,如果推翻了自己的观点,则其他什么都不用去消灭、去战胜,别人认为有神无神也好、唯心唯物也罢,我们都一概无须过问。
如今,量子力学已经可以帮我们推翻很多的执著,剩下的部分,就只有靠佛教自己来推翻了。
5.具体的修法
必须提醒大家的是,修法和理论是不能相互脱离的:只讲理论没有修法,就没有什么用处;没有理论只讲修法,虽然方法懂了,却没有相应的见解,那修什么呢?虽然我以前所讲的中观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表达的,但却是正统的中观,即使再讲复杂一点儿,也不会有什么更新的内容。
在观修“色即是空”的时候,当所有的前期准备做完之后,就在自己的前面观想一栋高大宏伟的楼房,然后去观察这栋楼房:在宏观世界当中,它就是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建筑物,但实际上它是不是存在的呢?然后,我们既可以利用量子物理的理论走一截路——把物质分解为分子、原子等等,直到“场”为止,但只能走到这个程度;也可以利用佛教理论一直走到底,从佛教的角度来分析,就可以像《俱舍论》当中所讲的一样,把这栋楼房分解成很多很小的微尘,这些微尘又可以一再细分,直至分到无分微尘,无分微尘再分下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它打破了。
这个境界,是量子力学与佛教的共同结论,从量子力学的角度也可以分析到此——一栋高大的建筑物,可以消失在纯能量当中。
你们不要以为纯能量也是什么东西。纯能量虽然也称为物质,但它却没有物质的属性,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仪器才能够测量的,无形无色的东西。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这个“场”也可以被推翻。
这样一来,一栋楼房经过一再观察最后就没有了。它不是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了,就是在这个空间当中消失了。这个时候就要思维:虽然在我的眼、耳、鼻、舌不观察的时候,它是一栋楼,但经过观察之后,它不但不是一栋楼,甚至连一个微尘都不是。
当深深体会到楼房是空性的时候,此时要注意两点:第一点,就是要保持这个体会。第二点,就是要让我们的心从侧面去监督,看它自己是否一直处于这种状态,看它有没有往外的散乱、有没有往内沉重的昏沉困倦。如果发现意识在胡思乱想,已经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了,根本没有处于这种状态,那个时候,就要让它回来,继续停留在这个状态中。除了这两点,其他没有什么。
如果实在不能坚持,就停下来。然后又去观察一座山,或者是观察湖泊,分析方法也是一样的:水是物质,往下是分子、原子……这样观察之后,则无论多么大的湖,最后都可以消失。
这个修法和有些空性修法的不同点,就是需要观想一个对境,其他没有什么区别。最后是回向、起座。这就是最方便的修空性。
如果你们以后有时间,可以去了解一下其他书上所讲的空性修法,但可以肯定地说,除了禅宗以外,任何一个显宗的空性修法,说来说去,都万变不离其宗,精华就是这两点。
每一个写书的人,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哪些该写,哪些该保留,每个人所掌握的分寸是各不相同的。有些人在写作的时候,会把很多意义隐藏在一两个词句中间,而不可能把所有的意思都说出来。我们在讲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隐含的意思都讲出来,应当比看书更清楚一些。如果讲的时候,还是原书当中的内容,那讲不讲都一样了。
这就是“色即是空”的修法。
空即是色
“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呢?
前面,我们把所有的物质都分解到心的本性如来藏了,这已经是路的尽头,再往下就没有可走的路了,这就是“色即是空”;反过来说,就是“空即是色”。
比如说,当我们把这栋楼分解到心的本性光明以后,是否意味着这栋楼房的现象也不存在了呢?并非如此。尽管被我们分解了,但房子还是依然如故地存在着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上面我们通过观察,知道不仅是这栋房子,包括组成这栋房子的微小粒子都不存在,但为何它还在我的眼前出现呢?这就是“空即是色”。
佛教所说的“空”,是除了物质以外并不存在的。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
这样观察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呢?
我们不是要在思维以后,就让这栋楼房不存在,就让眼睛看不见楼房,而是要获得一种胜利。什么样的胜利呢?就是跟自己的执著决斗所取得的胜利。
什么执著呢?以前我们认为,房子就是房子,物质就是物质,都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从来没有想过这都是虚幻的。
当我们想到“我要拿钱去买一束花供佛”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地想“我要拿实有的钱,去买一束实有的花,然后去供实有的佛”,虽然心里没有想到这些名词,但实际上我们却认为:“我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一束花,而不可能买的是纸上画的花,或者电视机荧光屏上出现的花”,“我拿的肯定是实有的钱”,“我供的也绝对是实实在在的佛”,“之所以我要供佛,是因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狱,地狱里面有实实在在的痛苦,为了避免这些难忍的痛苦,我就要去供佛积累资粮”。其实在这当中,就已经默认了自己的执著。
现在学了空性以后,就要通过观察,从而在我们心里消除这是地狱、这是佛陀、这是花的分别执著。我们现在要推翻的,不是所看到的楼房等现象,而是自己原有的这些实有执著。眼睛看得见看不见,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关键的问题,是要消除自己内在的执著。
有人会提出疑问:前面所讲的修法,就是通过观察思维,将一栋楼分解、分解、再分解,最后体会到空性,但是,当我们睁开眼睛一看,这栋楼还在面前。这样从起点到终点,最后又回到了起点,不就等于原地踏步,白修一阵了吗?
并非如此。虽然此时我们的眼睛仍然能看到物质,但认识上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过去我们认为,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楼房;但现在我们却明白,虽然它看起来是楼房,但它却是虚幻的,而不是实实在在的。这就是我们的收获。
在刚刚开始修法的时候,我们只能从理论上知道空性。当别人问我们“这本书是实在的吗?”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它不是实在的,而是虚幻的。”当我们回答的时候,并不是因为其他原因才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说出来的,这就是我们的真实想法。我们发自内心地认为它就是虚幻的,但如果没有修行,就纯粹是一种观点,起不到什么作用。
如果通过这样的观察方式去修的话,最终执著是肯定可以消灭的。
这样一来,外境就不会对我们有任何利害了。什么是利害呢?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去分析这些物质。比如说,在我们刚刚看到这束花的时候,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一样,虽然看见了,却没有任何思维,也没有任何执著,那时也就不会有任何利害。
佛经里面也讲过:小孩子杀生没有成年人的罪过严重,因为成年人杀生是故意去杀的——因为这个动物身上有可以食用的鲜肉,或可以卖钱的皮毛,所以就生起了强烈的贪心,继而去杀害了这个动物;小孩子虽然也杀死了动物,给动物带来了痛苦,但他们的思维却是很简单的,没有太多的恶意,没有什么大的执著,是无意去杀的,所以没有成年人的罪过严重。这是佛经里面说的,不是我编造的。
再比如说,当有人看到战争的杀人场面,自己却没有生起嗔恨心,也就不会造作罪业。
这说明什么呢?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内心的执著,因为有了执著,便会导致很多的烦恼。如果不消灭内心的执著,我们就会认为:金钱是实在的东西,可以解决实在的痛苦,我去挣钱是应当应分的事情。如果挣不到钱,实在活不下去,那么采取偷盗、抢劫等不正当手段去获得钱财也是未尝不可的。这样就会造业,并丧失最起码的道德观念。所以,我们必须要消灭自己的执著,要跟自己的执著决一雌雄。
在消灭执著以后,是什么样的状况呢?那个时候,我们的眼睛还是可以看到所有的东西,跟以前没有听过空性、没有修过空性时完全没有两样。以前能看到的,现在也看得见,以前能听到的,现在也听得见,但心里看问题就全然不同了。以前认为是实在的东西,现在不需要去分析这束花是能量、是空性等等,不假思索地直接就可以把它看成如梦如幻,所以也不会有执著,继而也就没有烦恼;既然没有了烦恼,也就没有理由再在轮回中继续受苦了。
虽然眼睛所看到的现象在一定的阶段也可以发生变化,但在显宗修法当中,却要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发生改变;而依照密宗生起次第的修法,则可以快速地改变,不但心里没有执著,而且也可以看到全然不同的景象。
当然,这不是我们现在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无论看得到现象还是看不到现象,都没有问题,主要的是破除对现象的执著。
比如说:当我们眼睛看到一个人,如果只是眼睛看到,而心里却没有执著,既没有对他的贪心,也没有对他的嗔恨心,那看到看不到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看到这个人以后,心里产生了执著,随即开始贪爱或者嗔恨这个人,那就会造业,造了业以后,就无论如何都跑不掉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消除执著。如果不消除,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要消除执著,就要去修行。这是非常合理的说法。
有些人认为,所有合理的东西就叫做科学。既然如此,那我们前面的推断,就应该是非常“科学”的说法。其实科学本身,也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关于这一点,前面已经讲过;退一万步说,即便科学的结论是正确的,它的权威性也只能限定在世俗谛当中,一旦超出了世俗谛的范畴,科学就一无是处了。
总而言之,“空即是色”,就是虽然通过观察,知道万事万物都不存在,但它却还是会在我们的眼前出现。
现在经常有些人不知天高地厚,一看到佛经当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便望文生义,抓住字面就开始胡乱地批驳一气,但他们却根本不懂什么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是很荒唐的。
在辩论当中,有一个十分严格的要求,就是如果想驳倒对方,就必须非常清楚地知道对方的观点,这样才有资格去评价对方。如果别人说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却不明就里地妄加评论,那就是荒谬至极的做法。
“空即是色”要告诉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说这栋楼房连现象都不存在,只是要表明这个世界是一个如幻如梦的虚幻世界,并进一步要我们消除对它的执著而已。
色空双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意思和前面讲的差不多,空离不开色,色离不开空。如果离开了色法,就不存在空性;如果离开了空性,也就不存在色法。在色法或者现象之外,不存在空性;除了空性以外,也没有其他的色法或者现象。空性就是现象,现象就是空性。
为什么呢?比如说,当我们的肉眼正在看一本书的时候,同时它就是空性的。佛菩萨境界当中一切万法的空性,与我们所看到的不空二者,是位于同时的。作为现象的色法,根本就没有离开空性。现象和空性二者,是无二无别、不可分离的。
我想用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如果有人说“运动不异静止,静止不异运动”,听起来似乎是矛盾的,但实际上一点也不矛盾。
怎么理解呢?因为,我们所看到的所有静止物体,比如一座大山,实际上就是运动的,所以“静止不异运动”;实际上是运动之物,在我们看来却是静止的,所以“运动不异静止”。这就是现象和实际存在方式的两个不同侧面。
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一切都是空性,但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它们却都是那么完整、那么实在,这是为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幻觉在作怪。
比如说,从我们的肉眼来看一本书,是一个静止的物体,无论怎么去看,都不能看出它在运动,但前面也讲过,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来说,你们都知道,如果用电子显微镜来看,它却是由很多粒子构成的,而其中的每一个粒子都是以极快的速度在运动的。其中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是以每秒730公里至2200公里的速度在运动。
在原子里面,绝大多数都是空间。我们都知道,原子里面只有一个原子核。原子核有多小呢?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如果把原子放大到这栋楼这么大的话,那么原子核的体积就只有一粒芝麻那么小。除了原子核以外,在原子中剩下的其余部分都是空的,只是一些电子在围绕着它旋转而已。正因为电子转得太快了,人类的眼睛看起来,就像根本没有运动的固体一样,所以,以前的科学家才会认为,原子就是不能分割的最小单位。
比如:如果在漆黑的夜晚用一根燃烧的蜡烛很快在空中画一个圆圈,我们就只能在空中看到一个亮的圆圈,而看不出一个个的亮点;但如果划圈的速度减慢以后,我们就能看到蜡烛的运动,以及蜡烛所在之处的亮点。
再比如,当螺旋桨飞速旋转的时候,我们也只能看到一个似乎是静止的封闭的圆圈,而根本看不到其中的叶片和空间,也看不到叶片的运转。
为什么我们看不出来呢?就是我们的眼睛出了问题,我们的眼睛还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我们的眼睛看起来是静止的东西,却并不能证明它是静止的。
而我手里的这本书,就是由这些飞速运转的原子、电子等组成的。
当然,实际上运动和静止不可能同时在一本书上成立。既然如此,那么,当宏观的静止概念和微观的运动概念发生矛盾的时候,哪一个是正确的呢?肯定微观的结论说了算。所以,这本书就是运动的。
不仅仅是这本书,包括周围的房屋、花园、山脉等等都是这样,虽然我们从来没有发现它们是运动的,但它们实际上就是运动的。
同样,虽然我们看到了楼房,看到了周围的一切,对于我们来说,它们都是确确实实地存在着的,但实际上,它们却是不存在的。
在了知这一切以后,我们就会恍然大悟:噢!原来是我的眼睛有错,不要说什么胜义谛光明如来藏,连世俗谛物质的细微层面我都看不见。
我们的眼、耳、鼻、舌,只是在特定的范围内起作用。在这个范围之内,它们说了算——眼睛看到是蓝色,我们就认为是蓝色;耳朵听到有歌声,我们就认为有歌声。但是,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我就不能再相信它们。那相信谁呢?相信佛的理论。最终的真理,就是佛教,特别是大中观的境界。
那个时候,物理学就帮佛教做了一件大好事。
这些道理我们都知道,我能讲得头头是道,你们也可以听得津津有味,从头到尾没有什么不懂的内容。然而,虽然我们知道自己生存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面,但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逃出去,还是要去接受现实,还是要从存在的角度来面对这一切。
明明我们知道这是虚幻的,为什么还要把它们当成实在的呢?为什么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我们的表现还是和普通凡夫一模一样,凡夫追求的我们也渴望,凡夫厌恶的我们也躲避呢?
这就说明我们的修行还不到位,只是理论上知道了一点,却羽毛未丰,还没有真正的本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起太大的作用。
但有一点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见解,如果在此见解上再能进步的话,则以后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也会和普通的凡夫大不一样,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而已。现在没有能力,并不说明证悟空性不能断除烦恼,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证悟空性,所以才不能断除烦恼。
也许有人会想:既然这四句话的意思都差不多,那为什么要啰啰唆唆地说四句呢?
学佛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佛,
而是为了度人,
为了度人所以要自度,
因此我们要修行,
要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