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如何是空
“色”怎么就是“空”呢?
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东西,红、绿、白等颜色,长、方、圆等形状……从凡夫五种感官的角度来说,这些都是存在的。现在我们要争论,或者要探讨的,不是眼睛能否看到、耳朵能否听见等等,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值得争议的,这是大家所公认的概念,只要有眼睛、有耳朵的人,都肯定能够看到、听到。问题就在于,虽然我们看见了,但眼睛所见是否真实?眼睛所见的各种东西实际上是否存在呢?这就是我们要研讨的问题了。
有人会提出:明明我现在已经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这个东西,为什么还要去观察、去探讨它是否存在呢?看得见、摸得着,就证明已经存在了,又何必去想这些不着边际的问题呢?纯属多余!
(1)感知不可靠。其实,这并不是多此一举。我们看见了,并不代表它一定存在。所谓“看得见、摸得着”就可以全盘接受的观念,是漏洞百出、不堪一击的。只需利用我们自己现有的证据,就可以将我们的这些陈腐观念击得粉碎。
证据一:亲身经历
我们在梦中所梦到的景象,在梦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能代表这些梦境都是真实存在的吗?
证据二:古老的比喻
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印度有很多本领高强的魔术幻化师。他们的技艺之精湛,即使是如今名扬全球的魔术师——大卫与其相比,也望尘莫及。
当时,有一个叫跋陀罗的著名魔术师。因为技艺精湛、幻术多变,很多王臣、百姓、婆罗门都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他也自视甚高。
当他看到包括国王在内的很多人都对释迦牟尼佛推崇备至、毕恭毕敬的时候,心里大为失落,便心生一计:别人都说佛陀是全知,我倒要试探一下,用我高明的幻术,在垃圾堆上幻化出供养物来为他供斋。如果他不答应应供,就说明他真的是全知;如果他应允了,就证明他没有神通,不是全知,戏弄一下他想必也无妨。若能在佛陀应供的时候,把幻变的清净美妙的东西——包括香喷喷的食物、顶上的宝盖、华丽的宫殿等等全部还原,变为垃圾、废物等肮脏恶心的东西,当场给佛陀一个难堪,向世人证明佛陀没有神通、没有威力,赶不上我的禅定之力、神变之功,就能降低佛陀的威望,抬高我的身价,那是多么好的事啊!
打算一番之后,他便去到释迦佛跟前,邀请释迦佛道:“您明天中午能否屈尊到我的宫殿来应供呢?”面对他的邀请,释迦牟尼佛一言不发,这也就表示默许了。
魔术师当即心花怒放,自以为佛陀已经中计,明天中午就可以欺负、耍弄一下佛陀了。
魔术师走后,目犍连尊者提醒佛陀道:他是著名的魔术师,精通各种幻化,他会施展法术来戏弄僧众的。
佛陀回答说:你放心,不用怕,我会把握时机和分寸。
魔术师回去后,便在一个肮脏不堪的垃圾堆上,用魔术变幻出金碧辉煌的宫殿、令人垂涎的食物、舒适庄严的宝座、五彩缤纷的花园,甚至包括穿白色衣服的五百个侍者等等,随后又用神变把幻化的东西变回去又变回来。看到自己任意变幻的高明技巧,他不由得洋洋得意起来。
但他又转念一想:不对,包括四大天王天等在内的天人,都对释迦牟尼佛恭敬有加,佛陀应该不是普通凡夫,这种做法恐怕不妥吧!
想毕,一种强烈的后悔之意涌上心头。他当即决定把幻变的景象恢复原状。但令魔术师懊丧不已的是,无论他怎么努力地使出浑身解数,却再也无法让自己变幻的事物消失了。
魔术师百思不得其解,以前自己的幻变总是任运自如、随心所欲,如今却如此力不从心,真是太奇怪了!
第二天中午,魔术师硬着头皮赶到佛陀的住处,去完成迎请佛陀应供的承诺。
王舍城的众多婆罗门外道等等都知道跋陀罗的诡计,便带着看热闹的心态前来观看;而众多比丘、比丘尼也想见识一番跋陀罗想以何等伎俩来戏弄佛陀,佛陀又是如何以神通降伏跋陀罗的。一时间,整个王舍城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令众人大吃一惊的是,魔术师不但没有戏弄佛陀,反而是恭恭敬敬地走到佛前,向佛陀忏悔道:“我本来准备用幻术来耍弄您,但我后来意识到自己错了,当我想把幻变的东西恢复原貌时,却怎么也无法成功。我在此向您忏悔,请原谅我的不恭。”
释迦牟尼佛平静地告诉他:“没有关系。所有众生的受用都是自身业力的幻化,比丘、比丘尼都是佛法的幻化,我也是智慧的幻化,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一种幻象,诸法都是各种因缘幻化的。请用你幻化的食物、饮料供僧吧!”原来,释迦牟尼佛已经对这些物品作了加持,使它们无中生有——由假的东西变成了真正的东西。
随后,佛陀与众眷属一起享用了幻化的饮食。在大家饱餐一顿之后,佛陀又为诸众宣说了佛法,众人皆大欢喜。
还有一个关于这个魔术师的故事,最近不丹拍摄的一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就取材于这个故事:有一次,魔术师跟同住的另外一个朋友喝茶聊天。他知道这个朋友非常喜欢马,就以幻术在朋友身边变出了一匹马。朋友一看到马,喜出望外,连忙跑过去,骑上骏马便一溜烟跑开了。
跑了很久很久,连他自己都不知走了多远以后,便来到一片从未见过的,似乎很遥远、很偏僻的原始森林当中。周围荒无人烟,既没有村庄,更没有熟识的人。不知身在何处的他在森林里徘徊了很长时间,最后终于找到了一户人家。
这户人家里没有别人,只有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女人。除了这个女人之外,其他包括村庄、人等什么都没有。这个疲惫不堪的流浪者见到此情此景,知道自己已经走不出宽广而无有尽头的森林了,便打消了寻找出路的念头,迫不得已地留下来跟这个女人生活在一起了。
很多年过去了,他们生了两个孩子,两人的头发也开始渐渐变白。一次,小一点的那个孩子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大的孩子连忙去救,结果也失足掉了下去。最后两个孩子双双被急流冲走,不幸溺水身亡。女人见此情景,不由得撕心裂肺地号啕大哭:“我的两个孩子都没有了!我也不想活了!”随即不顾一切地跳了下去……
空寂无人的森林中又只剩下了孑然一身的男人。经过了无数的变迁,此时此刻的他已经是老态龙钟的老人了——两鬓斑白、牙齿脱落、满面皱纹……
忽然,他一下子醒了过来,发现自己又回到当初两个人喝茶聊天的现实当中。他对此惊讶不已,连忙询问身边的朋友:“我经历了那么多的时光,怎么又回来了呢?”
朋友告诉他说:“我们只是在喝茶聊天,你看,我们刚才喝的茶还是热的,你根本就没有经历那些事情!”他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朋友是在跟他开玩笑,通过魔术,让他在仅仅一杯茶的工夫,就感受到一段曲折的人生经历,经历了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磨难,而这些感受又是如此真实,如此漫长。这,就是魔术的力量。
这是佛经当中很著名的一段公案,其中的故事情节是非常精彩的。记得以前我们在看这段故事的时候,其中扣人心弦、险象环生的描述,多次让我们拍案叫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仅仅在几分钟的时间内,一个人就可以在另外一个世界当中经历几乎整个的一生,在这艰难困苦的一生当中遭受数不尽的磨难。这一切,与真实的现实生活完全没有两样,但是,一旦故事的主人公醒过来,才发现原来所经历的一切,都像梦境一样根本不存在。
我为什么要举这些例子呢?这些例子可以帮助我证明: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并不一定存在;我们认为有的东西不一定有;我们认为很美的,事实上不一定很美。因为有了无明的遮障,所以我们感觉到的东西都是错误的。
证据三:20世纪的新发现
关于这一点,不需要佛法的逻辑推理,仅仅借助于量子力学的理论,就足以证实我们的观点。
量子力学的诞生,对西方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哲学以及经典物理学理论来说,仿佛是经历了一场灭顶之灾。原来看起来似乎牢不可破的理论与思想大厦,忽然之间就像在基础上投了一颗原子弹一样轰然坍塌。事到如今,虽然经典物理学的技术还在被应用,但它的有些理论已经被彻底推翻了。
多年以来,西方哲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一直就物质是否存在的主题争论不休,时而唯物主义占了上风,时而唯心主义又占据了主导地位,很多人都被搞得如坠云端,不知道谁是谁非。量子力学的出现,让这些争论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但是,对佛教理论来说,量子力学的诞生却是一个很好的支持和顺缘。虽然佛教并不需要什么外界的支持,它本身就有一套完整而无懈可击的理论体系,但现代物理学的这一新突破,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佛教理论的颠扑不破。从这一角度来说,现代物理学堪称为迈向空性殿堂的阶梯。
世间的很多人都受过现代教育,都有一定的量子力学常识,如果用量子力学的概念来推导佛教理论,就比较容易被公众所接受。比如说,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这个麦克风就是一个黑色的、具有一定形状的物质,但我们都知道:在表层物质现象的下面,就是排布均匀的分子;分子再往下分,就是原子;原子再往下分,就是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里面,又可以分出质子和中子;然后又可以分成更小的夸克和亚夸克(在夸克的概念当中,包含了“微子”、“虚粒子”的含义。所谓“微子”,就是非常细微的一个极小单位,而“虚粒子”虽然有现象,却没有什么实体。迄今为止,亚夸克下面的粒子还没有正式发现);最后,就是最基础的量子场。
也就是说,一切物质的基础就是量子场。即使是像虚粒子一样的东西,最后也可以消失在量子场当中。
“场”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根本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任何物质性质的东西。在自然界,完全的真空就是没有任何东西。在这样的真空当中,刹那之间就可以将能量——零点能集中或者分散。集中的时候,就变成我们肉眼所见的麦克风、音箱等物质的基础——亚原子;分散的时候,这些物质便瞬间消散无余,变成了没有任何有形物质的真空。也就是说,当真空当中聚积起足够能量的时候,就形成了新的物质;当能量的密度不够或稀疏松散的时候,物质的最小单位——粒子消失,就变成不存在任何物质的虚空——场。因为能量的密度不够,所以没有形成什么物质;由于这些物质的所在处的密度足够了,所以我们就能看到这些物质。
真正的物质基础只不过是一个场而已,除此之外别无所有。“场”又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没有物质性质的能量,从佛教《大乘阿毗达摩》的角度而言,是只能由意识所感受到的细微色,其他什么都没有。
通过这些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原来一切物质都只不过是量子场。虽然在宏观世界当中,我们所看到的现象并不是这样,有山、有水、有人、有太阳、有宇宙……万事万物并不是一味一体的量子场,而是千差万别、互不相干的独立体,但实际上科学已经证明了这些结论。
同样,虽然在宏观世界当中,一切都是完好无损地存在着的,但是一到了微观世界当中,就一丝一毫都不可成立。原来我们认为有的东西根本就找不到,所以,很多量子力学的科学家都认为,粒子只不过是场的局部凝聚,是时聚时散的能量集合而已,其他并没有什么。
爱因斯坦曾说道:“……因此,我们可以把物质看作是由极强的场所在的空间区域组成的。在这种新的物理学中所考虑的不是场和物质,因为只有场才是唯一的实在。”面对这一结论,我们的感官常识和经典物理学家只有哑口无言。
另外,即使依靠经典物理学的观点,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说,我们肉眼去看这个东西,就是一个一动不动的静止物,但是,这个物质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事实上,它是时时刻刻都在高速运动、分分秒秒都没有停止的物体。
但是,我们为什么看不见这一切呢?因为我们的眼睛已经有了幻觉,这是现代物理学的说法;从佛教的术语来说,就是受到了无明的遮障。因为我们的眼睛还没有到达这么高的境界,还“抓”不到,也即捕捉不到这样的细节,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无明所导致的。
上述一切足以证明,肉眼所见的不一定存在;而肉眼看不见的,也不一定不存在。比如,我们以前通常认为,我们面前的空中什么也没有,但事实上在空中却密布着量子场、电磁波等等之类的东西。可以断定,把肉眼所见作为证据、奉为权威的观点早已经过时了。
本来讲《心经》的时候,并不需要借助物理学的任何理论,我们有丝丝入扣的逻辑推导方式,有佛陀洞察一切的甚深智慧,但因为很多人曾受过现代物理学的教育,大家对这些科学理论已经很清楚了,所以,用我们自己的观点来推翻自己的旧有观念,就很有说服力,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每一个人在听了以后,就无话可说,用不着激烈的争论,便能很快随着这个思路一步步走下去,“噢!原来肉眼所见的不一定存在,而肉眼看不见的,也不一定不存在,这一切感受,都是我的错觉!”从而将自己的原有观念彻底否定。
这不是用佛的逻辑、龙树菩萨的理论来推翻我们的观念,而是用我们自己的观点来打破原有的固定思维,并进一步对眼、耳、鼻、舌生起怀疑,继而引领我们走向更深、更广的解脱之路。
虽然我们利用了量子物理的理论来证明佛教的观点,但量子物理并不是佛教,佛教更不是量子物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次。打个比方来说,假如《心经》的境界有一百公尺,量子物理的境界最多只有一公尺,所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当然,二者之间也有相同的地方,从相同之处来对比说明,大家就比较容易了解。
以前,我们只承认自己感官的认识,其他的观点都一概否认。我们那时的思维,是没有任何逻辑、没有任何理智,只是停留在一个非常肤浅的状态当中的。后来受到了佛的教育,才使我们慢慢深入到空性的境界。
综上所述,之前所讲的内容,包含了以下两点:
第一,“色即是空”当中的“色”,究竟是什么概念。第二,我们还没有讲到色法怎么样空,只是借用梦境、魔术以及物理学的例子,回答了一个普遍性的疑问:“明明眼睛看得见的东西,为什么不存在呢?”通过这些例证,大家可以清楚地知道,并非眼睛所见、耳朵所闻的东西就一律都存在,从而打破了我们原有的自我信任。
虽然佛教徒平时也需要自信,但过分的自信——盲目地相信眼、耳、鼻、舌、身,就会使我们误入歧途,这是万万不可的!
(2)有形的物质都是空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重点,也即要表达的关键内容,就是空性。
真正的佛法,就是智慧和慈悲的综合体。其中的慈悲,是指菩提心;而智慧,则是指证悟空性的智慧。虽然精通世间的医术、工巧技艺等等也称为智慧,但此处所说的智慧,则特指证悟空性之智。除了智慧和慈悲之外,不存在什么真正的佛法。
比如说,念经、烧香、拜佛等等,都只是一些方法而已,通过这些方法所要获得的,还是智悲双运的境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才要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等等,这些都只是一些手段而已。
菩提心的修法,我们已经讲过多次了;此处要讲的,是证悟空性的智慧。
如何证悟空性呢?第一个,就是要闻思。通过听闻佛法,然后自己去思维。仅仅听闻而不思维是不行的。比如说,如果听到别人说,因为龙树菩萨说是空性,所以就是空性,因为释迦牟尼佛说是空性,所以应该是空性,便不假思索地照单全收,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虽然龙树菩萨和释迦牟尼佛说了,但我们还是应该通过自己的思维去体会、去感悟、去消化,只有这样,空性才能成为我们自己的境界。在没有证悟之前,空性的境界是不属于我们的,因为哪怕佛经当中讲了空性,但我们却一点儿都没有体会到。
意识离不开空性,肉体以及周围的一切都离不开空性,但如果不了解、不证悟,仅仅本体是空性,对我们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所以一定要证悟。
如果要证悟,首先就是要去听。为什么要听呢?因为,证悟的境界是超越一切凡夫思维的智慧,如果不去听闻,任何人也不能自己创造出这样的智慧或思路。
只有在听了并大概知道今后的前进方向以后,才能静下来自己去思维;思维了以后,就是要通过修行而证悟。
仅仅思维为什么不够呢?因为我们的语言,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我们的祖先是怎么创造的呢?比如说:如果让一些小孩子根本不与外界联系,一生下来,就关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当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创造出一些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理解的语言,屋里所有的一切东西,包括锅、碗、勺、盆等等,都会被他们赋予新的名词。他们创造语言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周围的各种物质。因为要用碗吃饭,所以就要给碗起一个名字;因为要上床睡觉,所以也要给床起一个名字;因为要用某个东西,所以就要给这个东西起一个名字……这些物质,都是肉眼看得见的,宏观、粗大的物质。我们的语言,也只能表达、传递宏观、粗大的概念。一旦超越了这个范围,我们的语言就鞭长莫及了。
如果真正要了解空性,则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解决,因为空性的境界,不是语言所能如实表达的。
在《入中论》、《中论》等大乘经典中反反复复地提到,空性、光明、如来藏等等这些内容是不可思议的,既然我们的思维都不能了解,我们的语言就更无法形容。既然如此,那么语言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打个比方,当有人询问月亮在什么地方的时候,其他人就用手指指向天空,并告诉他,月亮在那里。这个手势只是表示月亮在何处,实际上手指既没有碰到月亮,也不会说什么话,但这个手势却有这样的作用,别人根据手势的指引,就能找到月亮。
同样,虽然我们的语言不能直接表达空性,但通过语言,就可以破除我们的很多执著,在破除执著以后,通过修行,就能证悟空性。当然,其中修行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不修行,就无法证悟空性,充其量也是在字面上理解了空性而已。
量子物理学家也有类似的看法。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海森堡说过:“关于语言的问题,在此确实很重要。我们想以某种方式讨论原子结构……但是却不能用平常的语言来谈论它。”
既然量子物理学家都有这样的感受,空性的境界就更是超越了这个层面,因为它比量子物理还要深得多。还有很多东西,量子物理都没有打破,还有很多问题,量子物理也没有解决,所以,量子物理还需要发展。
其实,释迦牟尼佛早就以“不可思议”等等来描述空性,禅宗也说“不可思、不可言”。为什么“不可思、不可言”呢?因为,空性的境界,并没有什么可以思维、言说的东西——一无所有,都是空性。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可说、可思维的呢?
很多人由此而产生了误解,认为既然量子物理与空性的境界都是不可言传的,那么量子物理与空性就应当是一回事。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量子物理只是往空性的方向迈进了小小的一步,离真正的空性还有天地之遥,所以,如果将空性与量子物理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就完全是曲解了空性。
但是,为什么我们这次讲空性的时候,要讲到量子物理呢?因为,量子物理是科学,大多数人是相信科学的。既然相信科学,那么,当量子物理跟我们的常识完全相反、互相抵触的时候,究竟是我们的常识说了算,还是科学说了算呢?此时,稍有理智的人都不会信口开河,妄说“只有我说的才算,只有我的眼睛看到的才算,量子物理是一派胡言!”而只会明智地说:“虽然我是这样看见的,但如果科学的立场跟我相反,那肯定科学说了算!”
量子物理的研究成果可以证明,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原来并不是真实的。
这不仅仅是佛菩萨说的,包括爱因斯坦都说过:“我们的感官,是非常愚蠢的,所以,我们的感官没有发现的,并不代表不存在,很多事情它都无法感受到。”佛经里面也说了很多这样的话,而且其中所包含的意义更为深刻。
我们每个人以前都认为,在眼睛没有毛病的情况下,所见到的东西不会有错,一直非常信任自己的感官。但是,在通过量子力学得知微观世界并不是这样的以后,就会思维:为什么我的常识与科学的结论是矛盾的呢?原来是因为我的眼、耳、鼻、舌有问题。我所感知到的,只是我自己的世界,只有在我的世界当中,它们才会起作用。眼、耳、鼻、舌所感受的,并不是真理。那个时候,我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的结论,不但是怀疑,而且也可以进一步知道这些都是错误的。从此以后,我们的自尊心就开始降低,而不会墨守成规,执意固守以往的经验了。
本身凡夫的自尊心或者傲慢心是很强的,如果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因为佛是这样说的,根据龙树菩萨的逻辑也可以判定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世界都是空性,有些人或许会对此嗤之以鼻:“这是两千多年前的陈词滥调,这种落后观念早就该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了!”就不一定愿意去思维,即便愿意思维,也不一定能思维出什么结果。
但量子物理却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在它的面前,任何人都无话可说。而量子物理告诉我们的结果,就已经接近于佛教的观点了。
当然,我说过很多次,你们不要搞错了,佛法不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更不是佛法,它们之间是有着很大差别的,但是,利用量子力学,就可以间接地让大家接受一些佛理。
佛教要推翻的,不是外道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有神论、无神论等等,而是要推翻我们自己的错误观念。
释迦牟尼佛从来不愿意往外去争论,从来不提倡我们去与他人斗争,既不与其他的教派或者学说辩论,也不与持有其他观点的人辩论,唯一要斗争、辩论、挑战的,就是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就是精神世界当中的执著。最终的目的,是要获得与内心挑战的胜利。
比如说,在宏观世界当中,一个闹钟的分针、秒针的位置和速度都测得准,因此能表示一个精确的时点,可以给我们明确地指出二十四小时的任何一个时间,所以测得准是可以成立的。然而,在微观世界当中,这些都是测不准的。比如说,时钟秒针的顶端,是由很多粒子组成的,每个粒子的速度和位置又是测不准的。这样一来,我们又怎么能确定出一个准确的时点呢?在微观世界里面,时间是测不准的。
当然,在宏观世界当中,时间还是测得准的。否则我们就无法确定出飞机、轮船的出入港时间,或者是汽车出发的准确时间,这样所有的生活都会乱套的。
同样,如果不观察,则周围的一切都是存在的:因为有这栋楼房,所以我们可以住在这里;如果没有这栋楼房,我们又怎么住在这里,又怎么进入这个房间呢?在宏观世界当中,很多人既可以聚在一起,也可以各自分散;但在微观世界当中,我们所有人的身体都是量子场,不存在什么你我的分别,都是弥漫在整个空间当中、互无差别、无法区分的一体。
打个比方,在沙漠里面,有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沙丘、凹地,但沙漠本身,却是由一粒粒的沙子组成的,没有什么沙丘、沟壑等形状,只是在风力的影响下,才会显示出各式各样的形状。同样,在微观世界当中,我们每一个人和这个房子,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全部都是一个整体的量子场。所谓“场”,就是一个波动的、无形的东西,根本没有任何物质实相,只是一种能量。但是,在我们的眼里,就像风力吹动所形成的沙丘一样,从量子场当中便形成了一堆堆的物质,大家就把它们分别认定为是房子、家具、老年人、年轻人、男人、女人等等。
这些东西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与观察者有关。所以,古往今来的很多人,包括聪明绝顶的爱因斯坦,在一开始的时候,都不能理解这些东西。直至现在,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西方哲学也不能摆脱这些困境。比如英国经验论的代表人物贝克莱,就遇到过这样的责难——“难道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了?只有人去看的时候,它才存在;一旦没有人去看,它就不复存在了吗?”面对这个问题,他也束手无策,只有把这个问题寄托于上帝:“即使人没有观察世界,但上帝却一直在关照着世界,所以世界不会变得因为不存在而不稳固。”但上帝是否存在都很难证明,这种回答是荒唐的。谁会承认上帝在看呢?你相信上帝,就可以这样说;要让别人相信,就是很牵强的。
量子物理学家们都是很严谨的,他们在遇到这个难题时,当然不会像贝克莱那样把问题推卸给上帝,而只能心存疑虑地做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回答。
比如,俄籍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混沌膨胀模型最主要的发明者安德烈·林德博士在接受罗伯特·劳伦斯·库恩(Robert Lawrence Kuhn)采访时,两人之间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罗伯特:“安德烈,我们不观察宇宙,真的就意味着宇宙不存在吗?”
安德烈说:“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薛定谔之猫提出的问题是,在打开箱子以前,小猫是活的还是已经死了。量子力学的答案是,正如史蒂夫所言,小猫既非生也非死——至少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式(玻尔—海森堡)解释是这样的。现在,假定当你打开箱子时发现小猫已经死了,那么,你最多只能说,‘事情似乎是,在打开箱子以前,小猫已经死了’;而如果小猫还活着,那你最多也只能说,‘事情似乎是,在打开箱子以前,小猫还活着’。所以说,当你观察宇宙时,你也同样最多只能得出下述结论:‘事情似乎是,宇宙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
罗伯特:“但照这种说法,宇宙也可以不存在啊?”
安德烈说:“噢,是的,是可能不存在,这一点,正是量子力学面临的主要挑战。”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比如说,在这栋楼、这间房子里没有任何人存在的时候,这个桌子是否存在呢?按照量子物理学家的观点,它就有可能不存在。既然不存在,那么宇宙从何而来的呢?对此,量子物理学家找不到一个天衣无缝的回答,只有无可奈何地说:“这就是量子物理面临的主要挑战。”事到如今,量子力学仍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佛教的实相唯识宗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在法称大师的《释量论》当中也提到过这个问题,唯识宗用一个非常合理、足以令人心悦诚服的回答,就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他们既没说它是一个难题,更不认为这是上帝在看。
这些问题我只是顺便说说而已。我们要讲的是什么呢?以前我们都认为:我是一个这样的人,而他又是一个那样的人。现在,量子力学已经告诉我们,不管是我还是他,都是一体的量子场。就像把一粒粒的沙子做成男人、女人、佛陀、菩萨等各种各样的沙雕塑像,使它们看起来像一个人、一尊佛、一座宫殿、一匹牛等等,但如果把这一大堆的沙子弄平,就只是一大堆的沙子,哪儿有什么佛、菩萨、女人、男人、宫殿等等呢?都没有!
要知道,我们都是在纯能量当中产生的噢!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玻尔说过:“假如一个人不为量子论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明白量子论!”其实,佛教很早以前就已经说出了这一切,学过佛教唯识宗的人,或者是了解佛教中观宗的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就不会感到惊奇:“这就是以前学过的东西,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些结论,本身就是佛讲过的,只是他们用仪器测量出来了。释迦牟尼佛没有利用什么仪器,只是依靠自己的证悟,便通达了这一切。随后,又把自己的证悟境界,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了后人。
这并不是说量子力学可以证明佛教的深奥理论,但它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虽然对西方哲学以及经典物理学来说,量子力学是一个天灾——几千年的所谓成果,在量子力学诞生之后,全部都变得摇摇欲坠——但对佛法来说,量子力学就是一个很投缘的伙伴,就像西方尖端的科学家所说的一样。
大卫·玻姆,是伦敦柏克贝克学院的理论物理教授,三十年以来,他一直是世界公认的量子力学权威物理学家。他在研究出这些结论以后,认为它与东方佛教的思想是一致的。英国广播公司广播部(BBC RADIO)采访他的时候,就曾经问到:“你所说的东西,听起来非常像是东方哲学。或许禅宗的学生们会找到这些非常类似的概念。你是否看到了你在这个主题领域内的想法,支持了东方神秘主义?”大卫·玻姆回答说:“嗯!也许如此。但是,我认为这种卷入的概念在西方也一直是有的。”
英国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也说:“很多现代作家都发现,量子论中所用的概念与东方神秘主义与禅宗用的概念很相似。但不管一个人的宗教论点是什么,总之,量子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戴维斯和布朗合编的《原子中的幽灵》中写到:“量子物理学这种整体性特征,在东方神秘主义信徒中找到了极大的支持。神秘主义哲学包含在印度教、佛教、道教等东方宗教之中。实际上,在量子理论的早期,许多物理学家(包括薛定谔)很快就发现:部分和整体的量子概念跟东方关于自然界的统一与和谐的传统概念,十分相似。”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卡普拉博士也写到:“在这样的认识下,关于空间和时间、孤立物体和因果关系等的传统概念都失去了它们的意义。可是,这样的认识却与东方神秘主义十分相似。在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中,这种相似性变得明显了,并且在亚原子物理学的‘量子相对论’模型中变得甚至更为明显,量子理论与相对论在这种模型中结合在一起,其结果是与东方神秘主义的观点极为相似。”
当然,佛教当中还有很多更深广的领域,量子力学却根本帮不上忙,只有佛教自己去告诉别人。
为什么量子力学帮得上佛教的忙呢?因为我们很多人都是相信科学的。以前我们一直认为,如果承认周围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这就是科学,但量子力学就打破了这一观点,这样一来,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把我们引向空性的境界。
之所以我们这次要简单地介绍量子力学,就是为了推翻我们心中粗大的错误观念。虽然佛教也能做到这一点,但因为量子力学是被普遍承认的观点,虽然物理学家之间也有一些争论,但从科学界的主流思潮而言,量子力学已经被公众所接受了。既然公众都已经接受了,我们就更不可能推翻量子力学或者相对论的观点,而只有承认——我们日常的所见所感都不成立,都站不住脚。
凡夫都希望身边所有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这样心里会踏实一些。但经过观察以后,我们却找不到一个让自己踏实的东西——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粗大物质,最后都可以消失在纯能量当中。
以前物理学喜欢讲什么“物质不灭”,但现在的科学结论却不一定是这样。物质可以灭,在物质的下面,只是一种能量,它可以不灭。但能量的说法还是很不可思议的噢!它意味着,这栋楼,包括我们这些人,都可以消散、融入虚空当中,什么都不存在;当密度足够的时候,通过挤压,这栋楼,包括我们这些人,又可以在虚空当中出现。
我们可能会认为匪夷所思:从诞生到死亡,我就是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这栋楼在没有修建的时候就不存在,在建成之后直至毁灭之前,它都是确确实实地存在着的。这栋楼和我们这些人怎么可能在空中消散呢?绝不可能!
当然,在宏观世界中,不可能一栋楼或一个人的身体突然间消失和诞生,但宏观世界是虚幻的,我们看不见它的真相,这是有科学证据的,我们能不接受吗?我们不得不接受!如果能够接受、能够理解的话,就能依靠它来推翻我们以前的陈旧观念——顽固的执著。
量子力学刚刚诞生的时候,不少人都认为这是荒谬至极的言论。很多科学家都不屑一顾:这么说,我们就不是在研究一个物体,而是在创造一个物体了?世界上没有一种科学理论是在诞生之初,就能立即被所有的科学家接受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慢慢接受了这些观点。
佛告诉我们,所有物质的最小单位,叫做无分微尘。无分微尘可以在空中消失,如果想去追踪它的去处,是根本没有办法的。一个这样实实在在的固体,就是在虚空中消散无余了。
《俱舍论》,特别是大乘佛法当中还讲过:当物质,或者整个宇宙诞生的时候,就是在虚空中忽然间产生的。这种观点,与所有物质产生于纯能量的观点也是大体相同的。
请大家好好思维思维,我们原有的观点都是不对的!不仅仅是量子力学,包括相对论里面的质能关系(公式:E=mc2),也证明了这一点。所谓质能关系,是指质量和能量之间的转换,也即所有的质量可以完全转变为能量——所有宏大的东西,最后都可以变成没有任何物质的实体;能量也可以转变为质量。换言之,在我们肉眼观察不出任何东西的空间当中,也存在着量子场,在这样的空中,可以产生形形色色的物质。当然,这是指在微观世界当中。在宏观世界当中,不可能天上一下子就出现一架飞机,然后又在空中忽然消失。
这些观点,跟我们的常识都是相反的,在两个相反的观点当中,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之一。选择什么观点呢?只有选择量子物理!无论是接受过科学教育的人,还是没有接受过科学教育的人,谁都不能说这些观点是不准确的。既然是准确的,那就必须承认我们以前的观点是错误的。多年以来,大家一直以为至少有一个基本的粒子存在。通过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不仅推翻了经典物理学以及西方哲学的观点,而且也帮佛教推翻了我们原有的观念。既然如此,我们现在就无话可说,再也不能坚持这栋楼客观存在的观点。
学佛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佛,
而是为了度人,
为了度人所以要自度,
因此我们要修行,
要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