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磊:庞老师,您好!很高兴今天能采访您。我们先从您最近发的一条朋友圈聊起,您提到自己这些年尤其是在退休以后,赶着要做的事情少了,就想着把人活着要面对的一些基本问题想清楚、说透彻。您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
庞进: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能思考、有智慧,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人活着,一些基本问题是要面对的,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如何处理人与天即人与自然、人与人即人与社会、人与己即人与自身,以及人与神即人与超验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要想清楚、说透彻就难了。想清楚是说透彻的前提,说透彻是想清楚的外化。我读大学时,哲学是主课,上述问题都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龙文化后又提出了龙道信仰,龙道信仰也需要对上述问题有个说法。在岗时事情多、比较忙,退休后时间相对宽裕,就想着把上述问题深入、缜细地刨一刨,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想得更清楚些、说得更透彻些。我觉得,这样做、做这样的事,既是对自己智慧生命的一种尊重,也是对长期以来,关心、关注、关怀自己的亲友、读者们的一种回报;当然,也是对社会文明的一个贡献。何况,思考是一个快乐的事情,尤其是思考出了与前人不同的比较新鲜的东西,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
韩磊:有人认为知识分子应该不断地向社会传递自己的看法,也有人认为知识分子应该和现实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一门心思做自己的学问。您如何认识这个问题?
庞进:这与知识分子从事的专业、研究的方向有关。对社会科学界的知识分子而言,没有哪一个专业、方向,能与现实社会完全脱节、隔离,只是关联的程度、方式有所不同而已。我觉得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使命感、担当意识、立场、情怀等,都要具备,尤其在民族前途、人类命运等一些重大问题上,不能逃避、缺席。
韩磊:在您看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点是什么?缺点又是什么?
庞进:总体上来说,中国知识分子是人类知识分子的一部分;人类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优点、缺点,中国知识分子也都具有。人类若是一锅汤的话,知识分子可谓这锅汤上漂的油花花。“油花花”们有知识、擅思考,往往“想得美”。由于“想得美”,就可以为普罗大众、为社会生活提供理想和导引;也由于“想得美”,就难免自以为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甚至趋于偏激、走向极端。因此,我在提出龙道信仰体系时,就将“尊、爱、利、和”作为核心理念,主张、倡导在处理人与天即人与自然、人与人即人与社会、人与己即人与自身等关系时,在“尊天尊人尊己、爱天爱人爱己、利天利人利己、和天和人和己”之间,找到最大的通约数、贯穿线、平衡点、合适域。
韩磊:余英时先生曾说中国传统价值系统的某些观念“死而不亡”,新冠疫情期间,有哪些传统观念的再次显现令您印象深刻?
庞进:“死而不亡”语,出自《老子》第三十三章。原意可理解为“肉身虽死,精神犹在”。余英时先生的“死而不亡”说,大体可以理解为:承载中国传统价值系统的“硬体”如“帝制”,被推翻、不存在了,但中国传统价值系统中的一些“软体”,即一些理论、观念、精神,却从“硬体”中“游离”了出来,还继续存在着、遗传着、发挥着作用。如根源于原始社会,确立、强化于秦、汉,可以说已是中华民族集体意识的“大一统”观念,就一直盘桓、生长于世世代代中国人的脑海中。2020年年初以来,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与北美、欧洲抗疫失败形成显明对比,中国可谓“风景这边独好”。我曾和一位海外人士探讨中国因何抗疫成功,这位人士感慨地说:“中国人听话、服管,西方人自由至上、不服管。”中国人“听话”“服管”背后的精神支撑,就是“大一统”观念。于是,中国人民仰仗“大一统”,战胜瘟灾,安居乐业;西方人没有“大一统”,蒙受瘟难,忧患不已。

韩磊:在1988年2月,您接受中国风俗丛书主编韩养民先生约请,开始撰写《龙的习俗》一书,您进入龙凤文化研究领域便由此开启,是吗?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的治学经历?
庞进:那是1988年2月14日,农历丁卯兔年腊月二十七。此日,在单位一位同事的婚宴上,我与主编中国风俗丛书的西北大学教授韩养民先生坐在了一起。席间,韩先生对我说:“再过几天就进入龙年了,龙的习俗这么多,到处可见,还没有人写,庞进你能不能写一本《龙的习俗》,作为中国风俗丛书中的一本?”我当时是略有迟疑,但随之就答应了下来,说:“让我试试看。”就这样,一脚踏进了“龙文化”这样一个神奇万方、魅力无穷的领域。从那时至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可以说我一直都在这个领域“扑腾”,没有哪一天,与龙凤无缘。要说治学经历,可谓之“三个龙年开启三个阶段”:1988年戊辰龙年,开启基本研究阶段,着力于龙的起源流变、神性神职、精神蕴涵等的研究、总结、阐述;2000年庚辰龙年,开启拓展研究阶段,从龙文化研究拓展至凤凰文化、麒麟文化、貔貅文化及整个中华象征文化的研究;2012年壬辰龙年,开启提升研究阶段,构建、提出了龙道信仰,将龙文化研究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至高点。
韩磊:您对有志于从事文化研究的人有什么建议?
庞进:总体上讲是“四句话加一旨趣”。“四句话”是“立足中华文化,容合世界文明,关注当下民生,瞩望人类未来”(“容合”是“兼容、包容、综合、化合”的概称,也是龙凤的排在首位的精神)。这四句话,每句都有极其丰富的,需要终生学习、体悟、践行的内容。对一个有志于从事文化研究的人来讲,起码得掌握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比如中华文化,儒家的四书五经,尤其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金刚经》《心经》等,都要一一吃透;再如世界文明,西方哲学史、宗教史、文明史等,都要尽可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把握。“一旨趣”是将创新作为旨趣,人云亦云的文化研究没有意思。做学问难免“照着讲”“接着讲”,但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国社会、人类文明更需要“创着讲”。当然,“创着讲”即文化创新,所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很不容易。建议准确定位,聚精会神,在某个领域、某个专业,“打一口深井”。若东一镢头,西一镢头,这也挖挖,那也挖挖,往往费力不少,收效不佳。(待续)

庞进 著名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院长、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已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龙情凤韵》等著作三十多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首席)”之誉。微信号: pang_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