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鞋子变迁
戴永久
听父亲讲,他记事的那个年代,除非官宦或殷实之家,一般人家穿鞋都十分随便。一年之中有半年以上时间基本上都是打赤脚,其余半年大多是以草鞋、蒲鞋、毛窝儿为主。难得有的布鞋,平时一般都舍不得拿出来穿,只是偶尔出客或者逢年过节拿出来应应门面。
草鞋、蒲鞋、毛窝儿大多数都用稻草、蒲草捶打后再按需要加上棉布条、旧棉花条手工编制而成。
草鞋的制作相对简单,以四五根略粗掺有少许芒稞芯搓成的绳子作纬,用捶打过的糯稻草作经,扣在一个名叫“螃蟹”的专用工具齿耙上。齿耙上有五或七根齿,将齿耙套在凳子头上,人骑坐到凳上将编绳扣在腰间绳上。然后用稻草边编织,边收紧,最终织成人脚大小的样子、鞋前方以三根经草编织成套在脚大拇指间的草辫,后面以经草巧妙地编织成脚后跟相似的帮带,穿到脚上前后一扣就不会滑落。
草鞋供春秋天凉不能赤脚时使用,春夏季节阴雨天,为了防滑也是非用不可,因此耗量较大,大多家庭都能编织。蒲
鞋的制作跟草鞋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蒲鞋鞋脸、鞋帮、鞋后跟齐全。在编织鞋底经草时按需要预留好编织鞋脸、鞋帮部分的纬草,然后再用经草编织成鞋帮的模样,最后扎口,一只蒲鞋就打成了。
手艺精湛的师傅打的蒲鞋、草鞋跟布鞋似的,有模有样。讲究的还在鞋面及鞋口等易磨部位,掺进棉布条儿编织,以提高鞋的品位。编织只能由少数心灵手巧的人担当。
草鞋、蒲鞋的用料因地而异,上河高沙土地区以糯稻草为主。里下河水网地区则以本地特产的蒲草为主编织,那样的鞋子穿起来更为舒适养脚,但耐磨度较弱,可算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毛窝儿的制作工艺复杂、讲究,一般的人不敢染指,每庄或一方都有专门编织人家生产。毛窝儿编织的拿人之处,主要就是编织跟脚相应,长圆形的帮子和脸儿,其奥妙就在于脚趾、脚面以及扎口部位分寸的把握。我小时候曾亲眼看到三叔学打的毛窝儿,刚开始不是歪头斜角,就是前后不分,直上直下,脚伸不进去,实在滑稽可笑。
毛窝儿的用料也有档次之分。考究一点的纬编中,麻的成份占四分之一左右,经编中关键部位都掺入布条或坏棉花条。特別值得称道的是,脚面和脚两边内侧,刻意嵌入编织的棉花条儿挂下来,形成一层软绵绵的保护层,人穿到脚上暖和和的,特别养脚。心细手勤的家庭主妇还会将毛窝儿的口沿包裹布条用针线牢牢缝上,防止伤脚。
一般的大路货都是芦花编制而成,粗看黄中泛白有模有样,价格也公道,最为好卖。但穿到脚上,特别是得劲以后,编织的芦花杆,让人头疼心烦,不经意的磨擦,能让你皮开肉绽,钻心疼痛。但在那种年代,谁还顾得了这些,有双毛窝儿穿在脚上总比赤脚挨冻强。那年代,毛窝儿也只有交冬数九、天寒地冻之时才舍得拿出来穿。
过去冬春雨雪多,雨天泥泞的路上难以行走。雨雪转晴,夜晚结冰,白天化冻,路表面像浇了一层油,低洼的脚塘内充满积水,走动时鞋子就会浸湿而沾粘泥巴。聪明的人们发明了一种专门在雨水中行走的木质 “套子”,“套子”有男女之分。男式,以两块巴掌大小的长方形木块上方正中凿眼,用一块两指来宽、一指厚、脚长的木板插入眼中连接成工字形的木马儿。为了减重和防滑,两头木块中间挖空成倒“山”字形,方木两端打有绳眼,穿上脚后套绳一扣,走起来像踩高跷似的一歪一歪,防潮湿,也稳当。
那时女人裹脚尚未绝迹,小脚女人的套子则用一块薄木板做成鞋底的模样,前后再用木块做成大小与之相应的有三指多厚的鞋跟,系上绳子就可穿用。大足妇女一般与半大小孩合用男式套子。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奶奶下半生中都没穿过什么像样的布鞋子。倒是奶奶有一双雨鞋,十分奇特,鞋帮淡黄式老布上扎满细密针眼。厚实的鞋底上,有规则地钉有几行马奶子般的铁鞋钉。整体用桐油涂抹,既能堵漏,又能防滑。每年天寒地冻,也难得拿出来穿。天长日久,渐渐变得硬邦邦的失去了弹性,鞋面上的落尘形成一层无法清除的污垢,使它从根本上失去了使用价值。
奶奶去世后,“穿钉鞋带拐杖——把稳”这一歇后语的佐证,被家人当作为废物抛进锅堂,付之一炬,实在可惜。
父母亲洪福齐天,晚年有幸亲眼目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亲身经历受用“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吃穿不用愁,安居乐无忧” 的幸福生活;特别当穿上儿孙们送给他们各种分季节、晴雨专用的球鞋、皮鞋、保暖鞋、休闲鞋、运动鞋、雨鞋等,更是感慨万分,庆幸新社会新制度给自己带来了幸福。叹惜祖父母生不逢时,辛劳一辈子没能过上一天好日子,沒能享到一天的清福。
l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