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争精神的讴歌 艺术真实的杰作
----读缪荣株长篇小说《银行风云》
姚东社
出生在贫苦的家庭怎么办?千里马遇不上伯乐怎么办?想干干净净干事业却屡遇阻拦怎么办?正人君子被跳梁小丑算计陷害又怎么办?读了缪荣株的长篇小说《银行风云》,心灵中的迷雾便会拨开,找到抗击命运的答案。
《银行风云》处处闪耀着人生的光辉。可以说是一部善良者的檄文,正义者的斗争史,难能可贵的金融力作。
一、《银行风云》主题具有鲜明的人生导向性
《银行风云》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中叶,镇党委书记郑刚因工作辛劳导致甲亢疾病,转任县人民银行行长后所遭遇的单位内部、下级与上级、人行与商行、人行与地方政府四对矛盾纠葛和经历的奇闻怪事,彰显了他不认命,不屈不挠的刚强精神。
作家以自己在银行长期的生活和观察所遇到的人和事,结合自己的感受而创作的。所以选取这个主题创作这部文学作品,本身是需要硕大勇气和底气的。因为小说一旦面世,小说中主要人物特别是负面角色的最初原型也许要多疑找到作家门上来无理取闹。
可想而知,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与自已的内心搏斗、与生活的世界搏斗何等的激烈,搏斗的结果是忠实、艺术的反映生活,这也是他与命运抗争的一种表现。相信读者的敬佩之情会油然而生,年轻读者更会从中受益。
小说鲜明导向有:勇于挑开社会的脓包。著名作家贾平凹认为,文学最基本的东西,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关乎作家的胆识和趣味,“怎么写”关乎作家的聪明和技巧,两者都很重要。他还强调,文学必须有现代意识,作品要有现代性、传统性、民间性。缪荣株洞察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宏观与微观、中央与地方、部门与单位、人的信仰与私欲等不断发生摩擦、碰撞、错位、离轨的现实,他手中的笔犹如医生的针,勇于把当时社会的脓包挑开,即对中央政策采取 “绕道走”“打擦边球”“闯红灯,闪黄灯,亮绿灯”,以及流行“政治学,经济学,不如关系学”,追逐权力,一切向钱看等种种乱象。
虽然作家创作时心力交瘁,自己感到呕心厌恶、闻到阵阵恶臭,但他没有一味丢弃审美,而是努力营造文学意义上的大千世界,让当代人懂得自我救赎、懂得赎罪,给人以警示。勇于向歪风邪气作斗争。
缪荣株在构思选材时,一定会琢磨这个故事有没有意义,表达的是个人意志还是集体意识,即使是集体意识,个人在集体意识中的独特性是什么样的?他正是厘清了这两点,所以作品有筋骨、有气势、有力量,看似情节简单,实质芬芳泗溢。
你看,小说遴选了郑刚与阻碍人行事业发展的内耗势力、与处事不公的上级、与自己病魔三方作斗争的故事,充实着整部小说情节。郑刚在矛盾的漩涡中,凭着人格魅力、惊人毅力和超群智慧,见招拆招,力挫逆流。
《银行风云》既是一部罕见的金融小说,更是一部难得的官场现形记,是作家人生的奋斗传记。勇于突破固有模式。
《银行风云》中不惜笔墨,放开胆识描写小说主人翁郑刚为了摆脫社会上认为“吃香”的人行,实际手中无“米”反而被人鄙视、冷落、嘲弄的困境,改变县级人行无钱资助企业、无权管住商行的命运,凭着忠诚党的事业的责任心、爱岗敬业的进取心、穷则思变的创新精神,学习江南地区县人行帮助商行在规模内拆借资金的经验,他忍冻挨饿站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千里奔波于西部地区的宝鸡、包头市,甚至找到北方一省委书记家。为了拆资融洽关系,他学着乡办厂采购员,身揣时髦的中华香烟,自己违心地陪着抽烟。他的吃苦精神和真诚之心感动了上帝,首战告捷拆资1000万,让他信心大增。
他获悉江南市欲成立融资公司,厚着脸皮谋取参会资格,成为50多家参会行长中唯一的县行长,且以坦率、真诚、友好的姿态跟所有与会者建立了联系,而他的上级江淮市人行只接触了四五个与会者。他听从县长指令,发动行内人员磨破嘴、跑酸腿,费尽心机帮江边镇筹措了创办城市信用社20万元股金。江边人行的创新经验,被省人行简报加按语转发,赢得络绎不绝的取经者。
郑刚除了抓好人行业务外,还亲自调研,在省以上刊物上发表10多篇调研报告和金融论文,引起金融界的轰动。
《大江金融》主编江城径直到江边县人行来调查,决定在此召开东南数省市研讨会。郑刚上任一年多,未向工作困难低头,未认人行无权“空大褂子”怨天尤人,而是奋力抗争,各方面工作风生水起,可以说扭转了乾坤。这都给了读者一种鲜明的人生导向: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事在人为。
二、《银行风云》故事具有可贵的艺术真实性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其本质是审美认识,不能脱离生活和社会,但不是社会生活的翻版。艺术和社会生活真实,既有区别,又具有一致性,艺术真实性是要反映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也就是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事物、物象、意境及其抒发的情感等,都要与客观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和本质意义相一致。《银行风云》叙说的故事、事件、矛盾、人物等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而且经过艺术加工、塑造、提炼,反映的比作家自己经历的更广泛、更深刻、更真实。符合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
比如,小说中刻化的几个负面角色的所作所为,淋漓尽致地反映出官场怪象。江淮市人行行长王古泽是位经历抗日烽火、枪林弹雨的老革命,但居功自傲,高高在上,工作官僚,独断专行,死要面子,知错不改。从江边县人行行长升任江淮市人行副行长的邱木中,以权谋私,公报私仇,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终日想着整人。江边县人行副行长傅六八,嘴尖皮厚腹中空,官瘾十足,争权夺利,得势时翘尾巴,失势时破罐子破摔,搞内讧,拉帮派,赌吃飘摇、吹拍哄吓样样俱全,标准的投机专营进共产党内部的机会主义分子。还有以计经委主任姬嫒嫒为代表的地方官员,扭曲的政绩观当头,官气十足,盛气凌人,对党对组织阴奉阳违,借发展经济之名,行地方保护主义之实。这些官场典型人物,至今并不少见。
但是,作家并未照抄社会现实生活,而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给人对生活以审美的认识和欣赏。符合银行系统的整体面貌。恩格斯强调,真实揭示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即所描写、刻化的一方面要与社会有联系,另一方面要能反映社会的整体。人行与商行、与地方政府以及上下级的矛盾,是银行系统的整体面貌呈现。
《银行风云》真实反映了郑刚在四对矛盾漩涡中,以非凡的智慧钝化矛盾、危中寻机。有人狠狠地教训郑刚:“只要不是贪污,人行就不要去查商行挖去的1000多万财政性存款!”有人鼓吹:“凡是对经济发展有好处的事,人行就该只眼睁、只眼闭。”
县委及市行送郑刚就任时,一度主持工作的副行长傅六八竟未参加交接仪式,参加的“大部分人表情呆板,整个气氛使人感到沉闷、窒息。”这确确实实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和实际存在的生活现象、基本事实,这就是生活真实的特质。
而艺术真实是生活的真正面貌或理想境界,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的升华,他既不等于事实又不是本质,而是来自事实,揭示本质。如果把艺术真实等同于事实,那就犯了自然主义;如把艺术真实等同于本质,那就变成政策的传声筒了。《银行风云》的艺术真实性就在此。揭示生活固有的本质面貌。揭示本质是作家从生活现象中具体发现和反映。
《银行风云》反映郑刚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的两项新生事物(学江南拆借资金,有效化解企业、银行、政府紧缺资金的矛盾;按照政府要求帮助江边镇创办城市信用社),表面上被顶头上司市行两位领导的无端指责和“枪毙”,实质上揭示了两位上司因循守旧,缺乏改革创新精神的本质;揭示了上司官僚主义,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本质;揭示了上司办事本本主义,缺乏解放思想精神的本质;更揭示了人际间权力、利益之争的本质。
还有,表面上叙说忍辱负重、忘我工作,耽误甲亢治疗而失去右眼的郑刚,被费尽心机的市行欲罢官的精险故事,实质是郑刚未执行邱木中接纳其女进入人行,而遭受的打击报复;实质是邱木中让臭气相投、同流合污的傅六八当家,为自己谋私提供便利;实质是上司王古泽感到郑刚不听他使唤,欲拔掉眼中钉、手中刺。
如果作家将表面现象当作生活本质揭示的话,既违背生活真实,也背生活本质。这是《银行风云》又一成功之处。
三、《银行风云》特质具有非凡的艺术审美性
人们对美的认识和欣赏,即是审美。作品给读者提供一种最高层次的特殊的审美活动,即是艺术审美性。审美是艺术作品的特殊本质,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
《银行风云》源于社会生活,具有艺术的客观性;《银行风云》不仅来自社会生活,还有作家的真情实感,故具有艺术的主观性,所以其艺术的本质具有非凡的艺术审美性。
在审美目的上,《银行风云》体现了正常人追求美、创造美的一切奋斗目的性。作品叙说了郑刚真善美的思想、言论和行动,比如,上文提到的郑刚担任江边县人行行长一年多期间,不避矛盾,不惧艰难,连砍三“斧头”,砍出了工作新路子,砍出了事业新局面,砍出了社会新声誉,砍出了单位上下新合力,砍出了危中生机新自信。再如,郑刚对阳奉阴违不配合支持自己工作,背后诬告的副手傅六八,对外界、对市行、对县领导总是瞒着、掩着,总是大度地忍让他、放权他、不惹他,并以理说服他、以情感化他、以实打动他,想自我消化矛盾,不想捞起屁股让人踢。这是多么善良的胸怀和举动啊!
综上的描写都是当时真实生活的审美反映,符合正人君子、工作“狂”郑刚的真实个性,给了读者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净化。这些真实,使作品和社会生活获得了统一,使作品彰显了弘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的倾向性,使作品厚植了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的基础,满足了读者的审美享受。
在审美对象上,《银行风云》反映了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小说中花了很大篇幅,揭露跳梁小丑式的两个人物的形形色色嘴脸。傳六八,出生在反革命家庭,靠伪装上财校,靠吹拍当上吃香的信贷副股长,靠揪人爬上副行长位置,他骨子里就素质低下、品质恶劣、不学无术。当了领导后仍本性不改,不仅赌吃嫖摇,而且不择手段抢当行长,如搞内讧为难行长郑刚,诬告陷害行长郑刚,依仗市行排挤行长郑刚,甚至在郑刚遭受摘除右眼球煎熬期间,仍胁逼郑刚接受所谓的“组织”谈话调离江边人行。作家笔如利刃,冷峻刻划的情节、细节和言行举止,入木三分,撕开了傳六八假丑恶的嘴脸,将现实和人性毫无保留地袒露在读者面前。我拜读时即揪心、厌恶不已,读后很长一段时间,傅的丑恶形象仍萦绕在我脑海里。
用亚里士多德“悲剧能净化人们美好的心灵”的观点,观照《银行风云》,作家不仅反映了郑刚、杨帆等人的美,更多的反映了当时官场的腐败现象,它属于曝露类、伤痕类文学。但是,读后滋生痛恨、批判、否定假丑恶嘴脸的心理,说明作品揭示了丑的本质。人们否定了丑,就等于赞扬了美,这就体现了审美本质。
在审美判断上,彰显了作家对所反映社会生活审美观的正确性。作家主观上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判断,是艺术审美的关键。
《银行风云》的情感判断,爱憎分明。表面上字里行间批露的是当时官场丑恶的现象,骨子里揭露了腐败现象滋生的成因,是一些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发生了裂变的本质,引起读者的愤慨;而塑造、歌颂郑刚时,作家则满怀深情地把郑刚美的东西具体描绘出来,不是用美丽的词藻描述,而写郑刚锐意开创工作局面、正直办事、真诚待人的故事,并通过补述郑刚家世、童年立志、少年苦读、中年苦干实干、晚年一只眼睛看世界创作,反映其人生忠诚、正直、勤政的心灵美。
《银行风云》的是非判断,鲜明深刻。作家对真善美、假丑恶的态度,都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刻化上。比如,小说写道:邱木中风风火火地跑到县委副书记金长山那儿,大一二三四,小一二三四,把个郑刚说得一钱不值。金长山微笑着说:“人行年终总结时,我们组织部干部科派人去参加了,郑刚去了一年多,各方面工作很有起色。群众提的意见至多是工作艺术问题。”邱木中听罢,那嫩白的两颊旋即变得像灌满了水的两片紫红色的猪肺,怏怏地走出门,下楼梯时一不留神踩空了,向下摔了下去。上楼的干部连声叫:“不好!不好!”这段刻划描写,既表达了郑刚美的方面被领导肯定,也显现了邱木中丑的本质,还预示着郑刚的命运。《银行风云》的趋向判断,迎来曙光。金副书记告诉郑刚:“省行调查组把调查的情况和我们作了交换,我们向省行反映了三个小时,他们都认真地作了记录。看来省行派来的调查组调查是认真的,不是糊你的。我们表明,这时候调出是不适宜的。”……“忽然从上面传来了消息,傅六八送礼送到上面某首长,且这时的傅六八却突然检查出了严重的脑萎缩,又有老年痴呆的症状,住进了省医院。”这种结局,体现了蒙胧美,给读者留下发挥想象的空间,显出作家高超的审美理想、情操和能力。
在审美形式上,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银行风云》主线内容突出,通篇叙说了正义与非正义、正气与邪气、正面与反面、君子与小丑之间的较量和斗争故事,反映了郑刚与苦难命运、与工作困境、与内外矛盾抗争的经历和崇高精神,与书名极为贴切、融合。
《银行风云》审美形式多样,如,设计郑刚眼病为书核,贯穿全篇,为矛盾启承转合的“晴雨表”,与戏剧创作设计道具有艺曲同工之处,既引人入胜,又增进了读者的同情感。又如,故事情节展开不故弄玄虚、铺陈拉沓,而是惜墨如金,直截了当,给了读者一睹为快感。再如,语言朴实,通俗易懂,特别是尽情地恰到好处地运用民谚俗语、群众口语,既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又增进了读者的亲切感。再如,大量通过心理、动作、肖像、动静场景等刻划人物手法,以及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多种展示方法,塑造主要人物形象,既为读者加深了解提供服务,又增进了读者审美评判的立体感。
总之,《银行风云》实现了审美内容和形式的和谐而完美统一,凸显了艺术的审美本质。《银行风云》是一部充满抗争精神和艺术真实的精品杰作。当我们人生遇到坎坷的境地、小人的伤害、烦恼的侵袭时,方能从书中获得一份自信的支撑、心灵的宽慰和前行的答案。不管人生多么糟糕、不幸,唯有抗争、奋斗,才有谋取幸福的希望。感谢缪荣株带给我的精神食粮和艺术享受! ( 2021年2月于风城)

作者简介
姚东社,与人民公社同年生,江苏姜堰人。高中毕业回家乡,“修地球”、涂报道;调公社做文书、搞文化;33岁考干校,回县城、干计生;48岁考正科,进市府、晋副处;退休后谢党恩,关工委、献余热。年过花甲涉论文、练散文。先后400余篇社科课题、论文、新闻、文学等作品散见于国家、省、市级报刊和汇编,其中近百篇获奖,《老外眼中的计划生育》获中宣部14部委“第十届中国人口文化奖”,“第八届中国人口新闻二等奖”;8篇调研报告、课题、论文获国家级奖,2项课题获泰州市政府奖;约23万字的计生知识讲座被省计生委推为全省广播讲座与人口学校教材;散文《乡路印记》《父亲教我包容向善》分获“泰州建市20周年”“我的家教故事”征文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