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春面 》(原 创)
作者 / 正大光明(哈尔滨)
” 阳春面 ”,多好听的名字啊!据说是江浙一带的传统名吃,上海人语音”阳春米”,可谓妇孺皆知,老少皆宜。
阳春三月桃花艳,烟花三月下扬州。南地,什么都是文化,连一碗普普通通的面?也弄得春光明媚,阳光灿烂,直让人不食也饱,回味连连。
阳春面,名称文雅,学问大焉!可其内容却见贫?制作起来亦简单。只须将那面和好,揉匀、擀薄、切细、煮熟后捞于碗中,加一勺猪油,撒上些蒜苗即成。吃起来,据说香味儿扑鼻,香气四溢。

阳春面,我没吃过。但我知道,那个年代饲养的猪,是用纯粮食喂的。没有任何添加剂,抗生素、激素,纯天然的。用这种猪板油熬的猪油极香,堪称一品!对百姓而言,不失为佳肴。因为,那时人多肉少,猪肉是凭肉票供应的。所以,我猜想,阳春面的香,应该不是夸张,而是真实的。
想吃阳春面的念头,因何所起?说起来很偶然。多年写诗填词后,忽然对元曲感了兴趣。元曲,像宋词词牌那样,也是有曲牌的。写了天净沙/满庭芳/阳春曲/小桃红/等曲牌后,还是对其中的阳春曲,尤为喜欢!七、七、七、三、五字的顺序排列,以及它五句四韵,一韵到底的构成,令我爱不释手。
高山大川,名人故里,花前月下,风霜雨雪,信手拈来,有感而发的写了数百首。累积时日后,也就让这两字相同,一字之差的阳春曲与阳春面,产生了链接,植入了大脑。从那一刻起,这阳春面,便占据了大脑的一角,再未易位。
也许,看官会老大不解?不就是一碗面条吗,有什么吃头?还不如吃一碗猪肉炖粉条子,来的解馋,来的痛快!殊不知,这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两者的区别,也就在这碗与碗之间。

南方人的碗面,精致内敛。北方人的碗肉,粗犷豪放。这一收一放,就是文化熏陶和地域的差别。想一想吧,如果仍存疑议?那就再对比一下,感受一下,两者的不同?吴侬软语“你侬,我侬”,塞北方言“嗯那,阿那”,虽够直接了当,但也少了些委婉。文化的浸润,读来立见分晓。
念想归念想,思来已有数年。这碗阳春面,竟寒来暑往的,一直未能入口,未能如愿。但是,这个奇妙的打算,亦或是盘算,从未放弃。
看着落地窗下,塑料盒中的蒜苗,越长越旺,越长越没型,越没样?不免起急。它们有的笔直,有的弯曲,有的还扭曲地,打了个圆圆的圈儿?让在文工团搞过器乐的我,脑洞大开!审视细分起来,它们之中,有长笛,有小号,有长号,有圆号,还有萨克斯风,巴雷顿,好吗!宛若一个阵容整齐,配置全面的管弦乐队?区别吗?呵呵!只不过,一个在乐池里,一个在盒子中。

尽管,眼睛看着有趣,可这心里头生急。这盒蒜苗,若不及时吃掉,也就废了。不!不能!这一汪惹眼的新绿,在这寒冷的季节,也算新鲜稀有,应当鲜有所用。对!一个想法应势而生,做阳春面!
说起来,这做阳春面的动议,一直像一个风筝,在无限的空间里,忽上忽下,忽远忽近,从未远离的漂浮。在线盘的转动下,现在终于收回手中,着了地,开始付诸实施。
可是,做阳春面,光有蒜苗还不成,还得有猪油。蒜苗可以自己生,可这猪,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自己养?还得去超市想办法。
今天天气好,气温也有些回升,尽管央视不厌其烦地预报降温,而且幅度有多大,多大?可我却周身生热,暖暖的,就如小阳春!吃面心切,连去了三家超市,才在其中的一家,买到了大油的替代品 一一 ”肥膘”。
问卖肉的师傅,为什么看不到”板儿油”?他说:”现在的猪肉,哪还有板儿油带着?出厂时就扒掉了,来时就没有,不知道干什么用了”。接着,他又好奇地问我,买板油干什么?我说㸆油,他说,你买肥膘㸆油呗?比大油好,还出油多!我说,那东西能行吗?他说,行!肯定行!我买了㸆过的,㸆出的油梭子,还没等我老伴包包子,就让孩子们抢着吃光了。听完,觉得有道理,便买了一块,毕竟这有,就胜其无啊!

走在路上,还在想,他说的那个油梭子,在困难年代,绝对是最美味,最好吃的东西。它绝不亚于,今天麦当劳,肯德基的炸鸡!我敢打赌,若今天把这两样东西,同时端上桌,如果炸鸡还有剩的话?盘子里的油梭子,恐怕连个渣也找不到?早都进肚了。因为,那东西的诱惑力,实在难以抵挡!
这趟采购,先后走了三家店。虽然有些累,但是累的值。毕竟,解决了最棘手的猪油问题。否则,做阳春面的想法,会全部泡汤。
晚上,将那块猪肥膘,漂洗干净。将上边,鲜有的一小片红肉剔除,再把肥肉切成小骰子块儿,放入大勺中。搜索并调出,儿时刻在脑子里的,母亲熬猪油的全过程,开始有模有样的制油。
随着大勺的温度越来越热,里边滋滋做响,频频冒泡的肥肉块也越来越小,而勺里㸆出的油,却越来越多。卖肉的师傅很诚实,这肥膘肉的出油率,确实优于板油!只是,那时吃点肉不容易,没有谁家,舍得用肥肉来㸆油?

勺内的油温越来越高,肉块缩小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颜色也由乳白色变成了暗红色。当它缩到原体积的三分之一大小时,把它们系数捞出,猪油就熬好了。
那猪油的香气,虽然无法像儿时那样,肆意挥发弥漫,充斥到屋子的每一个角落,强有力地,刺激你的嗅觉神经,乃至你的味蕾食欲。但鼻翼下,仍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油香。
我深知,这巳是难能可贵了?时下,在猪肉都没有肉香的情况下,猪油还能散发出油香,简直是求之不得了!
晚餐的餐桌上,多了一小碗,㸆猪油的副产品,油梭子。与猪油一样,它虽然酥脆可口,却不能香生满口?不禁心生感慨,今非昔比了!
那个年代,那些日子,虽然穷,却穷的坦然。虽然苦,但苦中不乏香。现在可好,食品安全,成了最大问题!各种残留若少,就很不错了,还寻什么香?除非,是食用乡下人像种自己家的自留地那样,自己养给自己吃的那种猪?
次日,盛在钢精盆中的猪油,早已凝固。可颜色并不像儿时的猪油,那么雪白油亮?而是淡淡的咖啡色,品相着实不够好,看着也乌突突地不新鲜?但不管怎么说,毕竟是土法自制的猪油,没有防腐剂。可能只含一些饲养时的激素?也算相对绿色了。
蒜苗可是纯绿色的,我用剪刀,齐着蒜瓣的尖顶剪下。别说,看着不多的东西,却也弄了,握起来很有感觉的一把,足够用了。洗净切碎,蒜香浓郁,沁人肺腑!想想超市那些蒜苗,全都尺把长,整捆地拿起来嗅嗅,也没啥味。因为,施了尿素使然?所以,闻蒜香闻的,洋洋自得!
面粉是从俄罗斯进口的,也是纯天然。用鸡蛋和好,饧好,擀出的面片薄薄的,切出的面条细细的,不亚于机制的挂面!
说真的,从母亲手中,学到的这门手艺,在峥嵘的岁月里,让我受益匪浅。别的东西做不好,这面条却做的极出彩,不输白案的那些大厨!
面条煮好,按程序捞入盘中,先舀上一勺猪油,再撒上一些蒜苗碎,最后,趁热浇上原汤,嘿!一碗地道的阳春面上桌了。至于,味道是不是真的地道?那得去江浙,寻标准答案了。同理,不是山西人,如何去评价,老陈醋的味道?
为了弥补,面条无卤子的不足,还颇有创意的用蒜苗碎的另一半,炒了两只蛋佐餐。阳春面入口,嗬!弹韧爽滑,面香,蒜香,油香,三香融汇,鲜香可口,别有风味!武断点说,绝对地道!尤其是那份炒蛋,由于食材是自生蒜苗,想像不到的味美清鲜。
一番饶有兴趣的忙碌后,一个美好的,一举两得的愿景,终于实现了。既犒劳了觊觎已久的自己,也品味了,江浙人阳春面的精致。
2017年11月29日 笔成
2021年3月1日发表

作者简介:
李邦正,笔名正大光明,祖籍山东,哈尔滨市人,哲学专业,喜欢写作,曾在中央省市电台电视台及报刊媒体发稿数百篇。有六首诗作,收入影响巨著《中外汉俳诗选》。现作品散见于,现代诗美学杂志、京津沪都市头条,中国爱情诗刊、中华汉徘诗社、当代汉俳、和风汉俳,华夏汉俳等网络平台。欲求:勤耕诗林,乐描百花,闲来落几笔,潇洒度平生!

主播简介:尹相秋 (网名梦锁清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清秋文轩》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国互联网朗诵联盟会员,2020年中国互联网首届大赛获得优秀奖。有百余篇作品发表在网络平台。朗诵作品接近三千首;配音秀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