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同庆闹元宵
辞旧的鞭炮催春潮,迎新的锣鼓闹元宵。随着牛年铿锵有力的步伐,我们迎来了中国传统的节日——元宵佳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花灯节,是春节之后的重要节日,是华夏九州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黑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为纪念“平吕”而设的。元宵节这一天,从雪域高原到大兴安岭;从世界屋脊到江南水乡;从广袤平原到南海岛屿。天南地北、普天同庆元宵佳节。到处张灯结彩,遍地莺歌燕舞。苍龙的风筝在蔚蓝的高空飘飞;科技的航船在奔腾的大海疾驰;耀眼的牛灯在苍茫大地前行;舞动的雄狮在旷野密林奔跑;青壮年挥动腾飞的巨龙,展示中华民族的富足强大;女婵娟训导斑斓的雄狮,演艺华夏文明的历史悠久;踩高跷的男女挥舞着鲜艳的彩绸;扭秧歌的众美媚扭动着娴熟的舞步;愣头青装扮孙悟空棒打妖魔鬼怪;老来俏扮演张果老播撒人间祥瑞;机灵鬼驾飞侠穿越宇宙遨游太空;俏夕阳精神抖擞潇洒舞扇话春秋。热闹非凡庆团圆,张灯结彩闹元宵!
元宵节这一天,传统习俗还有赏月观灯、燃放焰火、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戏剧表演等等。元宵节,城市乡村不夜天,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击鼓乐等传统民俗表演应有尽有,这真是:人声鼎沸观花灯,俏妇靓女展娇容。彩扇飞舞扭秧歌,锣鼓喧天闹元宵。
到处张灯结彩,喜庆元宵佳节。南国北疆闹元宵,家家户户吃汤圆。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思念远方亲人、渴望共庆团圆。南宋孝宗时大臣周必大,平时整肃军政,励精图治,很少能够与家人团聚。于是,他写下了我国最早描绘汤圆的诗《元宵煮浮圆子诗》:“今夕知何夕?团圆百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这首短诗流露出他盼望全国人民团聚的思念,连灶下生火丫头都为煮食汤圆时,浸沉在思念故乡那种深沉的情绪里感到喜悦诧异!吃汤圆,忆亲人。汤圆汤圆意味着团团圆圆。汤圆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一种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的食品。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口味,商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美味汤圆。元宵节吃一碗黑芝麻白汤圆,那是多么幸福舒心的事。
我国民间都有吃元宵的习俗。传说正月十五日,这一天要为天官上元大帝诞辰设祭,以示天官赐福,要诵经持斋,不用荤酒,用米饭面团之类素食作为祭品。用面团制作,便逐渐演变成为元宵。元宵从制作上分为两种,一种为实心不带馅的,另一种是带馅的。它通常以芝麻、白糖、枣泥、豆沙、果仁等为馅。后来沿习发展用虾仁、菜泥、鱼肉、火腿为馅的。有微辣香甜酸咸五味。它可以带汤吃、炒吃和
蒸吃。正月十五,吃元宵象征着家庭团圆和睦幸福。
元宵节喜庆活动猜灯谜。这一天,庙会或者一些大型的商场都会举办猜灯谜活动。“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为元宵节增添喜乐气氛的智力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测,则是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能够喜气欢乐,平安幸福。因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趣味诙谐幽默,在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广大民众的欢迎。
灯谜是中国特有的文字游戏,它生动活泼,绕有风趣。灯谜以谜语为基础,启发智慧,融汇知识。谜语起源于春秋战国,当时是谋臣策士委婉劝谏之隐语,它将事物或语句的真相暂时隐藏,或与各种事物有关的特色或背景,组成优美韵诗或通俗文字,以悬疑质难他人。到六朝以后,猜灯谜盛行,文人嗜迷者多。花灯悬迷,问疑于人,沿习到清明两代。灯谜始于南宋,元宵佳节禁城不夜为赏灯之会,民众以谜诗出写在灯,映之于烛,挂列通衢,由人猜度,当时名为“灯谜”,属于一种风雅的益智娱乐。到晚清灯谜势微,文学价值渐渐消失,而流为通俗的鄙俚谜语。但这种风雅习俗益智娱乐活动一直沿习下来,尤其元宵节期间,猜灯谜最为盛行。 
元宵节民间耍龙灯,名曰“龙灯舞”。舞龙成为春节习
俗相传源于真龙播雨的故事。战国时候金角老龙播错了雨,大雨淹死了百姓,被玉帝问罪贬斥,老龙王将功赎罪,就在每年新春之际登门拜访百姓,许诺来年风调雨顺。人们据此创造了龙灯舞,以示制服龙王表示欢快的心理。在春节期间乡村社火舞演,增添节日气氛。我国民间的舞龙流传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汉代,经历数朝不衰。在唐宋时期的灯火和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经是经久不衰的娱乐表演形式。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最早,而且“舞龙”则蕴涵“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龙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地成为农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龙间接地操纵了人类的生命。
耍龙灯有独特的吸引力,巨龙追捕时红色的珠宝飞腾跳跃,忽而高耸,忽而低下,蜿蜒腾挪煞是好看。灯节中的花灯种类繁多,花灯上绣着图案,内容从花卉虫鸟,百兽到人物故事、神话传说,应有尽有。闹龙灯就是“掉龙灯”,因龙灯重大且挺拔巨长,在锣鼓声中昂首摆尾,蜿蜒游走,需要数十个壮汉,举杆将龙灯支起来舞动。舞动的“龙”,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前面导以锦旗、锣鼓、号角,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后,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由当地有名望的人用来朱笔给“龙”画上眼珠。“龙身”一般用竹扎成,竹子弯曲成一个圈架起“龙身”,节节相连,外面则覆罩着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就得有一人掌杆支撑“龙身”,通常首尾相距有十几丈。“龙”前有一人掌杆支撑在前面游走,手里竿顶上端往往挂着红球,作为引导。舞龙时,巨球前后左右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元宵节放花灯是观赏的节庆风俗,所以正月十五元为灯节。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众僧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敬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民间。每到正月十五日,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是拥有百万人口的大都市。社会富绕,国泰民安。在皇帝的导下,元宵灯节变得越来越豪华。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市的灯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盞,花样繁多,皇帝还命人做巨型灯楼,广达二十间,高一百五十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主播简介:华堂 艺佳,热爱文艺,喜欢诵读,在网络世界,希望用自己的声音赞美生活,传播正能量;用深情的朗诵抒发情怀,弘扬真善美。
作者简介:范天云,内蒙古察右中旗人,生于一九五三年。在人民公社和旗公安局工作三十多年,退休后仍笔耕不断。编著《百官明鉴》、《百案惊奇》、《百状奇闻》三部纪实文学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后山儿女》一部,农村红楼梦百万字长篇小说《土默川》正在编撰修改。在《漠北劲草》、《察右中旗人的故事》、《辉腾锡勒文艺》、《华北官网》、《呼市头条》 、《江山传媒》等网络发表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百余篇文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