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
昨日一场雨夹雪天气,似乎打破了时令节气的常规,虽然已到二月底间,玉兰绽放,红杏待苞,但却尤感到春寒料峭的寒冷。
潮湿而清新的空气,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旅游方式。身上可以不着一星半点的尘埃,不冒阳光之酷热,不虑汗渍之烦躁,一路洒脱,一路清净。
昆明池,已经是我第二次游历了。
记得第一次来这儿的时候,昆明池还尚在建设之中,虽能望见汉武大帝武威地站在楼船的样子,但大船以下的四周都被严严实实地用围栏圈围起来,很难猜想到它的匠心独运和宏伟构造。
这一次,我是做了精心的准备,并且在网上做了细致的了解。
昆明池,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鱼斗路,地处西安城西的沣水、潏水之间。昆明池总面积3.32平方千米,始建于西汉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
并且我也知道:昆明池建设之初是汉武帝为练习水战,原由是汉武帝时曾派使臣前去身毒国(今印度河流域的古国名)求取市竹,但路途中遇昆明国。使臣一行人被在滇池打败。于是汉武帝决心训练水军,凿土引水,修成与滇池一样大小的昆明池。
后为泛舟游玩的场所,唐时干涸为陆。昆明池两岸有石雕人像一对(石雕为石父、石婆,即牛郎织女,这也是今天园内建有鹊桥,随处可见牛郎织女雕像,又取名七夕公园的原因),曾建有人工岛屿,豫章台、灵波殿,池中雕有石鲸,栖有豫章大船,池面332顷,蓄水量约5000万立方米。
唐代几次疏浚昆明池,并把沣水引入池中,基本保持汉时风貌。
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年),因向昆明池输水的石垯堰堵塞,池水逐渐干涸,变为大片农田。
唐代后期,昆明池因长年缺乏维修,堤堰多有崩溃,逐渐干涸衰落。到宋代,昆明池已有名无实,被广阔的农田所取代。
2015年,陕西省实施“南水北调”联接“引汉济渭”工程,在昆明池旧址建设斗门水库,后逐步形成今天概貌,以公园形式对外开放,成为旅游风景区。
也许是带着上次游历的一种缺憾吧,我对昆明池总是念念不忘。前几天看见有同事在朋友圈晒出了游览昆明湖的一组照片,不禁又勾起了我游历昆明池强烈愿望。
正月十五,适逢学校放假,便约了朋友一起重游昆明池。
虽然天色阴沉,但一路心情愉悦。
刚进景区,一眼就望见汉武大帝和那艘巨大的楼船座落在巨大的玻璃组建的底座上,水流不断,雾气缭绕,如大船乘风破浪而来,又可见船上八百将士划船列阵,旌旗烈烈。让人不觉想到汉武帝当年训练水兵、擂鼓声动的雄壮场面。
移步园内,处处花香,处处清新。
高大的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巧妙的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既能让人感受到现代生活气息的风尚,而“凤求凰”、“举案齐眉”以及“西域胡舞”、“汗血宝马”“昭君出塞”等处处雕塑又让人不禁联想到丝绸古道带给当时汉文化及经济上的融合与交流。
未值春暖花开,湖水寒凉,千里湖泊尽显萧条冷落之感,但湖面上游船若织,游客乘船荡舟,欢乐与兴致不减。
湖上浮桥千回百转,回廊画榭,雕梁画栋以及岛上苍松肃柏,尽显浓浓春色。
特别是鹊桥两边汉白玉雕成的栏柱之上,每一只喜鹊造型各异,千姿百态,跃跃欲飞,不由让人叹为观止。
每个人走到这儿,都会忍不住驻足留影拍照。特别是年轻人,把它当做见证爱情忠贞和浪漫的理想之所。据说,每年七夕来临,鹊桥上整个晚间灯火通明,到此留念、倾诉衷肠的年轻人更是络绎不绝。
园内各处景点,大多以牛郎织女的故事为背景基础,又为昆明池的文化底蕴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吸引了更多游人参观浏览。
除此之外,园内更有许多花草树木错落有致,修建整齐,体现出了奇特的园林艺术。
每到春暖花开之时,桃红柳绿,姹紫嫣红;而到晚间,各种花草树木在霓虹灯的映照之下,到处流光溢彩,处处火树银花。
昆明池,作为中国古代较大的人工湖,其开大型水体为核心的园林建设的先河,从最初到今天的修建,它的历史作用:一是昆明池可以为渠运提供水源和皇室游幸;二它是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三它是关中大运河漕渠的主要水源。
从古到今,更有许多文人雅士诗词歌赋,唐代诗人杜甫就曾在《秋兴八首·其七》中写到: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不知不觉,游园已近三个多小时,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昆明池驱车回家。一路之上,园中一情一景仍历历在目,鼓乐声声,犹在耳畔回响……
作者:江湖浪子,咸阳市乾县注泔镇胡罗村人,喜欢写自己的喜好与来往,厌倦文字的投放。像静静的山花,静躺在自己的一席空间,期待过往的你来欣赏。
有作品刊发于“西北大秦文学”“乾陵文苑”“乾州美文”“乡土关中情”“桃花源文轩”等文学平台期刊。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