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食荤腥的秘密
戴永久
母亲不食荤腥, 受其生活习惯影响和熏陶,我从小也养成了不喜欢吃荤食的生活习性,幼学如漆,至今不辍。至于母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活习惯,多年来一直是藏在心头的一个不解之迷。退休后,回到父母身边,在和他们的接触交谈中,终于探出了其中的奥秘和原委。
原来,母亲在兄弟姊妹中年龄最小,十几岁时,外公外婆先后谢世,大舅二舅更加地疼爱于她,让她在自家经营的木工作坊中,无拘无束,忙这忙那,得心应手,衣食无忧。那时,舅舅家加上几个学徒的,十几号人吃饭,母亲当舅母、姨妈的帮手,负责上街买菜,帮助做饭。
当时,荤菜并不希罕,她吃荤菜是理所当然。出嫁到我家后,生活情况剧变。十几口人的大家庭,种地难以糊口,帮工收益甚微,生活结结巴巴。来人客去,逢年过节称点肉、鱼也是应付差事,吃剩下点汤汤水水,上有老、下有小,妯娌姊妹一大家人。母亲作为长房媳妇,哪好意思去动筷子,留下个“好吃”的骂名。为免除在吃上造成尴尬,她干脆来了个先入为主,自称从小不吃荤腥,而且言行一致。长此以往,形成印象,内外人等均信以为真。时至今日,庄上熟人视母亲不吃荤的“有色眼镜”还一直戴着。
父亲兄弟分家,我家分得了一间草屋。小家庭大人小孩四口人,室内还扣养着一头猪,“捧屁股转弯”,实在无法居住,一时间,筹钱建房成了父母二人的头等大事。
俗话说:“外头有双赚钱手,家中有个聚钱的斗”。家底子薄,为了建房,父亲在外千方百计,千辛万苦挣钱;母亲在家节衣缩食,粗茶淡饭节支。平时,母亲在家轻易舍不得化一分钱。我是家中长子,更是父母的心头肉,我六七岁时,母亲买布给我做的一双黑布鞋,让我连续过了好几个春节,还完好如初。因为每年春节几天“年”过后,母亲就要我将新鞋子换下,小心翼翼刷去灰尘,保管起来,以备来年春节再穿。开始是鞋子偏大,跟不上脚。后来是脚长鞋不长,紧鞋子勒肿了双脚,让我吃尽了“穿小鞋”的苦头,至今我脚拇指根部脚骨外突,脚趾间相互挤压,留有像旧时女人裹脚造成的伤痕。母亲也曾为我穿紧鞋子走路痛苦流过眼泪,为了全家人能有个“夏遮太阳,冬挡风雪”的窝,为这个担当,心思都想空了,根本顾不上穿好吃丑。
后来,在大舅二舅的大力支持下,我家三间半新草房终于落成,住上新建宽敞的房屋自然高兴,但债务归还的千斤巨石,仍然无形压在父母二人的心头,哪里还敢有买鱼买肉的非份之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化、大跃进、公社化、“自然灾害”,接踵而至;三弟、四弟、五弟相继出生,人多劳动力少,因是出资户(预决算时收入少于支出形成缺口),计划供应的粮草及相关物品不能足额到手。出资款的缴纳,更是别无来路。追讨紧了,只好割肉补疮,采用“杀猫儿,喂猫儿”的方法,将分不足计划的口粮拿出来变换现金填还,否则就分不到救命的粮草。在那“吃四两,晒太阳”,“吃半斤,歇半天”的日子里,我家是一个出资户,父母终日为生计而奔忙,日求三餐,养活子女,也就心满意足了,根本就不可能有“吃鱼吃肉”的奢望。
后来,我们兄弟姊妹先后成家立业,生活水平也随着社会的进步,水涨船高。我们先是给钱父母自己买菜,后来又将菜买好了送回家,接下来索性将菜做熟了送给他们吃。在新的条件和环境下,父母的饮食习惯与时俱进。母亲吃了鱼肉,常感叹说:“好吃,好吃!现在我们过的上花的日子,真的做梦也难想到啊!”言未尽意无终,不难看出母亲不食荤腥习惯的形成,确有其独特的思想、环境和条件等诸多显而易见,不言自明,动人心魄的成因。
值得一提的是我祖母生前也吃“观音斋”,即每年的三月(观音出生月)、六月(观音出家日)、九月(观音得道日)三个月中,每月的初三到二十三,这二十天内不吃荤腥,甚至连吃鸡蛋也算在杀生之列。据说是她当年生病时许下的心愿。
当年,我家左邻右舍有好几位老太太或吃“谈谎斋”或“吃素”,名曰“修来身”。其实,在我看来,当年物质极端匮乏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为求生存而挣扎的农村底层贫苦民众“吃斋”也好, “吃长素”也罢,充其量也就是个排除尴尬,自我安慰,自求心理平衡之举。
2010年春节,我同父亲一起逐户排算了一下,单我们村民小组的庄北头舍上,十四户人家中就有80岁以上的老人10名,其中夫妻双全的有三对,当年我父亲94岁,母亲91岁,双双居男女寿星高龄之首。值得一提的是,这批老人中竟然一个吃斋吃素的也沒有。究其原因,和谐的社会,和睦的家庭,衣食无忧的生活保障,宜居的环境成就了老人们的长寿奇迹。
中国农村,千千万万地道的农妇,似我父母一样宽容忍让,海绵一样吸纳苦水,磐石一般坚定不移。她们,也正是她们,为着梦想成真,为着生存兴旺,为着四季安宁,为着灶口火光,为着后代有出息,究竞付出多少代价的热汗和心血,不可估量,谁能言表。
母亲,大地的品质,种子的力量。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