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读《银行风云》谈青年文学家传播功能重要性
作者:张红兵
《银行风云》这部长篇小说,原载于《今古传奇》杂志上。先后被《中国作家网》《新苏北网》《非凡诗社》《都市头条》《青年文学家平台》等网络平台转载。小说聚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镇党委书记郑刚任县人民银行行长期间,所经历的奇闻怪事。小说刻画了省地县现实生活中,一些当权派形形色色的嘴脸。在矛盾的漩涡中,着力塑造了郑刚靠自己的人格力量,中央精神,主持公道正派领导的支持,力挫逆流,洁身自好,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终于迎来黎明的曙光。
小说是心灵的呼唤,也是心灵的倾听;小说是内心的呢喃,也是内心的回应。
这是迫切的交流感和强烈的传播欲的真实表露。作家在为自己的小说寻找读者,而他也相信自己一腔热情写下的小说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
遗憾的是,我们的小说发展到今天,坚持的局面已变得格外艰难。这恐怕也是前辈小说家无法预料到的事情。
正是在文学发展局势显得如此艰难、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才愈加显示出小说传播活动的重要性。那么,小说传播的价值究竟何在?
我想,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我对小说传播价值的认识:它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精神活动。
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他们有各式各样的追求,有各式各样的情趣,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
可以爱好下棋,可以喜欢踢球,可以钟情音乐,可以迷恋绘画……
都有其合理性,都有存在的理由。但如果能够喜欢小说,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小说传播活动之中,则不能不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因为在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之中,小说可以说是一种最少具有大众参与性能的形式:
相反,它是极具思想深度和形式难度的一门艺术。
一个国家,可以少一些官员,但不能没有代表民族形象的小说家;发现优秀小说,正是小说传播的功能所在。
从事小说传播研究,除了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并也因此会有一定的理论建设意义外,对于小说创作和小说阅读来说,也会具有一些参考意义。
比如,从缪荣株《银行风云》长篇小说接受的实际情况看,普通受众的阅读行为,既是一种自发的和偶然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不断接受来自现实的各方面因素影响的行为。
因此,开展小说传播研究,从传播学的角度评鉴小说的好坏优劣,无疑又从新的角度为受众选择小说悬出了一条可供参照的标尺。
这样对小说受众的阅读欣赏活动,可能会提供些微帮助。同时,这一角度和思路的研究,会彰显一些过去被遮蔽的问题。
因此,对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小说的本质、功能、特点,或许也会给出一点新的启示。笔者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小说传播研究,并期待着作为新型交叉学科的小说传播学在青年文学艺术的土地上早日诞生。

作者简介
张红兵,江苏人,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元培商学院特聘教授,作家、诗人,中华新文学联盟泰州分盟主席,《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会泰州分会主席,环球书画院院长,中国书画艺术院院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老教授协会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研究员,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全国中小学名师联盟常务理事,《作文报》社采编,《课堂内外》特约编辑。非凡诗社成员。曾撰写巜新闻写作大全》《社会调查研究》《校园文学与创作研究》《校园小记者培训教材》《土山传奇》《陈毅抗战史》《柏树娘娘》等。曾参加参加中国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分会成立大会暨学生培养报告会、2020北京大学基础教育论坛、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全国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课题成果展、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门委员会2011年首届全国小学小学名师表彰会等论坛会会议并作典型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