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0”起步》
作者:彭文前

看过《对“9”当歌》的读者朋友们,若有超前意识或愿意稍加思考者,就会认为下一篇是《从“0”起步》。不错,能如此想者为知我者。但是,若有人认为《从“0”起步》会像《对“9”当歌》那样,将末尾为“0”的年份,与末尾为“9”的年份对应起来写的话,则非知我者矣。
那么,到底怎样写这篇文章呢?我这样想:如果像上面说的那个对应起来写的话,从对联角度看,两篇合起来则有一种对称美;从篇幅方面看,可能会旗鼓相当,也有一种对称美。但仔细一想,如此写来很可能落入窠臼,作文之忌也。于是我想到了叶老的《苏州园林》,自然地又想到苏州园林的设计者不讲对称美,而该园林却成为经典园林的事。于是我决定向该园林设计者们学习,毅然地放弃了对称美。
其实,有不少知情者都知道,我除了创作对联或律诗要作对,除了打羽毛球或乒乓球等,是与人对着干以外,其他一切事都是不愿作对或对着干的。正因为这样,我写此文不与《对“9”当歌》对着干就符合我的个性了。既然如此,下面说说我如何从“0”起步的。

前年,我的一个“写作计划”是:一个月发表1篇(首),一年发表12篇(首)。这么少啊?是少了点儿。但这毕竟不是我的主业,只是能写就写点儿的事;我的主业是照看好还未满3周岁的孙子,这是大事。可是到年底一总结,却发表了24篇,恰好翻了一倍,算得上超额完成“写作计划”了。但是随着2020年元旦的到来,这全部清零了。其实,这样的清零是每一年都有的。简而言之,这与计步器的清零是一回事,只是时间的长短不同而已;展开来说,这与农民伯伯种庄稼一样,头一年的产量再好,它毕竟只是头一年的;第二年的产量必须重新付出重新计算。其他行业也是这样的。如此清零,姑且算是一种年而复始的无形复制吧。不过,我倒想如果来年再写的话,就以这个数为奋斗目标吧。
2020年,可能还是因为我寄居凉城,气候适宜,身心愉快,愿意笔耕,欣遇贵人,因此,这一年可算是个喜讯多多的一年。

在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三棒鼓传承人,我根据不容乐观的三棒鼓传承实际,写了《比“鼓”招亲》(小戏),以表达我对三棒鼓传承之忧虑等。该文于去年1月9日发表于读写新讲堂,获得不少有识之士的关注以及或点赞或留言给予肯定。我自慰此乃开门红也!读写新讲堂为我发表了不少文章,我很感谢王智魁先生对我的长期关爱之情,由于人熟礼简,只是微信谢谢一下他就了事了。2月11日,我的散文《爱国就从爱家做起》,曲艺《万众一心听党令 众志成城抗疫情》(三棒鼓)和《抗疫●三句半》3篇文章,在云上来凤发表。鉴此,我又自慰此亦开门红也。为了表达感谢之情,我特地以“感谢云上来凤关怀”八个字为题兼藏头,写了一首自认为具有双关意思的七律:
感慨突生书律宣,
谢忱一片喜心田。
云层始散花香艳,
上帝终知民厚然。
来日高歌时运顺,
凤城严控疫情绵。
关乎教育我勤奋,
怀抱真诚众谓虔!
——并且连起因都发到相关的群里,不仅得到同事们的点赞,还得到诗友们的好评。如此正能量得到传播,这自然是激励我再写点东西的动力咯。

为了弘扬三棒鼓,读写新讲堂继续给力,5月15日发表了《“改邪归正”之新用法》,我的创新之举也得到肯定和传播,不少读者说长知识了。5月20日,又发表了《三棒鼓韵脚名称探微》。此文是我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开三棒鼓理论之先河,深得非遗专家以及其他有识之士的不吝肯定,并且都积极地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大乾州芳草地仍然爱心不减,一共发表4篇三棒鼓方面的文章,还推荐《从教“403”年别解》到英国文学发表。刊发不到半小时,就成了精华帖,还上了头条热点首页和都市红榜。享受编辑如此关怀,我只好暗地下决心今后写文章更要精益求精,不然的话则愧对编辑啊!

在抗疫初期,作为一名极其普通而又退休三年多了的教师,无能到抗疫前线作贡献,宅在客地谨防未然不给国家添乱,虽然也算是在做贡献,但总觉得还是有所遗憾,便只好用笔投入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享受当地社区领导派送生活必需品之便宜的情况下,我安安心心地写了多首抗疫诗词和10多篇抗疫文艺作品。功夫不负有心人。《清江诗刊》第1期(总第61期)第57页发表七律《众志成城抗疫情》(二首)和《蜗居自吟》,以及《天净沙●全民抗瘟疫》(二首)和《青玉案●元宵有感》。柳倩月教授和王金海先生精心编发《民间文艺轻骑兵》28辑,用拙稿10余篇;尤其让我难忘的是,柳教授分两个专辑发表我的文艺作品,向读者朋友们推介我是一位掌握了多种民间曲艺形式,擅长创编和表演民族民间文化的守望者。我感到很受鼓舞,直把敬意暗藏于心,进而写下《两副楹联话心声》略表回报和谢意。

后来,恩施州民间文化家协会编印《抗疫民间文化资料汇编》,我的12篇全部收入其中。柳教授以及州民协的领导们对我的关爱如山间小溪一样,总是无声无息地流向远方;做为一名极其普通的教师,我感到浑身暖暖的,心里甜甜的,觉得变成了一个最幸福的人!还值得一提的是,《90后女医生返岗记》和《抗疫情》为“七带二”句式,《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二五七带四”句式。以前我从未写过这样的文章,此次尝试着写,从“0”起步便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不过还算写得比较顺利。这自然是与柳教授的热心与耐心分不开的。柳教授润发拙作10余篇,有的发了三或四次才成功。不仅如此,柳教授热爱非遗,心地善良,还不辞辛苦地润色我探索、研究三棒鼓所撰写的15篇理论文章,新建武陵非遗公众号平台,给我成“家”,让“我”说三棒鼓。不知这又耗费了柳教授多少心血啊!与柳教授“接触”多了,才知道她太能干了,太拼了!这难道不是么吗!除了为我润发文章的付出以外,仅以她在撰写《太阳河乡纪事》一系列文章的过程中,竟然翻阅了该乡书记张丽红同志,近6年来朋友圈里所有内容这一件事,就足以证明她太拼了!这,没有拼命写作历练的人是不会知道个中滋味的!当然,柳教授是名副其实的博士,写作起来比较容易,但是这一系列的文章全是纪实性的,与写小说不是一回事(笔者没有丝毫的小说就容易写的意思),要写成功是很不容易的。写作如同育龄妇女生产,是绝对需要怀孕过程的。为完成《太阳河乡纪事》,柳教授“怀孕”了8年(实际算得上10年)之久,才生产出了这么多的“乖宝宝”(见后附)来!何况这是在完成她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的事,何况还有其他许多让人不知道的事要付出心血呢!如果没有这一系列工作的艰辛付出,对柳教授的职称和工资一点儿影响都没有;换句话说,就是这些工作是可有可无的。可是,柳教授偏偏做了,并且做得很好!由此,我得到一个启发:一个人活着,就是要尽可能地多做点有益于国家或社会的事!由此,我又想到了为《巴文化》等等付出的先生们,还想到了我的恩师晓苏先生等,他们(她们)与柳教授一样,都是无私奉献的榜样!都是我学习的楷模!
如果能够退一万步来说身材高大是优点的话,那么柳教授则有微瑕。但是,她知识渊博,行为方正,做事务实而又如她戴的眼镜一样透明,为人低调而又如普通百姓一样随和等等,自然是瑕不掩瑜咯。更何况一个人有益于社会的作为并不是与其身高成正比的呢!因此无论是近距离或远距离看她,我都只是仰望而望尘莫及,相遇恨晚也。她的甘做人梯的精神,一定会让我终生难忘的!
除了抗疫方面的作品成果外,其他方面的抒情散文或教学论文等,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4月22日,为梦发声平台发表《红婆婆与凯老师》;5月5日,又发表《我爱年度工作总结》。5月17日,名师名校名校长总课题组发表《网上续联揭腐败》;6月14日,发表了《课文缺句话 老彭笔生花》。虽然写作是累人的事,可是一旦发表以后,得到大家的关注或点赞或转发等,便觉得苦也值得,应该轻装上阵,继续为弘扬正能量而奋斗。
6月17日,《首都文学》发表《来凤大河镇交通安全三棒鼓》;7月7日,发表了《弘扬三棒鼓 澄清是与非》;7月11日,发表《白云施露润余心》。由于该刊介绍作者要署名作家二字,我觉得承受不起,后来便不再向该刊投稿。尽管如此,我还是应该感谢《首都文学》的主编沉默味道,因此写了一首藏头《西江月●首被称为作家》:
首悉作家称谓,都刊老朽诗篇。文章新颖诵安全,学院芬芳同盼。 沉浸在书山里,默耕到键盘前。味香才可九州宣,道洽方能宽面。
——主编看了后表示很欣赏,立马发到朋友圈里让大家分享。还说他是湖北襄阳(枣阳)人,认我为老乡呢。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这话不假。去年初,文友杨明霞女士向我推荐了山西省永济市名校长吕克礼先生,我又多了一条路,并且很快收到吕校长惠赠的大作《脚印》,我如获至宝,抓紧时间逐字逐句地读完44万多字的作品后,对怎样的校长才是名校长有了真正的认识,即课堂教学是能手,教学管理是行家,一视同仁对教师,敢于担当刹歪风,身正不怕影子斜。一所学校如果有这样的人当校长,那么一定是教师之幸、是教育之幸和是社会之幸!正愁没什么回报吕校长之时,幸好获悉吕校长八秩寿诞之期,遂以其名字作了一副嵌字于上联当中的对联“克勤克俭往来尚礼;能武能文耋耄如松”,作为贺寿之礼发给吕校长,吕校长收到此联,满心欢喜,微信表示十分感谢。这姑且算是礼尚往来吧。另一位文友韩静女士向我推荐《漆水文学》,要我进群去看看。我进群了,先看了几篇文章,觉得很不错。于是我又得了“两条路”,都是《漆云文学》的主编,一条路是云淡风轻,另一条路是陇上人家。承蒙两位主编的关爱,《漆水文学》发表15篇(诗词每3首为1篇),兰州头条发表17篇,北京头条发表12篇,武汉头条发表5篇,海外头条发表3篇,今日头条发表1篇。获得“精华”贴的共计16篇(为了节省读者的宝贵时间,篇名从略)。这两位主编为我付出够多的了!我满怀感激,便以下面的形式分别发给两位主编,以示感谢:
主编真好
(一)
云开雾散百花妍,
淡扫娥眉润俊贤。
风韵常存文苑茂,
轻歌曼舞共蹁跹。
(二)
吾尚得之蜀不追,
天天向也志非衰。
克私奉献专门利,
学浅才疏四海为。
—— (一)藏头“云淡风轻”,(二)略有创意,主要以“暗八”手法写出“陇上人家”。两位主编为之而欣喜,都夸奖我写得好!我知道这主要是为了鼓励我啊。

在州民间文化艺术家协会的关怀下,我有幸于11月中旬被吸纳为该会会员等。12月5日,我又有幸参加第四届卾西南非遗研讨会,初识了虽未晤面而心仪已久的先生们,还初会了来自全州各县市的民间文化艺术家。这让我眼界大开,原来平台不同而人才不同,人才不同而作为迥异啊!
此次研讨会在湖北民族大学召开。作为无缘大学读书的人,我连做梦都没有想到会以这种形式进入大学门的。我把这也当作是从“0”起步呢。虽然过不了读大学的瘾,但是能够聆听到省内外的大学教授们的精彩演讲,倒也觉得是一种特别享受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参加这次研讨会后,我对自己曾经写下的格言或云座右铭“人生的付出与回报,不怕成反比,只怕不成比。”【发表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优秀格言选集》(二)红旗出版社2005年5月版】,有了不同于初撰时的理解。因为与会大咖们都是这样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忝列其中,沧海一粟之感便油然而生。
在2020年里,我发表了80来篇文章,在前年的基础上翻了两番,但这是“合作共赢”的结果,我只应该占有40篇,剩下的40来篇,应该是在我背后总是任劳任怨默默付出的内助的。作为“半边户”之家的我,能够有这样一个内助终生相伴,实在是幸福之至!在这一年里,虽然创作不多,但是我觉得这一年是我退休以后想写点就写点的顶峰之年。因此决定以后做些减法,毕竟岁月不饶人啊。
去年除夕一过,即是2021年。去年的所谓成绩又自然地清零了。所以,尽管今年末尾的数字是“1”,但仍然是从“0”起步之年,那就好汉栽田,再看来年吧……
附:截止本文写作时,已有乖宝宝《太阳河乡纪事》1至14篇,8万多字,篇篇接地气,篇篇是美文。据了解,待产完毕共计10余万字。
2021年2月26日写于恩施

编辑 踏雪闻香 韩静 陕西咸阳武功某军工企业 博客:xinjingrushui58@sina.com 陕西散文学会会员 杨凌作协会员 武功作协会员 qq448609945 2015年获得了首届国际城市诗人“优秀奖”,“最佳人气奖”,莲花杯“新人奖”等殊荣.作者的散文《南门外的灯光》获得了当代文艺名家名作“特等奖”,并入编《中国当代文艺名家名作金榜集》。年参加第二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散文《凤县记忆》获得了金奖。散文《漆水河之恋》在"秋韵杨凌"全国游记文学征文大赛中荣获优秀奖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