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靖远县乌兰镇东关新村喜庆乔迁,靖远县益众演艺公司前往祝贺演出,陕甘秦腔名流刘随社、张武宏、窦凤琴、雷通霞、张兰秦等同台助阵。在连续七天七夜14场的演出中,秦腔老艺人以及广大演职人员精神饱满,发挥出色,演出现场人山人海,观众爆满,附近十里八乡戏迷和观众大饱眼福,过足了戏瘾。为此,笔者曾以《观戏有感》为题写了几首小诗,不妨抄录于后:
千军万马几人演,万里神州数步穿。
要知今事通古事,人情冷暖戏中看。
忠孝节义千古同,悲欢离合一时空。
古事今事皆一理,真情假情依做功。
大千世界微缩版,盛衰兴亡一台演。
移步能行千里路,马鞭一挥万重关。
一台戏演数小时,万千观众几人离?
传统文化威力大,发扬光大抢先机。
提起戏剧,我对秦腔情有独钟,喜爱倍加。小时候,家乡过年闹社火、唱戏,临时搭建的戏台上挂着两盏清油灯,若明若暗,农村戏班子一年又一年重复上演着《二进宫》《放饭》《辕门斩子》《铡美案》《烙碗计》等秦腔折子戏或本戏,任它风清夜冷,演技平平,每年,我都从头到尾,一场不落地坚持把戏看完,听会了不少台词和唱段。每逢县剧团送戏下乡,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哪怕山路崎岖难行,赶上十里八里,我也要提前到场,最后离开。家乡人把县剧团的演出叫做“唱大戏”,站在露天的戏场里,观见大幕徐徐拉开,开场锣鼓急促奏响,板胡悠扬,演员们一个个披挂上阵,高亢的唱腔响遏行云,那种美妙,那种气势,那种豪情,真让人陶醉,让人倾慕,让人震撼!每逢这种时候,不管风吹日晒,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眼睛直盯着戏台看,心随戏情变,物我两空,心无旁鹜。说我是粉丝也好,称我是戏迷也罢,总之,此时此刻我是深深地陶醉于秦腔的氛围之中,难以自拔了。岁月悠悠,光阴荏冉,一晃就是几十年。然而我对秦腔始终是一往情深。我喜爱秦腔,潜心学习秦腔知识,因而,也对秦腔有了更多的认知。

(二)
秦腔(也叫秦剧或陕西梆子),它“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盛于唐,成熟于明,广传于清”,它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唐玄宗在长安梨园首倡的戏曲就是秦腔,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把秦腔作为“军戏”在军中传唱,在我国数量众多的地方戏曲剧种中,秦腔的历史地位至高无上。秦腔还孕育了晋剧、豫剧、陇剧、河南梆子以及河北梆子等不少地方剧种,说它是中国戏曲的鼻祖,一点也不为过。
自明清定都北京,直至新中国建立以来,国人渐称京剧为“国粹”,京剧坐上了戏曲的头一把交椅,但说实在的,秦腔作为“国剧”、“国粹”艺术的历史远比现代京剧要长得多。
中华民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戏曲大国。地方戏曲剧种多达360个以上,是世界上剧种最多的国家。戏曲园地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单就流行的地域而言,整个大西北,在约占全国总面积三分之一的广袤土地上,流行的戏曲艺术依然是秦腔。直到现在,秦腔仍然以其传奇的魅力和优美的旋律放射着五彩缤纷的光华。

秦腔艺术成熟于明朝中叶,在此后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深深地植根于大西北的泥土里,香飘在西部的白云蓝天上。它以豪迈、粗犷、刚健的艺术风格风靡大西北,它把悲壮、苍凉的韵味积淀在西北人的血液里和基因中,成为这皇天厚土上一朵色彩艳丽的艺术奇葩,成为祖国大西北人心目中璀璨神奇的长青树,更有甚者,秦腔艺术已成为古老东方文明的璀璨名片。诚如一位作家所言:秦腔就是大西北人头顶上的太阳和月亮,是西北人须臾离不开的雨露甘霖、花草树木、小溪长河,是800里秦川和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精神食粮。著名作家贾平凹说,秦腔是陕西“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是“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羊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秦腔丰富多彩的唱腔,变化无穷的韵味、繁杂的表演程式、数量可观的2748个传统剧目,以及它兼容文学、诗歌、音乐、舞蹈、美术、造型、表演等艺术门类,使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2006年,国务院已将其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秦腔的传承和发扬,无论是对于酷爱秦腔的西部人,还是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同其他事物一样,秦腔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并非顺风顺水,一路走红,而是有起有伏,经历着曲折与艰辛。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20多年间,受市场经济和新兴媒体迅猛崛起的双重冲击,秦腔艺术呈现出一种不景气的局面,甚至跌入了低谷,专业队伍与演员的境况实在令人担忧,秦腔作为文化事业的前景变得暗淡起来。“振兴秦腔”的口号虽然被喊得震天作响,但似乎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其实许多人处在彷徨与迷茫之中,他们发自内心地呐喊:敢问秦腔路在何方?“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值得可喜的是,这些年,各地新出了不少介绍秦腔的材料,并积极筹建秦腔博物馆。秦腔的观众开始回归,一些青年人开始从现代音乐娱乐场所步入戏曲剧场,登上秦腔表演舞台。时下,城市的公园、社区、农村的村头院落、文化广场,喇叭里播放的是秦腔,“自乐班”唱的是秦腔,庙会舞台上演的还是秦腔。一股强大的秦腔洪流正在形成并日益壮大。从八百里秦川到千里陇原,从宁夏平原到青海湖畔,乃至整个大西北的上空,秦腔的优美旋律响彻四面八方,秦腔的浓郁气息激越浩荡。秦腔艺人秉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艺术理念,卧薪尝胆,秣马厉兵,勤学苦练戏曲艺朮的“五法四功”(五法即手、眼、心、法、步;四功即唱念做打)。十八般武艺惊四座,生旦净末丑三六个行当震八方。他们坚信,戏曲小舞台,人生大智慧,百姓大舞台。戏品就是人品,艺德就是品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把人做好,把戏唱好。秦腔以它强大的生命力正在破浪向前,蓬勃发展。

还是以我的家乡靖远县为例再来说说吧,秦腔是流传在家乡人心目中的天籁之音,寄托着这方土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乃至文化及精神生活。据史料记载,秦腔艺术在靖远的流传,始于明穆宗隆庆年间,从那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以前,在县城西关老君庙保存的清代嘉庆年间的一口铁钟上,就铸有当时演出的秦腔剧目100多出。早在1890年(光绪16年),靖远最早的专门戏班福善班秦腔社就已经成立。当时,陕西秦腔艺人高天喜、李招才等人与本地艺人白云贵一起,为靖远培养出一批秦剧演员。从此以后,靖远城乡逐渐形成节日和庙会唱大戏的风俗,并且一直传承至今。上世纪20年代以来,每年的夏秋之际,陕西一带的秦腔名家如田德年、刘毓中就分别带领他们的剧社来靖远唱戏,他们与郗德育(人称麻子红)、王文鹏、苏牖民等甘陕名家汇聚一堂,纷纷登台献艺,一时间内,秦腔戏剧红遍了靖远城乡。1929年陕甘大旱,赤地千里,戏班解散,剧目停演长达数年。1940年,靖远抗战剧团成立,演出爱国秦腔剧目,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950年元月,秦腔艺人何清海、丁振华带头组建靖远人民剧社,1955年靖丰剧团成立,1958年更名为靖远秦剧团,1962年解散。1978年11月,靖远县秦剧团恢复成立,在排演传统剧目的基础上,自编排演了一些新剧目,下乡为群众演出,参加省、地戏曲调演,并荣获多项奖励。秦腔在靖远的传承历史悠久,秦腔艺术在靖远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也培养造就了不少表演艺术家及名演员,兰州市秦剧团著名演员杨金凤享誉金城;省陇剧院演员雷通霞曾荣获戏剧梅花奖、中国秦腔艺术节表演一等奖等多项大奖;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展学昌声情并茂,功底扎实,演出深受观众喜爱;享誉西北秦腔艺术界的谭建勋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戏曲小品大赛一等奖等全国大奖。秦腔表演艺术的后起之秀秦小凤,曾荣获中国第二届秦腔艺术一等奖等表演大奖,成为新时期靖远县秦剧团的领军人物。

在许多人的记忆里,无戏不成年。逢年过节,看几场秦腔,或许就是他们心灵的慰藉或者说是最大的艺术享受了。近年来,这个县的民间秦腔社团正在迅速壮大,各乡镇都有了自己的班底。2016年,县城中心鹿鸣园的大舞台上,全县的秦腔大赛,一连演出了40多场。县专业剧团靖远益众演艺有限公司,更是以一部现代秦剧的成功上演,连获甘肃省戏曲红梅大奖等多个奖项,使靖远秦腔重放异彩。仅2016年一年他们就送戏下乡达286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2017年元宵节的盛大演出中,该演艺团体成功运用全天候LED背景屏,使秦剧舞台更加耀眼夺目,丰富多彩,演出效果大大提升。全体演职人员在没有取暖设备的舞台上,冒着数九严寒,不辞辛劳,团结拼搏,3昼夜连演9台戏,令观众深受感动,台下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前往观看的人群似潮水一般涌动,戏场内人山人海。所有这些,都让我们高兴地看到了秦腔艺术正在走出低谷,必将步入繁花似锦的春天。
王世北,甘肃靖远人,中学高级教师。爱好新闻、散文与诗歌创作,数十年来笔耕不辍,不时有诗文见诸报刊或电台广播。著有《星光集》《岁月集》等。系靖远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白银市诗词楹联家协会理事,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