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工友杨兴明
文/兰光武 诵/梦锁清秋
杨兴明原住在万州菖蒲溪,老房子因修三峡电站已淹没在水下。家中贫寒,有七姊妹,全靠杨兴明的父亲在码头上下力养活全家。家里常常是煮一锅稀饭,炒一碗盐巴下饭。杨兴明只读了一年多的书,就跟父母去劳动和在家做饭带弟妹。艰难困苦磨练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一九六九年三月十五日杨兴明刚满十六岁就下乡了,落户到梁平县屏锦区葵花公社光明二队。在万州走的第一批。听说毛主席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父亲最早到街道办事处去报名,办事处的人讲,你儿子还小,又没有读好多书,等一下。他父亲想,不管做什么事走在前头好。再说到农村有房子住,有地种比城里好啊!杨兴明父亲带头送子下乡,影响很多人,还得到了政府的表杨。有人称赞有人议,苦衷只有自己知。

到了梁平乡下,杨兴明常常是一身补疤衣服,打个赤脚,跟社员一起劳作,能挑能抬,不说苦不说累。人很瘦脚很大,到了铁路上人们都称他“杨大脚”。到公社开会,公社干部和公社的知青以为他是农民。社员们都爱他,七零年队里想让他去当兵,队长说,兴明家里穷,当兵对家里没有帮助,等招工时再说。铁路招工来了,也就是第一次大招工。队上,大队,公社都推荐他,七一年春节刚过,队长天不亮就起身,翻山越岭从梁平乡下走到万州杨兴明家里的时候已是半夜,那个时候梁平到万州的车票二元三角,那个时候的一个劳动日才两三角钱,两元多钱要作多大个用,那个时候人们穷啊!队长告诉了杨家这个消息,叫杨兴明赶快回队里。杨兴明的父亲好不容易凑了五元钱叫兴明跟队长第二天坐车回去。
杨兴明要离开生产队了,有的社员送来几斤米,有的送来几斤黄豆,有的送了几斤红薯,队长把杨兴明一年劳动挣下的二十多元,凑了个整数共三十元交给他,叫他出去好好干。社员们把他送到村口,有个老贫农还在感叹,城里人也不容易哟!

七一年三月我们一起从梁平到铁路上,来到川南小镇珙线巡场的金沙湾养路工区当养路工,杨兴明叫我帮他给家里写封信,我才知道他识字不多,她家里来信也叫我唸给他听。我给他讲,要多认点字,认不到我教你,不然有些机密让人知道了不好。那年我带他到五家桥相亲,对方是个小学教师,姓刘,在家是老三,刘三姐看起比杨兴明出老点,杨兴明还有想法,我说看起出老点但稳重善良,你文化不高,找个老师好。谈好了,我们几个兄弟伙用每人供应的一斤肉,在寝室请刘老师一家过来吃了个定亲饭。杨兴明肯学,肯干,那七斤多的铁镐比锄头还重,他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多少人感动。后来杨兴明当了班长,还上了工务段办的七.二.一工人大学。他的实践经验多,好多大学生都要请教他。“最聪明最有才能的是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毛主席说得好,毛主席倡导的七.二.一工人大学,对这个老实肯干的人在知识和业务上是一个很大的提高。社会需要老实人,企业不会亏待老实人,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杨兴明现在随女在成都定居,她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成都谋职,在成都有两套房子,杨兴明现在发福多了,两个孙子也大了,老年人说得好,先甜后苦不算甜,先苦后甜不算苦。杨兴明现在日子过得滋润呢,他的网名叫1969,那是个难忘的岁月。
作者简介:兰光武 在长江边上长大,当过知青下过乡,后来到铁路上工作。现随女北漂带小外孙,偶有诗文,喜从中来。
主播简介:尹相秋 (网名梦锁清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清秋文轩》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国互联网朗诵联盟会员,2020年中国互联网首届朗读大赛获得优秀奖。有百余篇作品发表在网络平台。朗诵作品接近三千首;配音秀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