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欢喜喜过大年,本来是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年才算过完。以前上学出工都是在十七十八以后的事,现在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初七初八就告别亲人,踏上了工作的征途。
记得小时候的元宵节很是热闹,气氛不下于春节。逛集市,挑灯笼,猜灯谜,看烟火,观社戏,吃元宵等等各种娱乐活动把年味一下子拉长到正月十六才算尽兴。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年少的友情总是可贵,成年人的社交被价值互换所覆盖。除了回忆童年的趣事,仿佛少了许多的快乐。生活的压力,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不得不忙得像一个陀螺,除非倒下,否则是停不下来的。

小时候村子里是有打鼓队的,每年元宵节都要到县里演出。我曾经也当过扛旗手的,属于摇旗呐喊助威的小兵,但是依然快乐无边。三响土铳开路,大鼓隆咚响。鼓声喧天,钢镲铿锵脆,犹如金石鸣。铜铙声浑厚,好似嘶喊音。统一的着装随春风摆动,花样表演鼓槌翻飞,铜铙漫天。人们尽情地释放着生命的活力,在震天撼地的鼓声、镲声、铙声、欢呼声、呐喊声、叫好声中欢庆着元宵节,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工作的原因,初八就离开了家乡,在灯红酒绿的闹市里过着清欢的元宵节,心却一下子飞越关山,回到了故乡的社戏场去了。你方登罢我方上,民间自发的民俗文化在那片黑土地上有着无限的生命力。朴素的父老乡亲,欢快热切的元宵节,缤纷多彩的烟花齐放,那是一个怎样热闹的正月十五啊。

又是一年元宵节,身在都市思故乡。白天喧闹的社戏比赛,拥挤的人群,欢快的笑脸,各种各样的点心小吃,还有那花枝招展的大姑娘小媳妇眯着眼捂着嘴偷偷打量那个帅小伙。到了晚上,十里花灯,有奔虎,飞鱼,有燕子,小兔,还有龙马蛇牛各种各样造型的灯笼映出十里红火。集中燃放的烟火,色彩斑斓光照数十里。人潮涌动,灯火辉煌,更映俊姑娘俏媳妇面似桃花,眼泛秋波。
元宵节,吃元宵庆团圆。看花灯舞灯龙,欣赏芬芳斗艳,观看青春张扬,尽情的享受,肆意的狂欢。因为过两天我们就要奔赴工作岗位,开始又一年的奋发。今夜无眠,过一个自由自在的正月十五闹元宵。

作者简介:韦海民,笔名韦嘉豪,1979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赵村镇西陈宋村。2004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现定居河南省会郑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