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道楼观》无为而治
诵读:俞幸
公元前104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奉命出征大宛,全军二十四万人回到玉门关的却不足两万人,而这一切只是因为汉武帝想得到数十匹名贵的大宛良马。
公元前90年,李广利率领六万大军再次出塞进攻匈奴,结果一败涂地,李广利投降匈奴,士卒死亡数万人。
王立群学者:“汉武帝四十年对匈奴作战,也把从文景以来七十多年来的积蓄,在他执政的几十年中间几乎给消耗用尽了;打仗就是烧钱,那么烧钱你肯定从那个军费的开支、军饷的开支,还有战略物资这些的消耗,必然就导致这个社会财富的大量的损失,所以,到武帝的晚年,国家的财政已经不足以支持战争了。”

此时的汉武帝已经六十六岁,他骄傲的内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可是疲惫的国力再也无法支撑新的战争。自此,汉帝国中止了与匈奴的战争,不再出兵关外。刘彻一生追求的梦想,就在这颓唐枯竭的国力中无可奈何地破灭了。
公元前89年,长安城的未央宫在细雨中一片迷茫,汉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汉武帝在满心的追悔中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道皇帝《罪己诏》,决定停止朝廷苛暴的政策,不准再随便征战,全力从事农业生产。不过,这道充满诚意的诏书并不能挽回大汉王朝走向衰败的命运,帝国曾经的盛世无法归来。
“老师,为什么有很多聪明的君主最终会失败亡国呢?”
“要想治理好天下,而又妄意施政的君主他们为什么会适得其反?是因为天下万物不能凭一人的欲望而有所改变,轻易妄为的发号施令让国家处于动荡之中,这注定会让君主失败啊!”
公元前87年,六十九岁的刘彻在苦闷与自责的矛盾中停止了呼吸。他将一生的功过抛诸脑后,任由后世评说。但是,就在这一年冬天,匈奴人再一次入侵汉帝国的边界,给汉武大帝的一生画上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句号。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无声的演变中,有为政治逐渐取代无为政治,儒家思想成为历代帝王治国的主要手段。不过,老子和《道德经》所流传下来的治国之道却一直没有被世人所遗忘。

公元626年,李世民登上大唐皇帝的宝座,成为唐王朝第二任皇帝,年号贞观。就在李世民即位的同一年,来自北方的突厥大军兵临帝国的首都长安。新生的唐王朝立国仅仅八年后,就面临着覆没的危机。
此时的唐王朝没有选择倾全国之力与强大的突厥人决一死战。因为这时国家的国力薄弱,不具备足够的实力与突厥抗争,战事一开,必然国毁家亡。
李世民选择了老子的思想来解决眼前的困难,他使用《道德经》中“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方法来回击咄咄逼人的突厥军队。
长安城外,李世民独自一人与突厥大军签订了盟约,用谈判的方式换回了和平,化解了帝国的危机。
度过难关之后,李世民将唐王朝发展的重心放在了恢复国力中。不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国家变得强大呢?李世民苦苦寻找着答案。
一天,大臣魏征前来朝见李世民。这位曾当过道士的名臣对苦闷中的皇帝说了这样一番话:“无为而治,德之上也。治国的关键在于一切顺乎自然,让百姓自正自化”。魏征的建议打动了李世民的心,自此,与民休息、清净无为的思想成为唐王朝的国策。老子的治国之术为日后帝国的崛起做好了精神上的贮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君王若能遵守道的无为,天下将自归安定。”r> 白奚教授:“老子这个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不妄为;就是尽量地减少那些和避免那些不适当的、过多的、不必要的这种人的作用,让事物自己发展、自成其功。”
唐帝国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下,经过数年的发展迅速恢复了国力,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据史书记载,贞观年间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贞观四年,整个国家只有二十九名死刑犯;到了贞观二十二年,死刑犯仅仅有两名。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流存至今的唐人陶俑中接近那个伟大的时代。从他们脸上的安宁和笑容里感受来自大唐盛世的气息。

以道治国,以柔取胜,无为而无不为。唐王朝最终成为公元七世纪的世界大国,这是中华民族的黄金时代。
老子的思想再一次为中华文明的鼎盛辉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广保(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唐代是很注意用道家的这种理念来治国。这道家理念还是我们刚刚提到的一个就是无为而治,还有一个就是开放的心态来迎接各文明的挑战。”
在历史不断地进程中,凡是拨乱反正的时代,老子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思想就会给统治者以智慧,使天下苍生受益,并创造文明盛世的奇迹。
两千五百年来,老子的无为而治不仅为中国历代的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直到今天对于当今的政治家们也依然具有启迪的作用。
老子在终南山的生活与俗世隔绝,他可能想象不到,他留下的那五千多个字,会在未来的两千年中被人们反复琢磨。不过,老子懂得自然是深奥不可测,同时又是充满活力的,远远超过了人类的想象和理解。

日月风雨,天地万物,这其中没有一件事是神或者人有意识地安排的,但它又是如此的和谐、如此的完美。它来自神秘之处,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智慧去解释它,只知道它具有着让文明一次次涅槃重生的力量,因为这就是“道”。
第三集完
以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