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道楼观》无为而治 续
诵读:俞幸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之子刘启即位,史称汉景帝。此时的窦太后业已双目失明,对于她来说,坚持“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不仅仅代表了她对故去丈夫的爱和怀念,更关系到帝国子民的幸福安乐。
在窦太后看来无为而治就是要一切顺其自然,让百姓自己发展,而身为统治者只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匡正就已足够,不能过多的干预民间的生活。
“最高明的统治者,民众只知道他的存在。统治者谨言慎微,不随意发号施令,天下之事自然就会成功。”
陈静:“无为和自然应该是一对概念,它们所针对的是不一样的,那无为呢?是对着统治者或者说是执政者,或者管理者而言的,要求他们少干涉,而自然更多的是代表了一般人的愿望表达,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由他们自己来决定,由他们自己来选择。”
窦太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坚定的黄老思想统治者,在她的影响下西汉帝国继续执行着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并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
经过两任皇帝四十一年的治理,汉帝国终于迎来了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王立群学者:“文景之治的基本思想就是:政府要尽量地减少作为,就是采用“小政府”的做法,让老百姓自己去处理自己的经济生活,这样,农业生产就会得到恢复。因为,政府一旦管事的话,必然要加重百姓负担,这是文景之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减轻百姓的负担,从十五税一变成三十税一。”
《汉书食货志》中对这段时期有过这样的描述:城乡的粮仓都储满了粮食,各级政府财政都有多余的钱财,京师国库的钱积累到巨万,连串钱的带子都已朽坏,国家储备粮仓的粮食因为太多,只有堆在仓库外面,大街小巷都有马,乘母马出行的人都羞于与熟人聚会,看守城门的士兵,都有好粮好肉吃,人人都十分自爱,不敢触犯法律,办事都以义为先。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去世,他的儿子刘彻继位,此时的刘彻年仅十六岁,但这是一位充满着雄心壮志的少年。他与垂帘后的祖母窦太后有着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因为刘彻想让自己手中的庞大帝国拥有与其国力相匹配的地位和尊荣,然而,年轻的刘彻能够如愿吗?
王立群学者:“汉武帝即位初年以后,他的祖母窦太后还在,他急于想推行儒家的这个政策。他重用了当时的一个叫申公的儒生,而且还起用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给汉武帝提了一个建议。这个建议应当说不坏,但是触犯了窦太后。这个建议是什么呢?就是说今后国家有大事皇帝直接处理,不必向太后去报告。这一下子把窦太后惹恼了,窦太后一发怒就把王臧跟赵宛罢了官,然后给他们下到监狱中,要治他们的罪。汉武帝这个时候还很年轻,力量还比较单薄,他还没有力量和他的祖母进行较量,所以他做了暂时的妥协。”
西汉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长安城的未央宫中,年逾七旬的窦太后度过了自己人生最后的一个黄昏。此时的她本该毫无牵挂,因为,一个盛世的帝国已经崛起,大汉的光芒将照耀到四方。但是,窦太后心中却忐忑万分,她担心面前那个皇座的主人会用无比的热情将整个国家带入到一个不可知的未来。
公元前135年,一生坚守无为而治的窦太后去世,同时也是西汉帝国统治方针的分水岭。从这一年起整个帝国的国策从无为变成了有为,被后世尊为汉武帝的刘彻要将大汉的雄风刮遍四方。
在大漠的孤烟中,大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阴山以北,同时,使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权归附汉朝,使得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以后重归中国版图。
汉帝国的威名播照万里,世仇匈奴已被击溃,大汉铁骑所向披靡。皇帝的荣耀与尊严在一次次地征讨攻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汉武帝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可是,在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却是一个伟大王朝再也无法背负的代价。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记载过一次战役的得失。公元前119年,西汉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两路大军北击匈奴。卫青斩首近两万,霍去病歼敌近七万,但出塞击敌的十四万军马能回来的却不满三万。从此以后,汉朝因为马少再也不能大举出击匈奴。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