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元宵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夕欢腾,只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成了经典永留传。——在灯火阑珊处秘密相会,成就了多少姻缘,也惹来了多少泪点。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杭州和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特点,留有史证于后人查询。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翦翦风。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当歌幸有金陵子,翠斝清尊莫放空。
——元宵节,其实最开心的当属儿童了。记得小时候,每到元宵节,就会提前几天央求大人,要带我们去城里逛花灯,看舞龙。紫府东风放夜时。步莲秾李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香苒苒,梦依依。天涯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梦中: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梦醒: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
——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灿烂的灯,缺少皎洁的月,无以尽兴,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皎洁的月,没有灿烂的灯,无以为春。
——元宵是中国传统小吃之一,属于节日食俗。元宵的做法是以馅为基础,先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晒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筛”起来,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江米沾到馅料表面变成球状,就成了元宵。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均为不同的食品。当地人正月十四过节吃糟羹,那可是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奉朝廷之命来到台州。为了抗击倭寇,对台州府城墙进行了扩建。时际隆冬。临海父老见军士们在冰天雪地中筑城十分辛苦,便在正月十四这天带着饭菜上山慰劳。但因天寒地冻,菜饭送至山上已经冰冷。有位老者叫人将米磨成粉后放入大锅用酒水烧开,再将笋、肉、菜等倒入锅内搅成糊状,名曰糟羹。大家吃后都说味道鲜美,既充饥又御寒。筑城进度大大加快。为纪念此事,临海百姓将元宵节提前一天,改为正月十四,并家家户户制作糟羹,直至今天,相延成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