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雷志帆)春节过后的返工大潮陆续到来,为了你的人身财产安全,在这里,河南省洛宁县检察院检察官结合办案实践,温馨提示你:外出务工,请务必擦亮自己的眼睛,切勿上当受骗,或者沦为犯罪帮凶,一失足成千古恨!
据办案检察官介绍,2020年,洛宁县检察院共办理批捕案件416人、提起公诉593人,各类犯罪案件中,较同期犯罪率上升的除危险驾驶犯罪外,最主要就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共办理45件119人,占总批捕人数的29%,占提起公诉人数的20%,根据洛宁警情通报,在2021年2月18日至2月21日短短的31天时间里,本地发生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6起,以网络投资、冒充电商客服、网上刷单、网上兼职、网上贷款等手段诈骗受害人共计50万元。这类犯罪虽然形形色色,行为猖獗,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抱着侥幸心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打着高科技前沿行业或者创业“孵化”等幌子,采取哄骗、诱骗、拉拢等手段,让你择业时不知不觉陷入犯罪泥沼,有时甚至使你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那么,外出务工,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谨防入职“科技电子公司”一类的职业
这类骗局很隐蔽,很狡猾,容易让人上当。在办理电信诈骗案件中,其中最典型的两起案件,一件涉及13名犯罪嫌疑人,一件涉及26名犯罪嫌疑人,都是在所谓的“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虽然很“高大上“,其实都是挂羊头卖狗肉,一个公司主要以网上交友谈恋爱为名,以互赠定情信物名义,低价买,高价卖,骗取受害人钱财;一个是以帮助加盟淘宝店的名义,让你掏加盟费、网店链接费、网店推广费、网店保证金、退款保证金等,逐步骗取受害人的钱财。为了这个不同的目的,这些注册的公司,就通过各种手段招聘社会人员,招聘职位有法人代表、总经理、人事部经理、业务员等,其实就是分工明确的骗人链条,就是专打电话的、露脸洽谈的、指导创业的、施以小恩小惠的、领导审批的等等,根本没有技术含量,薪水也是按照业绩提成,犯罪嫌疑人大都属于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低。因此,对于这类公司,入职选择时不仅要查看公司注册、经营情况,而且在签合同逐条查看、面试时多咨询等,如果发现不合规不合法的情况,要立即退出,并且要主动检举揭发,防止更多人上当受骗。
二、谨防入职借用自己身份证办理业务
这类骗局往往发生在所谓的互动营销公司、“网红”孵化企业等,实际是找借口,借用身份证骗贷。入职第一天,公司会以工作需要为名,告知员工自备智能手机、高清摄像头、电脑或者电动自行车等设备。当新人表示没钱购买时,主管会热心地向新员工推荐一种“捷径”——用分期支付的方式高价购买指定设备。由于求职者急于上岗,往往会在懵懂中将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交给不法分子,并在催促下慌忙签署了自己并不了解的分期信贷协议。如果员工在短期内离职,这类公司会以分期贷款尚未完结、个人征信受损等理由,恶意克扣工资或者非法占有员工购置的设备。因此,对于借用个人身份和银行卡信息办理业务的公司要高度警惕;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分期消费协议,更是要坚决说不。
三、谨防兼职刷单返利
这类骗局往往以“招聘兼职”的形式出现在务工青年的老乡QQ群、微信群,其实就是套取自己的信息用来骗贷。不法分子通常以“老乡”“朋友”的名义,请大家帮忙点击网购链接或者下载虚假金融APP,以完成公司“冲销量”的任务。当“冲销量”的任务完成后,骗子会先以网络红包或者小额转账的方式感谢支持者,然后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提供个人和银行卡信息,以方便后续“长期合作”。一般前三个月,兼职者会定期收到对方支付的“兼职劳务费”,后续就会发现对方失联。大约四到六个月后,兼职者会接到银行或者消费金融的还款提醒,这时才发现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贷了款。因此,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兼职信息,多数“兼职刷单”的工作均涉嫌违法;不要轻易点击不明链接或者下载来路不明的APP,以免泄露个人信息、危及个人金融财产安全。
四、理财捷径不可信
闲暇时,不少务工青年企盼“躺在床上也能赚大钱”,常常会在网络上搜索“理财捷径”。于是,一些不法分子借机大肆炒作“居家理财秘籍”,传播虚拟货币、外快理财等,殊不知这些听起来非常美好的“机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新型网络电信骗局。因此,要树立正确的金融财富观念,学习基础金融知识;购买金融理财产品应该通过认证机构和正规途径,切莫轻信网络谣言,落入非法集资的陷阱。
防诈骗知识小链接
➢ 贷款诈骗
通过群发信息,称其可以为资金短缺者提供贷款,月息低、无担保,一旦获取事主信任,对方即以预付利息、保证金等为由实施诈骗。
➢ 高薪招聘诈骗
通过群发信息,以月工资过万的招新招聘为幌子,要求事主到指定地点面试,随后通过服装费、培训费、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 引诱汇款诈骗
以群发短信的方式直接要求对方汇款,由于一些群众正准备汇款所以降低警惕,收到诈骗短信后未经核实就把钱打入其账户。
➢ 亲友急事诈骗
通过不法手段获得其他人的个人信息,打通后自称是多年未见的亲友,谎称自己在其附近遇到交通事故或者生病住院等事情,以借钱救急的方式来骗取钱财。
➢ 信用卡套现诈骗
通过短信或者邮件等方式发布可办理高息贷款或者信用卡套现等虚假信息,以提前缴纳手续费、税款、利息、代办费等名义,引诱人汇款。
➢ 医保社保诈骗
冒充医保、社保中心工作人员,谎称其卡内资金异常,可能资金不安全或者涉嫌犯罪,诱骗其将款项打入所谓的“安全账户”。
➢ 电话欠费诈骗
冒充通信运营企业工作人员,向其拨打电话或播放语音,以电话欠费为由,要求其将资金转入指定账户。
➢ 非法集资
一般都编造虚假的项目或签订陷阱合同,以莫须有的高新技术和眼花缭乱的新名词,且伴随高额回报做噱头骗取更多的人参与投资。
➢ 银行卡账户出借
通过较为亲近的关系借用或购买其银行账户,并以高额回报为条件。通常借用银行账户是为了洗钱。
消费者权益提示:
1. 任何贷款都需要签订合同,如需贷款,请提前查询相关注意事宜和选择正规渠道例如各大银行。
2. 如有类似信息,通过“全国企业信用公示系统”查询该企业的合法性,以防上当。服装费、培训费、保证金等费用一般对公转账,不向个人账户转账。
3. 汇款时核查对方账号信息以确保准确性。向家人尤其是老人说明事情重要性,积极主动向他们普及防诈骗知识。
4. 核实对方身份信息,接到此类电话时注意防范。不要轻易将自己或者家人的身份、通讯信息邓家庭、个人资料泄露给他人。
5. 当接到此类电话或者收到信息,首先打电话给社保、医保中心咨询核实信息。
6. 前去当地运营网点查询、自主在运营企业的app里或者支付宝里查询,避免造成损失。
7. 天上不会掉馅饼,投资的收益和风险往往成正比,高回收意味着高风险,心存侥幸万万不可取。
8. 银行账户密码等重要信息务必自己妥善保管好,避免“被”办理以及“被”代理。尽量避免在公共环境和陌生环境下使用自己的账户。
【编辑 赵萌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