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山林,当代著名书法家。男,1948年10月出生。山西五台人,现定居北京。精通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而且能悬臂书写2公分小楷,超凡脱俗,堪称绝艺。现为:中国文化部认证备案的中国高级书法家,文化部书画家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国书协中直机关分会、北京书协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员;中国艺术交流学会第五届代表会与四位泰斗级书画家靳尚谊、欧阳中石、韩山林、沈鹏等被提名当选为副主席。2013年被中国教育委员会评为最优秀书法老师、最佳组织者。当代书画研究会会长;翰墨书画院院长。其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及部分省市展出,并获一至三等奖、世界名人金奖、国际银奖、并在多家拍卖会拍出。书法特点基本功扎实,能悬臂书写2公分小揩和揩、隶、行、草各体。作品入编《当代著名书画家》、《中国书法全集》、《国际现代书画名家大词典》、《中国艺术名人五百佳》、《东方之光20世纪共和国精英全集》、《中国当代书法家博览》、《辉煌成就世纪曙光》、《中国书法全集百年经典》、《2000年中国风杰出人物特辑》、《中国书画宝典》、《中国当代书法家博览》、《辉煌成就世纪曙光》等典籍。
年复一年,牛年的初五晚上,接到二十一世纪刊物李海涛主任的电话说,看到你写的“牛气冲天”很有力度!
李主任问我:记得六年前对你采访报道吗?数日点击率达到九万多!
我说:记的!时光荏苒 几年过去了,感谢你的关注!
李主任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天地万物复兴,蓬勃向上,几年不见,知道你不仅享有“故宫代言”的美誉。听说“方正字库”也开发了你的两款字体,在此衷心祝贺!并请你写一下你的一些体会如何?
究竟 从哪里写起?心里没底。
“力”古今书法理论都有不同表述,宋代苏轼在《论书》中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苏轼虽没说“力”,但他的核心还是“力”。东汉朱长文《墨池边》记载,相传东汉蔡邕提出了“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的观点。筋藏与骨,力在其中,也是血、肉、气、神生成的根本,卫铄《笔阵图》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从蔡邕到卫铄,都强调力在书法中起到的作用,已说的很清楚了,并奠定了书法美的首要条件。 书法有力无力,是书写者技法高低的分水岭。因此,历代书家都把“筋力、骨力”作为品评书法的重要标准,并强调: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
书法的“力”从何而来?古人将“筋骨之力”从生理领域引入到书法艺术之中,也是从“力”的角度着眼,骨的来源是书写之“力”,我将力的大小依次分为:指力,腕力,臂力和内力(丹田力)。指力最小,腕力次之。臂力较大,丹田力更大。
指力在书写中不能作为发力点,它的主要作用是五指执笔、提按顿挫、调整笔法、把控方向的同时,与腕力、臂力、丹田力协调配合。一般在字法、章法中:坐姿写中楷、小楷,发力点在腕;站姿可写中楷以上的书体,多以臂膀发力。书写高手悬臂时,回腕高悬执笔,气贯丹田,形成任督二脉小循环,通过臂膀传至腕、指端,贯到笔锋,力透纸背。
综上所述,不论什么执笔姿势,古人说的古法用笔,以点入画,产生的“屋漏痕”迹、“锥画沙”线质、“折骨钗”筋骨、“印印泥”立感,都是“力”所能及。所以指、腕、臂的合理配合,笔法就会产生不同的“力”,力在线条美学中表现不同。
屋漏痕表现的力是:曲折自然,以点入画,笔笔到位。
锥画沙表现的力是:中锋行笔,锋藏笔中,逆涩行笔。
折骨钗表现的力是:转折遒劲,质坚有韧,弯折不断。
印印泥表现的力是:钤印深度,笔力厚重,笔法扎实,高山坠石之感。
故线条有力书法也就耐看,线条的质感是决定书法优劣的基本条件。

主任:李海涛总编:阳 光
《21世纪文化艺术专刊》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