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在笔者所居的瑶山里,当时大队部(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按照瑶山里各生产小队的人数,抽调年青人,组建起了一个大队部直辖的突击队,负责当时瑶山各生产队中复杂难做的工程。
上世纪70年代的恭城瑶山生产队,还处在“大集体”时期;瑶山里也和山外平垌生产队一样,每年还是以插播水稻为主业。
当时的生产队社员,每天都出集体工,在年终分配时,就按各户劳力当年出集体工天数,每个工作日的报酬计算收支;劳力多的,可能会有盈收,家中老小多劳力少的,那就要倒填钱粮进生产队,才能找平这一年小队里收支帐中的平衡。
这个话题似乎是扯远了!不过,笔者多此赘笔,是想让读者能了解那个时代的大环境,从这粗略的描述中,了解特定时期特定的事,为下文做一个铺垫。
话说当年的瑶山青年突击队,在大队部的统一领导下,每年是在各生产队负责完成开荒造田,挖路筑渠这些事;当时没有现代的机械设备,青年突击队员,全凭的是年轻有体力,他们主要的工具是锄头、括子、铁锤、钢钎等这些原始工具。
当年笔者的村庄,是刚从水库淹没区中移民新址不久,当时的移民村里人口少劳力有限。当时移民村种出的稻谷,想要变成米粒,还得用谷磨磨开谷壳,把糙米倒入家碓中人力舂米,再用竹筛筛播米糠分离后才能煮食。
为减轻人力舂米繁重体力活,当年笔者的父辈们,便想在村中做一个水力撬动碓杆的半自动舂米装置。该物件主要是用木料木工榫卯组合,它以水车转动方木,让方木中的横板刮动碓尾,在碓尾昂起舂于地上设立的石凹糙米中,让糙米舂成精米。
当时这种“先进”的舂米装置别的生产队里已有,我们村的人也想造一个。
当时瑶山植被葱郁,用于制作水碓的硬木不成问题,师傅也谈好了工价,就剩下水源这一主要事情了。
当时父辈们的设想是,从1华里之外的冲溪水中,挖一条引水渠到村边来。但是,局限于村内人口少劳力有限,这事酝酿多年,最后还是一拖再推。
情况向大队部反映后,大队部领导为社员作想,就决定动用大队部的青年突击队,帮助移民村用人力挖出一条引水渠来。
当年的山里20多个青年突击队员,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便帮助移民村挖成了一条500米长的简易水渠,为移民村后来的水力舂米装置完成并投入使用,立下了不可磨灭功绩。
回想过往,觉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得是真不容易!在那个一切以人力为主的年代,瑶村人艰苦创业的精神,还是值得现今年青一代学习传承的;我们为当年瑶山大队部领导的智慧点赞。
作者简介: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也因执着,如今已小有成绩。李富江,男,瑶族,广西恭城县人。
